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0积分元)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 【摘要】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 合作学习
新课标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它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而小组合作学习的这种学习方式为每个学生创设了表现自我的宽松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显示出积极的状态,能较大程度地发挥集体互助力量。一位学生的发言往往会引发出其他几位同学的思维火花,促使小组各成员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提出更好的想法,从而达到对问题的较全面、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它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合作学习所营造的特殊的氛围中,同学们在共同学习与交流中,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培养了同学间的合作与协作精神,这样既有得于学生间的相互取长补短,又增加了同学间的相互沟通,使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 但在一些公开的数学观摩课、竞赛课中,我们经常看到老师十分热衷于合作学习,一有问题马上让学生合作展开讨论,有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在很短的时间内小组讨论、动手以后,再让一个学生起来汇报一下讨论结果;有的合作学习组织形式松散;有的合作学习目的性不强,强调形式而忽视内容实质等等。怎样让学生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优势,就成为了我们教师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合理安排合作小组的成员 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说多议,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交流。但一节课40分钟有很多环节,最后还得保证学生练习的时间,而现在的学生人数又多,让每个学生都来说一说是不可能的,教师就可以开展各种形式让学生参与讨论。 1、每个小组的人数要灵活安排。有同桌两人相互启发,相互研讨的;有4(或6)人一组集思广益、思维互补、各抒己见的;也有师生共同讨论的,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的。这样就使一些平时不大开口的学生都有了说一说的机会。 2、要注意小组成员的构成情况。编组时教师要注意把不同类型、具有不同潜能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以便于他们互相取长补短,相互影响。 3、小组成员的分工要明确,充分发挥组长的作用。组长要发挥自身优势和示范作用,带动“待努力”学生逐步向“优等生”靠近,同时“组长”要实行轮换制,让各种类型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在讨论的时候,中等以下的学生,利用他们知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逐步展开,而中等以上的学生则在突破难点,运用知识的迁移,在概括新学的知识中尽量发挥作用,启发组内同学的理解。这样就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使他们的思维开阔起来,发表不同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来讨论。 二、正确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时机把握的好坏,所产生的作用也不同。 1、小组合作讨论的次数根据实际需要而定。一节课里,小组合作讨论可以是一次,两次甚至三次,但不可以过多,如果不需要,一次也是多余。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的方式,应该是在学生的内心需求下应用,而不应该在教师的指令下合作。只有当学生萌生了需要帮助的内部动机时,所进行的合作学习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2、讨论的时机:既可以选择在得出规律性结论之前;也可以在理解知识点的关键处;还可以在学生思维受阻急需畅通之时;也可以在某一问题有多种答案之际。总之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一切讨论时机的确定都应从教学实际出发。例如:一年级《统计》的教学,教师通过课件的播放,让学生能否一下子数出口袋里掉出图形的形状及数量,刚开始学生还能一个一个记忆,但数量逐渐增加,学生就数不清了,这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