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积分元)
艺术皇冠上的明珠----浅谈《红楼梦》中对俗语的运用
如果说,《红楼梦》是我国封建时代艺术宝库中的一顶皇冠的话,那末,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运用的民间俗语,便可以说是这顶皇冠上的璀璨的明珠,它为这顶皇冠增添了更具魅力的光彩。 一
曹雪芹和历史上一切语言艺术大师一样,他们个人的语言艺术才能,总是建立在善于吸取群众语言艺术创造才能的基础之上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如果连群众中的语言都有许多不懂,还讲什么艺术创造呢?”①学习群众的语言,对于文艺创造来说,是个重要的前提和基础。 民间俗语是群众语言中的精髓。在《红楼梦》中,曹雪芹运用民间俗语之多,那是非常惊人的。如秦可卿对凤姐说:“你如何连两句俗语也不晓得。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生悲,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凤姐对贾琏说:“错一点儿,他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儿,他们就指桑说槐的抱怨。坐山观虎斗,借剑杀人,引风吹火,站干岸儿,推倒油瓶不扶,都是金挂子的武艺。”兴儿向尤二姐介绍说,凤姐“嘴甜心苦,两面三刀;头上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全占了”。这些语言几乎全部都是由民间俗语组成的。由此我们可以窥见,曹雪芹对于民间语言是非常重视的;《红楼梦》之所以能成为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皇冠,是跟曹雪芹吸取了人民群众的语言艺术创造才能分不开的。 民间俗语不仅具有形象生动、语言精练、哲理性强等特点,而且它本身就是群众生活经验的概括、思想智慧的结晶。有不少民间俗语,反映了社会中的许多本质问题,闪耀着朴素的辨证法的思想光辉,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常常有这样的成语,它能以出人意料的恰当,表现出相当复杂现象的本质。”②在曹雪芹创造《红楼梦》的时候,当然不可能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指导,但是由于他把一些比较正确地概括了客观规律的民间俗语,作为观察和反映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指导线索,这对于《红楼梦》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刻性,显然是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的。如秦可卿说的“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乐极悲伤”、“树倒糊孙散”,不仅形象生动得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某些客观规律,而且它本身也就是《红楼梦》故事情节发展的一条重要的指导线索。凤姐所说的“指桑说槐”、“坐山观虎斗”、“借剑杀人”、“引风吹火”、“站干岸儿”、“推倒油瓶不扶”等民间俗语,实际上也是作者对整个《红楼梦》所描写的封建社会末期,人与人之间复杂的阶级关系的深刻写照。兴儿向尤二姐介绍的凤姐的为人,则既是对凤姐这个人物性格发展史的生动概括,也是对于反动阶级的这个典型人物两面派本质的有力揭露。这些民间俗语的运用,不仅增强了《红楼梦》语言的生动性,更重要的,它对于曹雪芹如何认识和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红楼梦》的深刻的主题,描写封建社会末期人与人之间复杂的阶级关系,刻画人物丰富多彩的典型性格,都起到了明察善辨、别出机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