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0积分元)
浅谈叶圣陶的语文教育观
[摘要]: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先驱。他对语文教育的各个方面多有论述并形成了鲜明而独特的语文教育观,对我国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关键词]:叶圣陶 语文 教育观 工具观 习惯论 不教论 叶圣陶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他对我国教育事业特别是语文教育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誉为“一代宗师”。他的语文教育思想不仅引领着过去的语文教育教学的发展,而且对当前的语文教改及今后语文教育水平的提高仍然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叶老关于语文教育方面的著述主要辑录于《叶圣陶集》(9—15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叶圣陶教育文集》(2、3卷)、《 叶圣陶答教师的100封信》及《 叶圣陶序跋集》等相关著作中。笔者拟就课程观、教学观、教材观及师生观四个维度,对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观作一简要梳理及评述。 一 叶圣陶先生的语文工具观 (一)语文是思维的工具。 1、叶老指出“语言是思维的定型。” 叶圣陶先生通过语文教学的长期实践和深入研究,反复强调指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吕叔湘先生在为《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写的序言中说:“通观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1] 心理学把语言分为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表达出来的话叫外部语言,在心里思考但没说出来的话叫内部语言。人们常说的“打腹稿”就属于内部语言。只有人们语言能力的增强,思维也才能变得清晰、严密、准确,因此,要有良好的思维能力,首先必须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叶老是这样看的:“思想决不是无所依傍的,思想依傍语言。思想有它的质料,就是语言的材料,就是语汇。思想有它的形式,就是语言的规律,就是语法。无论想得粗浅的,想得精深的,都摆脱不了语言的质料跟形式。无论这个民族的人,那个民族的人,他想的时候都摆脱不了他那个民族的语言的质料跟形式。一个人学会了旁的民族的语言,他也可以依傍旁的民族的语言来思维,可不能一种语言也不依傍。脱离了语言就没法思维。”[2]在此基础上,叶老总结出了研究语言的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的观点:语文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简单说,语文是人们思维和交际的工具。语言则是思维的定型。 2、近年来语文教育越来越重视思维语言训练 既然语言是工具,那么由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的语文当然也是工具,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古代是这样,现代也是这样;中国是这样,外国也是这样。 但是,长期以来的语文教育并不重视学生内部语言,也就是思维语言的训练。那种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写教师改的读写教学方法大大遏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至于全班学生异口同声的问答式教学和即兴发挥式的作文训练,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缺少思维的深度、广度,会导致思想训练和语言表达两者皆败。近些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认识到语文学科是思维的工具,通过各种途径,精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了,诉诸口头即语言,诉诸书面即文章。掌握了思维这工具,就掌握了语言,学好了语文。 (二)语文是人类交际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