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积分元)
家园携手,共同关注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家园携手 幼儿 社会交往 培养策略 社会交往是人生存的一项基本需求,更是人们精神生活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期则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同时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同时也影响着幼儿的个性化发展。因此,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必须注重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促进其情商的良好发展,使幼儿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现在的孩子大多属于家长保护型,依赖性强、交往能力差,为了让孩子能够适应社会,从小就培育他们的社交能力,对孩子将来一生的成功发展都大有用处。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呢? 一、社会交往能力的概述 1.社会交往的含义:社会交往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和存在方式,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一种互动,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 2.社会交往的形式:社会交往形式是指交往的内容和交往的方式,物质交往(物质生产中的分工合作)和精神交往(经验、知识、技能、观念)是两种最基本的交往形式。 二、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策略 1、交给幼儿与人相处的方式和技能 幼儿入园后接触最频繁的是同龄伙伴。幼儿间的相互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讲,更胜与幼儿与成人之间的交往,因此老师必须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各种丰富多采的活动,创设让幼儿交往的环境,为幼儿提供充分交往的机会,以利于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1、区角活动 首先、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活动材料并能有意识的提供需要与别人协作的环境,从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如“超市”在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中,自由组合,不仅习的社会行为规范,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而且能学习不同角色间的交往方式,如“收银员”与“顾客”间的交往,售货员与顾客交往等。使幼儿在活动中逐渐培养交往意识,学会与同伴友好交往技能。 其次、教师在幼儿进行区域活动时,要注意观察了解幼儿活动时的情况,恰当的引导成为幼儿活动的参与者和协调指导者,促进幼儿友好交往,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如在益智区用积木建造各种房子时,个别幼儿不顾别人的需要,随便去拿别人的积木,遭到同伴的拒绝,导致出现争、吵、哭、告状等现象。这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启发他想一想,如果别人拿了自己用的东西,自己会怎样?你用的东西能用什么代替?如果别人不需要,你要怎样做才能让别人给你?从而让幼儿懂得要采取友好的态度,才能与同伴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