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积分元)
语文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传统教育中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被动学习,得不到过程的深刻体验,个性发展受到压抑,无法在自由的空间中进行自主学习。语文课堂的教学行为是由学生、教师、文本三方组成的。在课堂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不应该是被动的灌输对象,而是主动自觉的语文实践活动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课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职责是组织、示范、点拨、答疑、激励……一句话,是因势利导,而不是越俎代庖。教师绝不能以繁琐分析和机械练习去干扰和压抑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知识、发展智能、完善人格。 一、关注主体,创造环境和条件 学生学习语文时,往往接触的不是现实的条件,而是一种情境。这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要素。教学的艺术,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激励和唤醒。恰当的教学情境能唤醒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利用各种手段创设师生情感沟通的教学情境。 首先要与学生沟通情感,让学生在宽松融洽的环境下积极参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要求。如教学《嫦娥奔月》,揭示课题后,学生们提出:嫦娥是谁?她为什么要奔月?她是如何奔月的?她奔月后又怎样呢?面对这一连串的问题,教师要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充分讨论,在必要时教师适当加以点拨,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再如《凡卡》的教学,学生提出:“老板和老板娘对凡卡那样不好,凡卡为什么不趁他们去做礼拜时,偷偷地回爷爷那里去?”“他没有鞋,老板不是做鞋的吗?可以偷一双穿着跑。”等问题,这些问题在老师看来可能很幼稚,但证实了学生认真读书,能充分发挥想象,教师千万不能给予否定,而是鼓励表扬学生,这样才能培养他们不懂就问的好品质。在教师的鼓励表扬下,课堂又一次活跃,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习氛围是那么宽松、民主、和谐,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全调动起来了,这不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吗?总而言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只要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其求知兴趣,让其得求知方法,使其亲历求知过程,促其在求知中“自主”,教师都尽可以大胆去探索,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得以体现,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能“自读自悟”的最佳境界。 其次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利用教具让所有的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观察、感受时,擅长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处于兴奋状态;观察后,用语言表达情景时,擅长抽象思维的左半球兴奋,这样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可以挖掘出大脑潜在的力量,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了参与的兴趣和意识,培养了参与的能力。根据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手段,努力创设吸引人、感动人、陶醉人的情境,在师生间、生生间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感受,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亲自去体验,去发现那些新奇的、有趣的东西,并且能主动地参与进去,积极地探索、积极地寻求答案。以《鼎湖山听泉》的教学为例,教师就要运用范读、录音、录像等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情境中领会到泉声的响,泉水的多,泉声的美,使学生置身于美的情景中,在观图、听声、想象、朗读的动态过程中,经历语言的感受和体验。此外,对学生的尊重也能促进学生的参与。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捞月亮》时,她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看着投影片,听着老师生动地口述:“从前,在一座山上住着一群猴子。有一天,一只小猴在树上兴奋地玩着、玩着,忽然,它大声嚷到‘月亮掉进水里啦,月亮掉进水里啦’,猴子们听到喊声立刻赶来。这可怎么办呢?同学们想知道吗?”“想”一声整齐而响亮的回答,足以证实学生已被老师设置的悬念“悬”着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被激发了,很快便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不待教师教,便能自主地去学习了。学生的参与程度主要看教师给予学生多大的权利,学生没有自主权就不会有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也没有学习的责任,因而主体参与也就会失去效果。学生在教学中的责任就是他们必须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主体参与就是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有效完成。由此可见,恰当地创设情景,的确能促使学生们去发现美的事物,研究美的内涵,探索美的真谛,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必将得到较好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