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0积分元)
论语文课堂提问
[摘 要] 课堂提问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是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是师生交流的契约,是让学生思维不再缺席的重要手段,是达到师生互动课堂教学的效果的重要途径。本文就围绕教师进行课堂提问的必要性以及教师进行课堂提问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开展论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 教师 学生 师生互动
一、教师的课堂提问 1、教师进行课堂提问的必要性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让学生在交流中达成自己知识的建构。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好的提问,能使全班学生都处于思考问题、参与讨论问题的积极状态,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因此,教师进行课堂提问是十分必要的。 2、教师的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提问是教师以提问的形式,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纠正错误,运用知识检查学生的学习的教学行为方式。它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学习兴趣。解决一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创造。提问合理,问题获得解决,就能强化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提问不当,就会使思维受阻,打消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会使思维受阻,打消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1)普遍性与代表性 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水平不同,个性差别也很大。教师设计提问时要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目标,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方式,这种师生互动,有大多数时间成了“乱动”或“不动”,这种合作学习开始变形。我们看《语文教学通讯》中有这样一个材料:教师在向学生提问后下讲台开始让同学们自由讨论,教室里热热闹闹,气氛活跃,人人参与教学活动,但仔细观察问题就出来了,一些学生不会合作,只在那里听好生“主讲”,一些小组的学生还在闲聊,尚未进入讨论状态。针对此类情况,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定非自愿者来回答问题,留心沉默寡言的同学、不爱思考同学的非语言性暗示,鼓励学生间相互启发,使大多数同学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在考虑提问普遍性的前提下,还要考虑示范性,既面向全体学生,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感,为部分优秀的学生设计思维水平较高的题目,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精彩的答题能产生很好的示范与带动作用,能促进学生较高水平的思维活动。 (2)层次性与量力性 所谓提问要有层次性,是指提的问题应螺旋递进,使学生回答起来有章可循,既有严谨的衔接,又有一定的坡度。如教《做风车的故事》一课时,可以设计以下四个问题:1、牛顿的小风车是怎样做出来的?2、同学们对小风车有哪些看法?卡特的看法对不对?3、牛顿为什么心里难受极了但又没有流泪?4、从此牛顿是怎样做的?这些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才能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