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积分元)
中学生作文心理特点分析
一`新课标作文教学的要求 新课标语文教学关于中学生作文的要求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用的表达方式写作”。在阶段目标部分,第一阶段称作“写话”,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都称为“习作”,到第四阶段才称为“写作”。这里探讨的是第四阶段7—9年级中学生作文心理的特点,也就是《语文课程标准》称为“习作”的阶段。学生作文的四个阶段有不同的要求。写作初始阶段的目标设定,特别强调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把重点放在培养写作兴趣和自信,让学生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第一阶段的要求表述是“对写话有兴趣”,第二阶段的相关表述是“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到了第三阶段,才过渡到要求具有初步的写作意识即“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述和与人交流”,第四阶段则提出“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要求具有比较自觉的写作目的。同时,写作的兴趣和自信,作为一种内驱力,还来源于对写作的合作和交流中产生的成就感,而这一点是过去被忽略的。《语文标准》对此有意作了强化,在不同阶段分别提出“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与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等要求。
二、中学生作文心理现象 中学生是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年龄阶段,在心理、心理发育成长过程中有很大的可塑性,在学习活动方面对学习为主导活动,在集体生活方面,中学生的独立性和自觉性都大大提高,与集体的关系也更密切了,生理方面中学生是身体发育迅速成长的时期,这时身体迅速长高长大,引起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他们的思维特点是抽象思维开始占主要地位。思维的发展对其它心理现象有很大的影响,中学作文教学就要适应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研究分析中学生的作文心理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掌握中学生作文心理,指导中学生作文,加强提高中学生作文心理素质。中学生作文有什么样的心理呢?笔者从作文教学实践中研究分析发现:中学生作文心理概括起来不外乎两种情况:一、主动作文的心理;二被动作文的心理。中学阶段,被动作文的心理是主要的方面。
1、主动作文的心理。中学生作文主动地写作文意识相对而言是比较少的。如果有主动写作文的,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忙着参加各种竞赛或向报刊杂志投稿,是为着获奖而写的。甚至有些是为了获得稿费而写的。其功利化的目的十分明显,或是走“成名成家”的捷径,或是为将来升学就业增添一点筹码。另外,受社会浮夸虚假之风的影响,一些中学生作文不是在写真话,抒真情。而是假话,大话,空话连篇。这些严重违背了作文要真实的基本要求。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产生写作文实在没有什么乐趣的心理。主动写作文的心理就会慢慢地消失。其次,老师的评价是否正确也会影响中学生的主动写作文的心理。因为中学生如果有那么一次真正用心写了一篇作文,不管写得怎么样,只要老师能从字里行间看出这个学生是真正的用心写了作文。给予正确的、恰当的评价、鼓励,这个学生肯定会对作文越来越有兴趣,越来越想写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