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0积分元)
谈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
摘 要 学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道德素养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指向。基础教育时期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有必要对他们施加正确的教育和影响。他们思想活跃,精力充沛,追求自由、渴求知识,此时一旦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兴趣和行为习惯,将对其优良道德素养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研究和探索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本文针对目前我国教育现状,阐述了学生道德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各个方面分研究析了学生道德素养培养方法,试图探讨出培养学生道德素养有效途径和模式,以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 学生 道德素养 培养
引 言 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和目的在于使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是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我们以往在以行为规范教育为基础,对广大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和训练,取得一定的成效。然而,我们也不难发现,在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和训练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它主要表现为我们的德育工作者有时注重短期效应的多,偏重表面形式的多,从而造成了活动的主题层出不穷,活动的进行轰轰烈烈,活动的样式变化多端,而活动的效果却很少有收获。比如讲,学校的值周班制度、卫生制度、值日生制度、竞赛制度以及校园文化建设都开展比较好,但是同学在校园以外的公共场合讲粗话、乱扔废纸、损坏公物、违反交通规则的情况依然存在。笔者认为造成上述现象的症结在于: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没有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的高度去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忽略了对学生的行为赖以生存的思想道德基础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工作,要提高全体学生行为规范意识,首先必须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一、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以身立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当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我把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有机结合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课前总是认真备课,多角度思考,在备语文教材的同时,注意备班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价值观,着力寻找教材内容与学生道德素养的最佳结合点,力求做到水乳交融,使道德教育附着有物(或知识点或训练点),从而尽最大可能地触动学生的心灵。现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谈谈: 1、 落实于课堂教学之中 古人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精辟地道出了传道和授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两者相辅相成,可以起到两全其美的效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尤其要注意挖掘语文教材的人文内涵,突出教书育人。据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注意利用教材,有针对性地抓住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其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的教育,培养其健康的心理素质,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生要旨,给学生以感化、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教完《我的母亲》,我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体会母亲的关爱,并也以“我的母亲”为题写一篇作文,在一个特别的日子(如母亲的生日)里念给母亲听,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