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0积分元)
小议鲁迅先生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这是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对鲁迅先生的文化上贡献的最高评价。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以他那敏锐的洞察力,洞悉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社会现象,探讨疗救中国病态社会的药方,而鲁迅面对的中国社会问题,相当程度上又是农民问题。在鲁迅笔下,塑造了许多有代表性的农民形象,有饱受剥削压迫,一贫如洗,却又精神麻木的阿Q等男主人公,也有被封建礼教残酷迫害而苦苦抗争,最终悲惨死去的祥林嫂这样的女主人公。这些农民人物形象,归结起来说,他们都深受压迫却又未能找到出路,鲁迅正是创造这些人物形象,来深刻地揭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社会问题,发人深思。还要提及的是,鲁迅成功地写出这样的作品,与他的出身、生活经历与创作动机有关。 做为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的鲁迅,他呕心沥血地为祖国的富强而奋斗。孙中山、黄兴、秋瑾等人选择的是革命形式,而鲁迅选择的是文学形式。鲁迅起初选择并非如此。从《呐喊自序》中可知,他先学医,后才弃医从文。原因是在日本仙台学医时,有一回,竟在幻灯片上忽然会见久违的许多同胞,一个被日本兵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且显得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替俄国做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国人。鲁迅自此之后,“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既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这是鲁迅走上文学道路的原因。要拯救国民的精神,就要向几千年以来的封建传统伦理道德开战,让人民大众看清它的本质,从而在精神上解救出生命活力。鲁迅改变人们的精神方面,不仅从塑造统治者,知识分子形象,更多的从塑造贫苦农民形象体现出来,因为农民占中国人口的大多数,关注他们的命运,是鲁迅小说创作的重点。在这里我试谈谈鲁迅是如何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以塑造农民形象来体现国民的精神劣根的。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可以归两类:一是做惯了奴隶的传宗接代的男性。一是处于重重压迫下的女性。 先谈谈第一类农民艺术形象:做惯了奴隶的传宗接代的男性。从这一类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是封建传统道德的冷酷、虚伪、陈腐、麻木、更主要是思想的愚味。《故乡》中的闰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贫苦农民形象。从他的成长过程就可知,他受封建传统的影响,成为一个奴性十足的愚味男人。少年时的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项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夏天,能在月下海边的西瓜地里勇敢地与猹搏斗;冬天,又能在雪地里支起大竹匾捕鸟。还懂得“我”所不知道的新鲜事,一切都显得那么机灵能干,聪明,勇敢,使“我”佩服不已。而二十年后的闰土,“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有些开裂,像是松树皮了”(2)。一个何等天真烂漫、纯洁可爱的少年闰土,一经成年,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重重压迫下,过着极为困苦的生活。更可悲的是,他不了解自己悲剧命运的根源,看不到任何摆脱自己悲剧命运的实际出路,只好在封建迷信和偶像崇拜中寻找精神上的慰安。他思想麻木,愚昧,有苦说不出。由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他根本没有与人平等的意识与要求,甚至在自己少年时的朋友“迅哥”面前,也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老爷……”极可看出传统封建束缚对人的精神的戕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