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积分元)
试论《随想录》中巴金人性的真诚
摘要: 《随想录》是巴金晚年的重要散文作品之一,是用“真话建立起来揭露文革的博物馆。”[1]巴金做人实事求是,敢于当众承认自己的错误,旨在向全世界展示他内心的真实情感。本文打算通过对《随想录》的研究,重新认识巴金实事求是的真诚人格,从而揭示出《随想录》深厚的人文主义历史底蕴。 关键词: 巴金 实事求是 自审意识 真诚的人格 人性回归
绪 论
2005年10月17日,中国现当代文坛上的创作大家——巴金先生在上海去世了。这令全世界所有喜爱他的人感到痛心,同时也感欣慰。痛心是因为失去了一位伟大的作家,欣慰是巴金从此摆脱了病魔(“半年来我写字越来越困难……”[2])和心魔(“在梦中受到魔怪的围攻,无可奈何的高声呼救……”[3])对他的捆饶。他走得安详,得到了解脱。他给后世留下无数丰富的文学遗产,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寻。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12月25日诞生于四川成都一个世代为官的封建大家庭中。少时家庭环境的优越并没有让巴金养成一种逆来受顺的性格,相反,却让他在这个礼教严谨的家庭中看到了封建制度的不合理与罪恶,并试图想要从中解脱出来。正是这种矛盾思想,促成了他早期无政府主义信仰,他多次参加无政府主义运动。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才唤醒了巴金,当“五四”新思潮开始冲向盘根错节的封建老窝中的每一个角落,巴金也在接受这种新思潮的同时由无政府主义转向民主革命,也正是在这场时代的大风暴中,巴金作为文学革命者登上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舞台,并在这条历史的长河中开始他追求、探索、悔悟的一生。 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作为作品的背景,对巴金也无一例外的产生着作用。他创作早期竭力于对革命的呼唤以及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创作手法也致力于以英雄主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为主调的小说为创作的重要方向。这些小说如《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等都无一不表现出巴金集中全力攻击的目标——一切不合理的旧制度。随着革命的进程,他的创作受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同人“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的影响,作品不再以幻想英雄,流血来达到自己心中理想的境地,而是着眼于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出发,用一个当局者的眼光来看整个世界,让一切在自己眼中真实存在。这样,他便摆脱了理想主义的束缚,以一个现实主义作家的身份继续活跃在文坛。这种现实主义精神贯穿于他创作道路的大半个阶段,甚至于到他迟暮之际,都依然立足于现实生活,不用技巧,只是用作者纯真的思想和热情来还原社会,打动读者。 综观中国现代文学史,1957年的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惨淡的一笔,大批文艺工作者都被打成右派分子,进行公开批评斗争,中国文学由此倒退数年,巴金也成为这个时期的受害者。史无前例的岁月对巴金来说是他人生中最黑暗最惨痛的时期。爱人萧珊的离去,作品被毁灭,十年的磨烂和创伤让巴金身心疲惫,这成为他日后被心魔纠缠的根本原因,但这些严峻的考验并没有把他吓倒,没有使他屈服,反而坚定了他的革命意志,磨练了他的立场和世界观,这个坚强的人没有被残酷的现实拖跨,他从“文革”中活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