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积分元)
谈初中语文课文预习方法指导的实践 【内容摘要】:课文预习是教师指导下的自学活动。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是养成读书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好方法,也是明确学习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的保证。 【关键词】:预习方法 指导策略 教学目标
一、问题的提出 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的迫切任务是实施素质教育。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必须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培养听、说、读、写能力,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课文预习是教师指导下的自学活动。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是养成读书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好方法,也是明确学习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的保证。 本课题的提出,旨出使学生能有效地掌握课文预习方法,养成一种习惯,培养自学能力,提高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实践研究的内容与原则 课文预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学能力。自学能力从心理上讲,既是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又是一种个性特征。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魏书生指出:“任何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的形成,都要经历知、情、行、恒的心理过程,才能形成和发展。” 依据上述理论,课文预习方法指导的实践与研究可归纳为以下四点,既是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也作为指导课文预习的教学原则,其中第三点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一)知:要让众多的古今中外自学成才的动人事迹为学生所知,提高学生对培养自学能力和认识,调动其对课文预习的积极性,能自觉、主动地为探索新知识而认真预习课文。 (二)情:激励学生在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渴望提高自学能力的理智支配下,自己查字典,独立掌握一篇文章的字词,并能划分段落、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并及时给予充分肯定、鼓励,使其从感情上体验到自学的幸福和欢乐,从而更愉快地、自学地预习课文,提高自学能力。 (三)行:语文知识涵盖了拼音、标点、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言、文体、阅读分析、写作知识等。指导预习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因此一要有定向(预习什么);二要有规则(怎样预习),同时要引导学生重视对上述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来决定预习时的侧重点。 (四)恒:对课的预习,,必须有持之以恒。通过反复认识,循序渐进,才能由单一的认识、情感行动,最后形成一种习惯,一种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并以此达到通过课文预习,提高素质的目的。 三、实践时间、目标的指导策略 课外预习,即课堂之外学生的自学活动。为了不增加学生的负担,讲究实效,课外预习要精并且目的明确。叶圣陶先生们说:“学生拿了一篇文章来预习,往往觉得茫茫无从下手。教师要训练他们去参考,指导他们去思考,最好给他们一种具体的指示。”为此,笔者针对不同体载的文章,一般作如下提示并印发学生参照。 ——记叙文类课文预习 (1)利用工具书及课文注释,阅读全文,弄清生字词的读音、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