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0积分元)
台湾文学中的“乡愁“
中国文学传统--乡愁
与爱情一样,乡愁是一个古老的文学主题,中外文学皆然,名篇佳作不绝于史。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史上,自楚辞,离骚以降,每当烽火遍地,国家分裂,志士放逐,直臣遭贬,凡可发而为文者,除述其苍凉、孤愤外,便是不绝如缕、如泣如诉的乡愁了。这种与生俱来,愈老愈炽的情感,在我们炎黄子孙身上,表现的似乎更为明显,对于故乡、亲人、家国的归属意识表现的也就尤为强烈。 儒家又是以千百万家庭为其伦理型文化的生长点。孔子的“仁”学,以“孝悌”为根本,从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开始培养“仁”的伦理道德修养,然后推及社会与国家。可以说,没有农耕文化就没有与土地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家”,没有“家”,就没有孔子的“仁”学。“家”与“故土”的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这与中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与儒家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随之而来的城市的机械和商业文明对人的异化、人际关系淡漠、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日趋恶劣等问题使得很多人重新去审视、思考现代文明--回望起封闭落后却纯朴美丽的故乡,以抒情的笔墨来展现田园诗人式的乡愁,在一个自己营构的乡村世界中去作精神的漫游,并企图寻找到心灵的归宿。 如此种种,从古到今,便产生出了无穷无尽的“乡愁”之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豪放如李白也会发出的思乡之幽情;“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是诗人崔颢吊古怀乡、千古传诵的名句;“故国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这是老来无法归乡的岑参的凄凉;“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许多我们自小就已熟背的诗句。后来,我们读到了“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读到了“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再后来,我们又读到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在这里,乡愁所指向的对象已经由“家”而“国”、由“亲人”而“民族”了。同时,我们还在这些诗句中读到了春花秋月,繁华不再,不胜今昔的对过往时间和失去的生活的乡愁。对故乡、故人、故国,对所有失去的时间与生活的怀念与追寻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千百年之下依然流动不衰的愁绪。 据《现代汉语词典》的权威解释,所谓“乡愁”,乃是“怀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但显然,拨动我们心弦的这些乡愁之作,包含的绝不仅是空间上、地理上的怀念之情,也不仅是指向故乡的怀念,有怀家的“小乡愁”,思国的“大乡愁”,还有更为广泛的对个体所认同的文化传统的“文化乡愁”,同时,这些乡愁在空间、时间等各种层面演绎开来,包含着对永恒的精神家园的探索追寻,对美好自然的怀念与渴望。 台湾当代文学的发展与贯穿其中的乡愁
就整个中国的历史变迁而言,台湾一直处在特殊的境遇中。尤其是在西风东渐以来,不仅有多次被殖民的屈辱,而且有长期脱离母体的悲哀。自19世纪中叶始,亚非国家面对的是西方文化的全面冲击。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的漫长的50年间,本土文化在脱亚入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