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链接(充值:200积分元)
论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 【摘要】:对于幼儿来讲,游戏是他们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对于幼儿教育来讲,游戏是幼儿的一种基本教育途径。游戏的本质特征具体表现为主动性、自控性、趣味性、虚构性、社会性和团体性;对于幼儿教育来说,它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功能。游戏教学,应成为幼儿教育教学的基本模式。 【关键词】:幼儿;游戏;幼儿教育;游戏教学
幼儿期是指儿童从3、4岁到6、7岁这一时期,是幼儿想像力、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期。此时的儿童思维活跃、可塑性强。“幼儿生活在一个心理上松弛的阶段,这为获得和发展创造力提供了最理想的先决条件。”[ 洪英惠. 对幼儿创造教育的一些认识[J]. 学前教育研究. 2001 (1).]随着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及其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幼儿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探索的欲望,并逐渐产生了参加社会活动的需要。但限于自身能力经验的不足,他们不能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需要融入社会。这种强烈的需要与自身现实产生了矛盾,他们选择了一种类似于现实生活氛围的情境并积极参与其中来解决这个矛盾,这就是游戏。对于幼儿来讲,游戏是他们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对于幼儿教育来讲,游戏是幼儿的一种基本教育途径。 一、游戏的本质特征及教育价值 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游戏是孩子的生命”。幼儿的学习主要是在生活和游戏中进行,丰富的生活和游戏是孩子最好的课堂。无论个性还是才智,都要通过孩子本身的行动得以实现,遵从孩子意愿,强调游戏和富于刺激性的环境,及时充分发掘孩子潜能,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正确教育方法。 (一)游戏的本质特征 关于游戏的本质,论述颇多。早期的传统理论有:席勒·斯宾塞的“精力过剩说”,把游戏看作是发泄体内过剩精力的一种方式;格罗斯的“生活准备说”则把游戏看作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的准备,是一种本能的生活练习活动。当代的游戏理论流派主要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动力说、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游戏是适合于幼儿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方法,也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方式。[ 林崇德主编. 发展心理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201-202.]综合来看,游戏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 1.主动性 主动性是幼儿游戏活动最内在的本质特征。一方面,这时的幼儿刚刚脱离婴儿期,他们最接近于人的自然本性,没有生存和学习的压力,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探索欲望在心中萌芽并发展,促使他们去游戏、去追求、去探索;另一方面,幼儿的游戏是他们借助于一种类同于社会氛围来解决需要与现实矛盾的活动,以达到对现实生活的体悟,消除紧张和自我保护的目的。因此,幼儿游戏是幼儿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一种独特方式,其活动动机是“我要游戏”,不是“要我玩”,是由内部动机支配的活动而非来自外部的命令,这充分地体现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