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王子是人文主义思想的象征,他说:“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然而王子所处的环境却异常的险恶,奸王利用王子的同学和情人来监视他。王子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改编阴谋杀兄的旧戏让戏班子演出,试探奸王,使奸王原形毕露,又乘跟母亲说话之机杀死御前大臣。随着剧情的发展,王子的命运更让观众担心,奸王想借刀杀人,派王子去英国,警觉的王子半路换掉了密信,借英王杀死老同学,脱险归来。回来后,才知道情人奥菲利娅溺水而死,他是多么的伤心。悲剧的高潮部分是奸王想用毒剑、毒酒置王子于死地,王子义无反顾,勇敢接受决斗。结局是奸王被刺而死,母后误饮毒酒,而哈姆莱特也终于倒下了。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曲折生动,产生动人心弦的艺术效果。
《哈姆莱特》的悲剧性情节告诉人们:
1、王子是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而以奸王为代表的整个王宫朝廷则是旧思想、旧秩序的象征。悲剧的冲突实质上就是这两种思想的较量,残酷而充满血腥气。
2、悲剧的结局是两败俱伤,没有胜利者,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思想危机。中期的作品已经没有早期戏剧中所体现的浪漫和乐观。如早期作品《威尼斯商人》中 安东尼奥和巴萨里奥的友情,巴萨里奥和鲍细娅的爱情,他们自信、机智、周身散发出迷人的人性的光辉,鲍细娅勇斗夏洛克并取得胜利。而中期的作品流露的无奈和优伤,从反面说明了封建势力的顽固和强大,隐含着剧作家内心的苦闷和愤怒。
3、这出悲剧的情节其实是恩格斯关于悲剧经典定义的最好诠释。恩格斯说:“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注3)“这个不可能实现”对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哈姆莱特说:“世界是一所很大的地狱,里面有许多监房、囚室、地牢,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这里的丹麦实际上就是指英国。
因此说,《哈姆莱特》的悲剧情节就是“时代的缩影”,它系统而深刻地反映了十六、十七世纪的社会生活,从宫廷到家庭,从深闺到墓地,从剧场到比武场,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历史的必然要求”正是通过哈姆莱特的抗争体现的,悲剧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表现了时代要求变革,人民要求改变现实的愿望,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
二、生动典型的悲剧艺术形象
莎士比亚的悲剧在人的内心世界的开掘上达到了空前的深度。《哈姆莱特》在艺术上可以说是代表了莎士比亚戏剧的最高成就。特别是在人物塑造上,它着重通过内心矛盾冲突的描写揭示人物开掘的深度。哈姆莱特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极富艺术魅力的典型,这种魅力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一形象心理蕴涵的丰富性。剧中的主人公哈姆莱特他的内心冲突是随着为父复仇的戏剧情节逐步展开并激化的,而复仇的外在冲突又逐渐让位于内心冲突,从而揭示出犹豫延宕的本质特性。
哈姆莱特是丹麦王子,在德国威丁堡大学接受的是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的教育,有着远大的理想,充满自信,是新时代青年的杰出代表。人们从中世纪的蒙昧状态中摆脱出来,逐渐抛弃神的束缚,觉悟到了做人的尊严,为此他欢欣鼓舞,他曾豪情万丈地抒发着内心的喜悦:“人是天底间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女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早期的哈姆莱特性格开朗、乐观、积极向上,显得生机勃勃,是个怀抱理想的乐观的人文主义者。
随着命运的逆转,性格也随之有了很大变化。父王突然死去,他怀着沉痛的心情回到国内。父王尸骨未寒,母后却和奸王结婚,令他十分难堪。正在疑惑时,父王显灵说自己是被已成新王的弟弟害死的,面对如此严酷的事实,哈姆莱特象一夜间遭到严霜袭击的娇花,枯萎凋零,精神颓唐,痛苦和忧虑使他成为了一个“忧郁王子”。他想起了自己的父亲老哈姆莱特,在世时与人文主义者合作,致力于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把国家变得富强了。而新王却阴谋把历史倒退到封建时代去。他痛恨奸诈、狠毒、荒淫的奸王,想消灭恶势力,重整乾坤,改造历史。可又一时无能为力,因而性格变得忧郁起来,整天心烦意乱,郁郁寡欢,装疯卖傻。第一、第二幕戏就是细致地提示他由苦思到忧郁的经过。从第三幕起,他从阴影中走了出来,决心行动起来,揭露奸王罪行,排演戏中戏,戮穿奸王的阴谋。哈姆莱特的性格由优柔寡断转为沉着果敢,由忧郁转为明快,杀御前大臣;机智脱险,决斗刺杀奸王等,显示了他勇往直前,为捍卫人文主义理想而不惜献身的精神。
出于展示人物心灵世界和刻画任务性格的需要,莎士比亚十分善于运用内心独白这一艺术手段,《哈姆莱特》在这方面历来受人称道。作为悲剧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一个特殊重要的手段,独白仿佛给剧中人物打开了心灵的窗子。哈姆莱特的独白是有名的,前后六次,反反复复吐露心迹,表达出他对社会与人生、生与死、爱与恨、理想与现实等方面的哲学探索,披露出他内心的矛盾、苦闷、困惑、迷惘和恐惧等多方面的心理内容,有效地刻画了人物性格,也推动了剧情的发展。比起交代戏剧情节,莎士比亚对抓住那些微妙的思想感情的波动似乎更感兴趣。“哈姆莱特关于生存还是毁灭”的著名独白,十分准确的传达出了他此时的矛盾心态,是他犹豫延宕性格的一个典型例证。
鲁迅曾经说过:“悲剧就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哈姆莱特作为一个深受广大群众爱戴的王子,他身上具备整顿局势、治理国家、报仇雪恨的能力。然而面对着以阴险奸诈的新王为代表的强大的封建势力,作为一个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他始终把这种和人民紧密相连的事业看做个人的仇恨而孤军奋战,因此,他的悲剧既是真善美与邪恶力量相冲突的悲剧,也是一个人文主义者时代的悲剧。哈姆莱特形象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悲剧美,关键在于构成这一切的矛盾冲突,悲剧正是通过对冲突必然性的揭示,通过对有价值东西的毁灭,从而表达了对真善美的肯定。
无疑,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是一个成功的悲剧形象的典型。人物形象之所以丰富是因为哈姆莱特思想性格的丰富性和个性化。中世纪以前的戏剧,人物大多是类型形象、抽象性格,如勇敢的化身,忠诚的典型等等。哈姆莱特的性格的变化过程反映了他内心痛苦的转变,这个过程深深地震撼着观众,因而人物性格具有持久的艺术魅力。
恩格斯说:“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单个的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一个’”(注4)。哈姆莱特的形象之所以不朽正是因为它是独特的“这一个”,同时他又具有普遍的意义,他的悲剧形象,悲剧命运往往能够超越时代给观众一种感同身受的心灵撞击,有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可见这个艺术典型形象的丰富性。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2/4/4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