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族制管理
对私营企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在个体私营企业中,家族制管理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私营企业发展的初期,生产人员不多,生产批量很小,产权与经营权合为一体,家族制管理,作坊式管理,是比较适应这些企业的,简单的管理办法,简化了管理层次,提高了效率,因而促进了私营企业的迅猛发展。私营企业初期赖以家族制得以兴办崛起,可当企业达到一定水平后,家族制的管理模式则成了企业进一步壮大的严重的羁绊,有的企业甚至走向衰败。
一、家族制管理所导致的私营企业内部管理问题
大量的事实证明,管理是企业永恒主题,私营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是非常必要的,私营企业面临着竞争十分激烈的市场,它们既要与私营企业同行竞争,又要与正在转换机制的国有企业竞争,还要与“三资”企业,跨国公司竞争,竞争的结局必然是高水平管理的企业,知名品牌占据市场大部分份额,管理水平低的企业被拒于市场大门外。
兴办私营企业需要资金,技术等诸多生产要素的聚合,而且企业诞生就要经受市场的考验,承受市场风波,私营企业初创时期,凭借家族亲缘关系,相互信任,相互帮衬着办起企业,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家族制管理的弊端便暴露出来。家族制管理随意性强,规范性差,由于发展历程短,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在市场开拓,产品生产,财务管理等多方面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私营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羁绊,已严重影响其健康快速发展。
1、家族制管理限制私营企业向科学迈进
一些私营企业排斥外来人员进入企业决策层,搞内外有别,肥水不流外人田,实行血亲式管理网络,使外来人才普遍只能当帮工,做客卿,管不了事,造成不少企业决策失误陷入困境。私营企业因实行家族制管理,亲属专政,夫人掌权,“位低”权高,甚至“无位”“有权”,其结果,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尤其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外部人员增多,除少数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还能适应外,越来越多的业主已深感企业大了,也越来越难管了。我们在调查时发现,家族式管理确实阻碍了私营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使资本技术,管理难以分离,它使有资本而无技术,无管理才能的人管不好企业,而有技术,有管理才能而无资本的人无法管理企业。
2、作坊式生产方式阻碍产品生产上档次、上水平、上规模。
私营企业除个别企业引进比较先进的流水线一类的设备生产产品外,多数企业土地宽,厂房新,而设备十分简陋,生产中未形成企业分工,工人凭借经验操作,无严格工艺标准,无规范的操作过程,因而产品性能不稳,质量不高,批量不大。一些企业追求产品“小而全”,形不成主导产品,或追求“一条龙”,从原材料到产品都自己生产,资金分散,技术力量不足,很难上批量,上规模。一些大的企业生产组织不健全,老板天天像生产队长一样临时派工,一旦派不出,生产就处于半停顿状态。作坊生产方式使企业的组织化程度低,形不成专业化生产与专业协作的生产格局,形不成专业市场,不能产生规模效应和区域效应。市场经济要求实现现代化大生产,要求生产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以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产品规模效应,而这一点正是许多私营企业所欠缺的。
3、缺乏市场竞争力,闭塞市场信息,粗放性经营导致产品成本高。
许多颇具规模的私营企业大户业主不懂财务分析,弄不清产品的完全成本,不知道企业经营盈方临界点,因而找不到经营不善的问题所在。一些企业铺的基建摊子大,土地、设备、厂房利用率低,固定资产所占的比例很高,造成产品固定费用高。一些企业工人技术差,管理漏洞多,原材料消耗高,一些企业销售中铺底多,货款回笼慢,影响资金周转速度,粗放型经营造成产品成本高,使一部分企业长期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得不到发展,有些企业品牌意识差,不注重产品的商标注册,不注重产品的外观与包装,不注重广告宣传,缺乏市场竞争力。搞流通的私营企业在外地购进商品,销往本地市场,搞生产加工的,在本地生产,本地经销,市场基本局限于于本地区。一些私营企业大户生产经营多年,也想把市场打开,但信息闭塞,胆略不大,最多只能盯住周围几个县市,不敢把产品打入更大的市场,闭塞的市场信息,使许多业主不知道省外市场的容量,不清楚省外竞争对象的情况,不探索挤入全国市场的策略,因而不敢在外区外省部署更多的销售网点,坐等客户上门,失去了大量商机。少数企业不计算市场容量,不知道本市同行发展动态,盲目投资,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时常发生。
4、狭窄的用人之道,造成私营企业人才稀缺,素质低下。
私营企业片面追求廉价劳动力,一线工人多系临时打工的农民,这些人缺乏专门的技术知识和技能,缺乏现代企业所需的高度组织纪律性,因而原材料消耗高,产品合格率低,一些业主怕外来人偷技术,掌实权,宁用才能平庸的人担任管理干部,重其忠而轻其能,因而企业内部管理混乱;一些企业不重视人才价值,给的报酬低,人员进出频繁,长期形不成企业的人才队伍。一些业主急功近利,想请来人才马上就能解决难题,改变面貌,没有给这些人才一个“调整期”和“见习期”,结果事与愿违。经济落后地区人才市场发育较晚,参与人才交流的人员少,聘用双方经济行为又很不规范,本来就增加了私营企业获得其真正人才的难度,业主的唯亲、唯忠、唯廉的用人标准,更加使私营企业人才难进、难留、难用的问题。
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个体私营企业,如果不是任人唯贤,而是把亲属子女,七姑八姨提拔任用,不努力改变现有的生产方式和市场竞争力,企业早晚有一天要陷入困境。即使经济发达的国家,也都忌讳任人唯亲、家族管理。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办人老福特。青年时代便对汽车抱有浓厚的兴趣,先后两次开办汽车公司,都因为自己文化水平低,缺少汽车方面的专业知识而告失败。后来他三次办起福特汽车公司,采用了先进的管理模式,将企业的财产所有权与管理权分开,企业的财产所有人不直接管理企业,聘用了当时著名的汽车专家库兹恩斯任公司总经理,库兹恩斯上任后果然身手不凡,创造流水线装配线这一先进的工艺流程,推出了价格低廉的福特牌小汽车,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完善的销售网。结果使得福特汽车名声大振,一度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公司。这一胜利冲昏了老福特的头脑,诱发了他独断专行的老毛病,竟然无端地辞退了库兹恩斯。这样一来,妒贤忌能之风在公司曼延,公司管理日益混乱,销售量江河日下,公司开始亏损,以至濒临破产。此时年逾八旬的老福特将公司大权交给孙子福特二世。小福特上任后,吸取老福特的教训,三顾矛庐聘请通用汽车公司的副总经理布里奇担任福特公司的领导人,又聘请多位精通汽车专业,年富力强的行家担任公司高层领导。这样福特公司很快扭亏为盈,盈利直线上升。正当企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之际,福特二世头脑发昏,得意忘形,竟然逼走了功臣布里奇,辞退了德高望重的总经理米勒,后来又把建立了丰功伟绩的总经理艾柯卡一脚踢走,这样致使公司人才严重外流,产品日益落后,福特公司再次面临破产的危险。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独掌大权近四十年的福特二世在股东压力下被迫退休,将公司管理权交给福特家族之外的德威尔。股东们还硬性规定,今后不准福特二世本人及家族人员担任公司责任人或职员,更无权在公司各个部门指手画脚。此后,福特公司才逐步恢复了元气,重新走上了繁荣的道路。
美籍华人王安的电脑公司曾经拥有帝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