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欲通过对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的探索,归纳总结出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所特有的特征;阐明其对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带来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进而提出现阶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事业管理相关思路。
【关 键 词】政治文化 公共事业管理 以人为本 和谐社会
一、对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的认识
(一)政治文化与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
1、政治文化的内涵
“政治文化”一词是由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G. A. Almond)于1956年在美国《政治学杂志》上发表的 “比较政治体系”论文中首次提出的。它属于政治社会的精神范畴,是一个社会关于政治体系和政治问题的态度、信念、情绪和价值的总体倾向。
根据阿尔蒙德观点,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综合的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感情,它由本民族的历史和当代社会、经济和政治活动进程所促成。在阿尔蒙德定义的基础上,派伊(Lucian Pye)认为,政治文化是政治系统中存在的政治主观因素,包括一个社会的政治传统、政治意识、民族精神和气质、政治心理、个人价值观、公众舆论等等,其作用在于赋予政治系统以价值取向,规范个人政治行为,使政治系统保持一致。维巴在分析政治文化的构成和作用时进一步指出,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是由经验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信念、符号和价值所构成,它决定了人们行为的条件,为人们提供了参与政治的主观意向。
如果我们做一个比喻,把政治体系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那么,各种制度化和结构化的政治组织、机构和规则,可以说是政治体系的“硬件”部分,而构成“软件“的东西则是政治文化。
从上可知,我们可以为政治文化做如下定义: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由本民族的历史和当代社会、经济和政治活动进程所促成的相对稳定的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感情;它包括一个社会的政治传统、政治意识、民族精神和气质、政治心理、个人价值观、公众舆论等。
2、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中华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而沉淀下来的,体现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存在于中华民族大众心理的、知识的、生活的结构之中,并通过长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而得以延续的、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
派伊(Lucian Pye)曾指出,构成政治文化的基础是自然的、经济的、政治的环境。然则由于自然的、经济的、政治的环境不同,也就构成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政治文化,它既包括人们的政治认知、态度、愿望、情绪,亦即人们的政治信仰、政治理想、政治感情、政治价值取向等;也包括人们的政治思想、政治观念,以至政治理论等。每个民族由于在政治文化上有共识,从而使人们对该社会的政治共同体产生认同感,使该民族富有内聚力。这种内聚力正是一个民族得以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基础。与其它国家和民族相比,赋予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特有的内涵:
从自然环境上看,我国的汉文化发源于西北和中原地带,自然环境适宜于农业,我国又是地处西北多山,北部为大沙漠,东南面临大海,影响了对外交流,这就决定了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封闭性。
从经济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是看,无论中国或西方,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自然经济都是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这种方式是以自给自足为经济特征的。然而,中国和西方的奴隶、封建社会又各有特点,这就形成了各自的经济环境。中国古代虽然也有商品交换的存在,但是由于传统的政治上的重农轻商,使商品经济在我国一贯受到压抑。所以我国的古代文化基本上是自然经济下的农业文化。
从社会政治生活结构上看,在我国古代,奠基于以小农为基础的自然经济,在政治上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同时,血缘关系长期影响着我国社会,在我国的政治文化中长期保留了专制思想和家族观念,人们对君权的认同,清官思想的保留,家长作风的存在,都是其表现。
(二)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的特征
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是中国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自然环境的产物,有其不同于其他民族、国家或地区政治文化的特点。这些特点虽经历代封建王朝的更迭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影响,但几千年来仍一直保持着所特有内涵与特征,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
1、君主专制下的民本主义思想源远流长
君主专制在中国源远流长,国家权力为君主所私有,君主总揽国家立法、司法、行政、军事等大权,对臣下和民众享有生杀予夺的权利;这种专制体制,必然是以言代法、权大于法,君主口含天宪,言出即法。然而,这种君主专制政治在中国历史上之所以长期存在,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有民本主义的调节,使君主滥用权力的现象不能不有所遏制,而不至于公然以天下为敌,以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所谓的“民为邦本”、“民贵君轻”、“吏为民役”等,是中国历史上民本主义的思维定势和施政方略。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1/7/7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