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获取
|
论文天下网
|
原创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论文下载
|
计算机论文
|
论文降重
|
毕业论文
|
外文翻译
|
免费论文
|
开题报告
|
心得体会
|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论文天下网
->
免费论文
->
电子商务
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前景
XCLW148890 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前景
(五)
五、总结
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前景
【摘要】:
近些年来,全球化进程快速深入,中日韩三国作为东亚重要国家,与时俱进深化区域经济合作拓展良好前景大有可为。本文依据区域经济合作理论基础,从贸易、投资和金融三大视角分析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现状,提出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存在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最后提出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的良好前景,需要从深化中日韩FTA谈判、构建中日韩功能一体化组织、密切中日韩次区域合作关系以及夯实中日韩合作基础并强化三国政治互信为贸易创设良好环境四大方面寻找方向。
【关键词】:中日韩;区域经济;贸易合作
【正文】: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地缘关系为核心的地区性经济合作迅速发展,区域经济的合作发展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国际经济发展大趋势,成为了当前国际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伴随着北美自贸区、欧盟以及东盟的不断发展,东北亚大部分国家的经济合作发展速度缓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日韩三国的经济合作进展缓慢。虽然中日韩三国的贸易合作会带来明显的福利效应,但是合作发展缓慢其主要原因在于三国之间的政治、地区安全以及其他历史性因素的影响。在2008年经济危机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萎靡,同时与中日韩等国的贸易摩擦增加,这在客观上也推进了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的加快发展。由此可见,研究和设计中日韩三国区域经济合作的新路径是非常有价值同时值得研究的课题。理论上可以实现现有研究城固的完善和创新,实践上可以通过该部分研究为深化区域经济合作提供建议和支持。
一、区域经济合作理论基础
(一)区域经济合作相关概念与类型
区域经济合作是指各成员国消除彼此之间的歧视,将各国分散的国民经济统一到一个庞大的经济组织当中,同时利用相对优势加强经济合作,实现在单一经济体运行状态下无法达到的经营及发展规模,获得经济利益的状态和过程。本文所研究的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并不单一指最终的合作状态,同时也包含了经济合作的过程。
区域经济合作依据不同的发展层次可以划分为六大类别:第一是优惠贸易安排(PTA),是国家之间通过签订贸易协定削减关税及进口限制,属于低级和松散的合作模式;第二是自由贸易协定(FTA),指多个国家之间削弱或者拆除非关税壁垒,目前大部分经济组织属于此类;第三,关税同盟(CU)是在免税自由贸易基础上的统一关税模式;第四,共同市场是生产要素在成员国之间的自由流通;第五,经济联盟(EU)属于高等级的贸易模式,成员国可以在共同市场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政治、法律制度多方面的协调统一的组织模式。
(二)关税同盟理论
关税同盟理论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雅克布维纳在1952年提出,关税同盟理论不断发展完善。目前关税同盟的建立有利于创造规模经济,对于合并市场和加强自由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各成员国竞争优势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关税同盟的建立可以弱化成员国企业在本国企业的垄断力量,增加受益。在竞争不断激烈的过程中价格相对降低,消费者受益提升;关税同盟的建立不仅有利于丰富产品市场,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同时也有利于成员国企业减少低效率生产方式及产品数量,对于激励企业员工提升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增强了人力资源在部门内部的调整和企业之间的流动。关税同盟的组建各个成员国之间都会取消关税或者减少贸易数量限制手段,由此带来了国家之间的贸易条件变化。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就是以关税同盟为基础。近些年来,关税同盟理论也逐步丰富和发展,未来该理论还将以各国之间的贸易合作实践为基础进一步进行调整和完善。
(三)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实际上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同时进口和出口同一产业部门的相关产品。这是产业相似要素投入和具有替代性的产品交易,实现了内部市场和跨国地区之间的相似产品双向流通。产业内部贸易理论的大前提主要是社会各部门的产品存在差异,各国之间存在需求差异偏好,有差异的产品在规模经济条件下完成生产。
产业内部贸易理论认为,各国贸易机会增加后,国家之间的相对要素禀赋不再是主导产业贸易发展的基础条件,生产要素趋同的情况经济规模也影响最终成本,继而影响产品价格;在相似的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的数量会明显增加,同一类产品的贸易流通是建立在本质相同而特性差异的基础之上的。依据产业内贸易理论,国家可以依据本国的经济发展目标适当调整生产要素的组合,进而实现生产模式的理想化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达到提升支柱产业发展力量的目的。
二、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现状
(一)贸易现状
2016年,中国合作前三的贸易伙伴分别为美国、日本和韩国,中日韩的区域经济贸易合作关系正在不断紧密,区域经贸合作规模也在不断上升。如表1所示。
表1 2015年和2016年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贸易额及增速(单位:亿美元)
排名
贸易伙伴
2015年
2016年
增速
1
美国
5587.8
5209.1
-6.9%
2
日本
2786.3
2750.5
-1.4%
3
韩国
2527.9
2527.9
-8.5%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1.中日贸易
中日自恢复外交关系以来两国之间的贸易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同时两国之间的双边贸易交易额也不断扩大。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后,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中日的贸易关系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2002年中日的贸易交易总额已经突破了千亿美元。发展到2004年,中国成为了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交易国家,日本也成为了中国的第三大贸易合作伙伴。到2007年中日的贸易合作交易额已经超过了美国与日本的贸易合作交易额。中国与日本两国的贸易连接紧密程度进一步提升。2009年,受到来自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双边贸易额均有所冲击。但是后期经过不断恢复和发展,在2010年和2011年两国的贸易合作交易回到了正常的交易轨道上来。在2010年中国与日本的贸易逆差进一步增长,达到了历史新高,伴随着中日贸易交易额的不断扩大,中日贸易合作在商品结构和贸易交易形式等多方面也开始出现调整和变化。伴随着中国对日本出口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与日本的贸易模式也开始由商品贸易发展到补偿、转口等多种形式并存的贸易模式。
2.中韩贸易
自2002年开始,中国就已经发展成为了韩国的第二大出口目标市场。据韩国资料统计显示,2003年中国出口占据韩国的比重已经首次超过了美国,成为了韩国的对外出口第一位的国家。中国与韩国的贸易交易始终处于上升趋势。韩国占据中国贸易交易第四位。2007年中国与韩国的贸易交易额1540亿美元,首次成为韩国进口和出口双向贸易第一位的合作伙伴。伴随着金融危机,2009年中国与韩国的贸易交易受到一定的冲击。但是在2010年以后两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再创新高,与此同时中国对韩国的贸易逆差也持续保持在波动过程中的稳定增长。同时从中韩的贸易商品结构分析可以发现,两国商品交易的技术含量不断提升,贸易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开始从过去原材料为主导的低附加值商品贸易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由此也说明两国的经贸合作关系进入到了水平分工的新阶段。
3.韩日贸易
进入到21世纪后,日韩两国的经贸关系也持续发展,日韩两国的经贸合作关系也日益密切。长期以来,日韩的贸易交易总额保持和稳定在日本贸易总额比重的6%左右,同时对于韩国来说,日韩的贸易交易合作关系也十分密切。通过对日韩贸易交易合作的分析可以发现,两国之间的进出口额增长是两国经贸合作成果的直接体现。2011年,日韩的经贸合作交易总额已经突破了1100亿美元大关,同时也成功达到了历史的最高点。2012年,日韩的贸易交易争端等问题导致韩国从日本进口额有所下滑,这同时也进一步反映出了双边贸易加以逆差和总额的减少。
(二)投资现状
结合表2中国与日韩的投资情况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对日韩的投资规模逐年扩大,投资发展潜力不断开发,未来的中日韩投资发展合作将会进一步稳定推进。
表2 2011-2018年中国对日韩投资情况
年份
投资金额(亿美元)
同比增幅(%)
投资额占比(%)
2011
1105.8
14.48
8.33
2012
1112.4
18.78
8.66
2013
1139.7
7.06
8.21
2014
1156.2
7.29
7.95
2015
1198.4
3.93
9.09
2016
1206.7
4.28
9.42
2017
1235.2
5.34
8.59
2018
1264.1
5.66
8.41
资料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
1.中国利用外资(日韩)投资现状
中国利用外资的数量处于逐年上升趋势,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外资进入中国的数量也不断提升,截止到2010年已经超过了1100亿美元。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日本对我国的投资总额有所缩减,但是依然处于上升趋势;2011难日本对中国的直接投资总额已经超过了6.5亿美元,接近了日本对华投资的最高水平,同时也占据了我国利用外资总额的5.7%,成为我国外资来源排位第三的国家。近些年来,伴随着两国投资发展程度的不断深化,日本对我国的投资结构整体也在发生变化,已经逐步从制造类企业投资向金融、服务和流通等第三产业的投资方向发展。
自2003年开始,韩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不断增加,截止到2002年中国即发展成为了韩国的第二大投资对象国,接近韩国对外投资总额的45%左右。自2005年开始,韩国对华投资开始更加理性,开始逐步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整体的投资质量与投资层次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2.中国对日韩投资现状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重视和关注出口贸易,积累外汇,但是对外直接投资始终发展缓慢,同时投资增加幅度也很小。自2002年开始,我党十六大提出了“走出去”战略,中国部分经济和技术实力较强的国企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对外投资也开始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2003年,中国对日本的投资上升明显,但是整体依然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无论是投资金额还是投资比例都较小。2011年中国对日本的直接投资1.5亿美元左右,仅占据中国对外投资的1.3%,中国对日本投资占据本国对外投资总额比例较低的原因与日本国内的物价高位运行有直接关系,日本的企业劳动力成本较高,因此中国对日投资企业利润目标实现成为了较大障碍。
中国对韩国的投资处于波动增长状态,截止到2012年,中国企业对韩国投资仅占据中国对外投资的0.3%,从中国对韩投资行业可以看出大部分是独资、并购投资、建厂投资三种主要形式。我国对韩投资规模较小主要原因是很过国内社会的排外思想严重,同时劳动力成本较高。
(三)金融现状
1.多边货币互换协议
中日韩三国参与的多边货币互换协议最初受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刺激,东亚各国开始迫切考虑加强地区性的金融合作,由此来维护各国的金融稳定发展,提升各国低于世界性金融危机的能力,保护本国经济。1998年中国倡导的东盟十国与中日韩(10+3)建立了金融合作关系。截止到2005年参与到“10+3”各国财政部长共同签署了清迈协议。2007年各国将多边协议转化为操作性更强的多边共同资金库。2010年该协议正是生效,清迈倡议的主要目标是利用东亚各国之间的货币互换交易在国际收支短期流动困难时期实现参与国之间的相互支持,避免本国货币遭受失控贬值损失。该协议也标志着东亚各国金融合作的发展空间不断扩大。该协议不仅有利于维护亚洲地区性的金融稳定安全,同时也有利于中日韩三国之间开展直接性的双边金融合作,低于亚洲各国今后可能发生的金融危机。
2.三国双边金融合作
自2002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与日本银行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规定了必要时可以向对方提供最高为3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维护合作国家的金融稳定,虽然货币互换金额小但是标志着金融合作的起步发展。2005年两国银行再次将该协议金额提升到40亿美元。2007年两国银行续签了该协议,中日金融合作对维护东亚经济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2002年中韩银行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规定了必要时可以向对方提供最高为2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维护合作国家的金融稳定。2005年,两国银行再次将该协议金额提升到20亿美元,这是对两国货币互换意义的经济肯定。2008年该协议金额再次提升到260亿美元,2011年提升到580亿美元。
日韩的货币互换开始于2006年,最初互换协议金额为150亿美元,2008年该金额扩大到210亿美元,2011年两国协议互换货币金额扩大到700亿美元,2012年两国政府协商决定将2011年签订的货币互换协议如期终止,不在延长。这与两国经济回暖,风险较小有关,同时也受到两国岛屿等历史遗留问题影响。
三、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SWOT分析
(一)优势
1.经贸关系良好
近些年来,中日韩三国的贸易合作关系不断紧密。截止到2011年,日本成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合作伙伴,中国对日本的贸易交易总额占据日本贸易合作首位;日韩双边贸易占据日本贸易交易比重长期保持8%左右,在韩国对外贸易发展中也占据重要地位,日本也是韩国的贸易合作重要伙伴之一,第一大投资国和第二大贸易交易国。中日韩三国之间的贸易依存度始终处于较高水平。
表3 2016年中日韩贸易依存度指标(单位:%)
中国
日本
韩国
中国
—
20.8
21.2
日本
10.1
—
10.5
韩国
7.2
6.3
—
数据来源:整理自《博鳌亚洲论坛—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报告》
通过表3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对日本的贸易依存度为10.1%,而日本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高达20.8%,由此可见,日本对中国的经贸依赖程度更高;中国对韩国的贸易依存度为7.2%,韩国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为21.2%,基本接近于前者的三倍,由此可见,韩国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较高。日本与韩国之间的贸易依存度分别为10.5%和6.3%说明日韩两国的贸易合作并不密切但是合作潜力较大。
2.经济互补性强
中日韩三国的区域经济合作经济互补性较强主要体现在生产要素的互补性,产业结构的互补性两个方面。首先从生产要素的互补性角度分析,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大量非金属和金属矿产储量丰富。日韩两国由于国土面积狭小,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相对匮乏,能源和矿产的进口依赖程度较高。由此可见中日韩三国在自然资源上的互补性较强。中国劳动力丰富,人口众多,日韩两国虽然人口密度较大,但是由于人口老龄化严重,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因此本国的劳动力资源不足。三国的生产要素在自然资源、劳动力以及技术和资金等多方面有较强的互补性。从产业结构角度分析,日本属于工业发达程度较高的国家,资本和技术实力较强。韩国属于新工业国家,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投资和发展空间较大。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进程发展当中,初级工业制造能力较强,产业劳动密集型发展优势突出。三国产业结构优势不同,投资和贸易领域具有互补性。
(二)劣势
1.政治争端严重
中日韩三国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主要劣势在于三国之间存在的政治争端始终严重。冷战结束后,东亚地区的领土及领海争端问题长期存在,中日之间的钓鱼岛问题,日韩之间的独岛问题都开始影响三国之间的经贸合作往来发展。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012年日本政府不顾中方强烈反对签署了钓鱼岛“买卖合同”,中国50多个城市举行了反日游行。南千叶群岛也是长期被俄罗斯控制同时与日本存在争议的岛屿。日本不仅与韩国和中国存在岛屿争议政治问题,同时也和俄罗斯存在岛屿整顿。此外,中日韩三国中日与中韩有关于领海经济区和专属经济区问题也存在政治争议,对于海洋渔业资源、油气资源等问题矛盾争端始终存在。涉及到领土主观问题的政治敏感因素也是影响中日韩三国经贸合作一体化发展进程的重要障碍。
2.农业保护冲突
日本由于自然农业生产条件有限,出口农产品面临整体市场竞争力下降的挑战。中国国内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劣势更加突出,传统的农产生产成本、农业基础以及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等问题将进一步凸显。韩国因为受到国际市场主要农产品向中日出口的竞争加剧影响,导致贸易交易波动加大。2015年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由最初的14.5%上升到了55.8%,但是与70%-85%的世界平均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在中韩FTA建立后,我国出口韩国农产品面临韩国市场开发程度降低的挑战,韩国政府开始通过各类型贸易保护措施保护本国农产品贸易市场,例如高额关税、农业补贴、技术性贸易保护措施等,这必然制约中国对韩国的农产品出口发展。中日韩三国农产品面临农产品关税贸易保护的挑战。各国国内为了保护本国农业的发展,政府开始对进口农产品设置多种关税贸易保护政策,其中包括调节关税、优惠关税和配额关税三种不等,农业保护冲突加剧。
(三)机遇
1.多边贸易瓶颈
多边贸易的发展瓶颈是刺激中日韩三国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契机。世界贸易组织中成员国数量较多,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利益不同,因此多边贸易谈判始终存在较大分歧,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WTO在规则上也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小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问题。此外,在多哈回合谈判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由于农业补贴、关税、市场开放程度等提出要求也无法完全得到相互满足,暴露了WTO在多边贸易谈判中的无力局面。这也进一步刺激了各国参与签订FTA来维护本国经济发展。这进一步为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客观的发展机会。三国通过区域内谈判建立了区域合作组织更加安全和高效,同时完善的投资环境和制度保证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2.区域一体化局势良好
区域经济一体化局势良好有利于促进中日韩三国的农产品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是中日韩三国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机遇。中日韩三国凭借区域经济一体化局势优势,各类产品也就能够借此进一步扩大出口规模,对于中日韩三国贸易竞争压力的缓解将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最终助推中日韩三国贸易额的提升,有利于缓解三国始终存在的农产品贸易摩擦。现阶段,区域经济一体化循序渐进建立并逐渐完善中日韩三国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并且中韩两国作为自由贸易区的成员国,也以此拥有了更好的交流与沟通平台,中日韩三国既往的一些不合理农产品贸易限制也拥有了更大的协商空间,能够有效改善之前中日韩三国贸易中的不平等状况,有利于强化资源优势互补。区域经济一体化局势良好等同于在中日韩三国之间打造了一个开放化的共同市场,同时,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市场间的繁荣度也将越来越高,中日韩三国资源的配置必然有利于借此而优化,由此加强中日韩三国的互动所产生的优势整合与放大效应也就可想而知。
(四)挑战
1.外部干预
外部干预是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存在的重要挑战之一。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构建在区域内部成员国之间保持平等待遇,但是在区域外部则有明显和强烈的排他性特征。任何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都可能会对未参与其中的非成员国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非成员国自然会更加关注区域经济贸易合作的建立,有时可能会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一直以来都在试图通过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手段来维护其霸主地位。因此美国长期以来反对地区霸权主义的存在,同时反对联系过于紧密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挑战美国的霸主地位。美国主导的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就主张不仅在经贸合作流域减少贸易壁垒,同时对成员国的政治、监督、经济立法各个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控制。美国参与和支持亚洲地区的经济合作是以美国参与为前提;同盟与美国极为相似,始终坚持大国的平衡发展策略。
2.历史问题
历史遗留问题也始终是对中日韩三国区域经济合作产生负面影响的重要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侵华影响巨大。中韩在日本对待二战遗留问题上始终存在摩擦,虽然日本政府始终口头承认和道歉,但是实际行动上依然纵容右翼势力抹杀历史,篡改教科书,否认侵略朝鲜半岛等等。该部分事件多次迫使中韩韩发表外交讲话,严厉谴责日本的不正当行为。中韩两国都是二战当中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受害者,因此日本对于历史遗留问题的不正当态度表示强烈不满和失望,这也是导致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当中存在的巨大挑战和始终影响区域合作发展的隐患。
四、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良好前景的建设路径
(一)深化中日韩FTA谈判
1.推进策略
推动中日韩FTA发展的政策分析,首先可以采取关税实质性减让政策。中国与韩国和日本之间的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都具有明显互补性,日本和韩国之间的产品贸易竞争更为突出,因此如何沟通能够过关税降低带动多边贸易发展成为了中日韩FTA贸易谈判的焦点内容。中日韩FTA谈判过程中应该站在长远的全局角度考虑问题,不应该单一考虑本国产业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针对关税问题应该采取实质性的减税措施,在谈判过程中表达出各国主体的合作诚意。
针对FTA贸易商品关税削减计划中,可以针对常规商品和敏感类商品采取不同降税措施。对于普通的机电产品、纺织等轻工业产品可以在中日韩FTA建立后立即生效为零关税产品。对于部分敏感产品可以通过固定期限的过度逐步降低关税。因此FTA谈判中各国可以为本国的弱势产业正取一定的过度减税期限,发挥对弱势产业的保护和发展鼓励。
2.补偿机制
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良好发展需要深化中日韩FTA谈判补偿机制。补偿机制主要是指在贸易实现自由化后,竞争能力相对较弱同时生产结构调整成本较大的部门会受到冲击,因此谈判中通过补偿机制可以对相关产业和特定生产者提供补偿,不仅可以减少谈判阻力,也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弥补相应的损失。中日韩FTA建立补偿机制可以选择两种不同的方式,一方面可以由区域组织来完成补偿,另一方面可以各国对利益受损主体进行补偿,补偿形式可以包括货币补贴、技术 培训、减少关税等多种形式。建立补偿机制后的实际操作中,最为关键的在于如何界定和区分竞争弱势的概念,如何判定是否为FTA的利益受损主体,同时利益受害的具体程度也很难量化,不同的产业分布地区分布等等条件也增加了实施补偿机制的难度,降低了补偿机制实施的可行性。
(二)构建中日韩功能一体化组织
1.货币金融合作
构建中日韩功能一体化组织的过程中货币金融合作是首选。通过上文分析了解到,中日韩在清迈协议中已经建立了多边货币互换协议,这属于国际货币合作的初级尝试,从低到高分别为国际融资合作、联合干预汇市和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等。虽然中日韩的货币互换融资规模较小,但是2009年建立的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正是投入运行,资金规模超过1100亿美元,其中中日两国出资各385亿美元,韩国出资190亿美元,三国联合出资占据整体的85%,建立中日韩三国联合外汇储备库对于加强区域金融合作,稳定外汇汇率,稳定中日韩三国的金融秩序都有重要作用。目前中日韩三国汇率的波动较大,联合外汇储备对于稳定三国汇率具有重要作用,启动资金的规模调整可以依据三国统一意见调整,同时也可以依据实际情况每年进行一定程度的递增或者递减。
2.能源合作
能源合作是目前中日韩贸易合作的重点项目。中日韩在区域贸易合作过程中生产要素领域的共同点在于三国都属于能源进口主要国家,国内的能源生产已经无法供应本国的发展,无法满足国内生产需要,因此能源进口依赖程度较高,目前,能源问题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了制约中日韩三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近些年来,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了世界第二大能源进口国,消费量远高于日本和韩国,日本目前的能源进口依赖为83%左右,韩国95%,中国46%左右。中日韩三国建立稳定的能源供应渠道迫在眉睫,这同时也是解决中日韩三国能源利用率低下,化石能源污染严重问题的关键。现阶段依据三国的能源禀赋分析了解到,中日韩三国的能源竞争冲突较少,相比之下的互补性更为突出,如果中日韩三国开始加强能源区域合作对于保持各国经济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化。
(三)密切中日韩次区域合作关系
1.建设环黄海经济带
环黄海经济圈目前包含了中国、韩国和日本三国领土,虽然目前的环黄海经济圈民间投资合作较多,推动了区域经济合作和发展。但是由于环黄海经济圈的区位特殊性,需要三国政府官方授权,通过政府主导更加有利于合作和发展。建设环黄海经济带首先应该关注物流体系的构建,目前海陆空的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初步建成,通过加强三国物流产业合作与发展有利于综合性物流体系的进一步建立。与此同时,还应该关注环黄海经济圈的海洋资源保护,针对海洋生态污染进行系统评估,制定控制海洋污染的有效计划,发挥三国环境组织的积极作用。建设环黄海经济带对于促进旅游发展也拥有积极作用,中日韩三国在该区域均有不同的旅游资源,通过加强该经济圈的旅游资源整合更加有利于提升品牌和国际知名度,建设环黄海经济带也是开启中日韩次区域合作关系构建的良好开始。
2.推进OEAED进程
OEAED全称为东亚经济交流推进机构,是2004年中日韩三国共计10个市长和经济界的领导合议成立的区域经济合作机构,这对于推动中日韩环黄海经济圈具有重要意义。OEAED的不断发展改善了三国的商贸投资环境,同时,OEAED作为一个地方性的经济合作组织,虽然具有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是在涉及到国家问题时很难处理。由于该问题的存在,增设了三国中央政府经贸和外交部门人员联合组建了监督委员会,有针对性的解决OEAED涉及到国家经贸合作方面的监督。此外,中日韩三国的非政府组织也应该积极融合到OEAED组织当中,提升地方性经贸合作的规范性和系统性。通过近些年的发展,目前OEAED已经取得了突出成果,带动了三国共计是个城市互动交流和发展,同时也为三国其他城市的对外经济合作起到了模式带头作用。在推进OEAED进程的同时,未来中日韩三国的OEAED参与组织和参与城市还将不断增加,影响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大。
(四)夯实中日韩合作基础并强化三国政治互信为贸易创设良好环境
回顾中日韩三国的FTA谈判历程能够看出,中日韩三国的立场和观点等并非完全一致,中国的农产品在韩国看来具有太多优势而会对其本国农产品经济造成严重影响;而中国则更加看重中日韩三国长久合作之后各自所能够获得的长远利益。尽管当前中日韩三国贸易合作协议已经签订,但内在矛盾却并没有完全解决,随着中日韩三国贸易的深入,贸易摩擦在所难免。因此需要在政府的带领下进一步深化中日韩三国贸易的合作力度。从宏观层面看,中日韩三国之间的关系相当微妙,一方面受到朝鲜半岛局势的影响致使韩国对中国的警惕度较高,中国与日本的历史遗留问题成为干扰,另一方面韩国同美国之间的政治互信也对中国不利,韩国与日本的岛屿争端问题依然存在。因此中日韩三国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要确保中日韩三国政府加强政治对话并真正以诚相待,以此增强政治互信。以中日四个政治文件为基础,以历史为鉴,面向未来使中日关系重回正确轨道。今年上半年,李克强总理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纪念活动为契机,对日本进行友好访问。此次访日期间,李克强总理同日方领导人在回顾总结过去经验教训基础上,就推动中日关系,重回正常轨道、实现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目标达成一系列重要共识:铭记历史,汲取深刻教训。以互信为本,悉心维护双方达成的共识,夯实政治基础。视对方发展为机遇,将互不构成威胁的理念转化为具体政策和行动; 对接发展战略,深化务实合作。创新思路和方式,发挥互补优势,深化重点领域合作,拓展中日务实合作新空间,造福两国人民;加强民间交往,促进世代友好。用好缔约40周年和两国相继举办奥运会的契机,广泛开展各领域人文交流,增进民心相通;
履行责任,共担时代使命。中日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针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倾向,有责任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维护世界经济来之不易的向好局面。
李克强指出,中日间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作为重要近邻,我们只要遵循条约精神,坚持和平友好的大方向,拿出远见、勇气和智慧,就一定能够推动中日两国和平友好合作的航船再起航,而且行稳致远,共同开创中日关系新的未来。
五、总结
综上所述,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区域经济的合作发展进程也不断加快。中日韩的区域经济合作是顺应全国经济一体化趋势,同时稳固东亚地区经济安全稳定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区域经济合作理论为基础,深入研究了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的贸易、投资和金融发展现状。利用SWOT分析法全面了解了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未来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发展需要不断深化中日韩FTA谈判,构建中日韩功能一体化组织,进一步密切中日韩次区域合作关系,夯实中日韩合作基础并强化三国政治互信为贸易创设良好环境。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前景分析可以为实践提供参考和支持。
参 考 文 献
[1]孙汶.自贸区谈判背景下中日韩经贸合作前景分析[J].时代金融,2016(23):198+200.
[2]蔺睿.RCEP框架内的机制建设:中日韩的促进作用[J].东北亚学刊,2017(02):48-51.
[3]田燕梅.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政策研究——基于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视角[J].改革与战略,2016,32(02):84-87.
[4]张纪凤,宣昌勇.建立中日韩自贸区及其对沿东陇海线经济带建设的作用[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4(02):11-14.
[5]于玲玲,白福生.利益诉求整合是推进中日韩FTA进程的关键[J].东北亚学刊,2016(04):18-23.
[6]艾昕.构建中日韩自贸区的原因及现实意义[J].管理观察,2016(25):55-57.
[7]钱进,王庭东.中日韩自贸区对区域宏观经济及产业产出的影响评估——基于GTAP模型的模拟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17(03):1-13.
[8]蔡彤娟.新功能主义视野下的中日韩FTA:战略重塑、机制设计与推进策略[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6(02):124-140.
[9]王皓,许佳.中日韩FTA建设与东北亚区域合作——基于中日韩三国自贸区战略的分析[J].亚太经济,2016(04):3-8.
[10]陈维.中日韩城市外交——动力、模式与前景[J].国际展望,2016,8(01):76-97+155-156.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一带一路”助力中国重返世界经..
下一篇
:
关于中国对外贸易市场的探讨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
日韩
区域
经济合作
前景
【
返回顶部
】
相关栏目
自动化相关
计算机论文
工程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医学论文
人力资源
电子专业
电气工程
英语论文
行政管理
电子商务
社科文学
教育论文
物流专业
金融专业
财务管理
会计专业
化学化工材料科学
电子通信
环境科学
经济类
机械模具类
报告,总结,申请书
其他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