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获取
|
论文天下网
|
原创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论文下载
|
计算机论文
|
论文降重
|
毕业论文
|
外文翻译
|
免费论文
|
开题报告
|
心得体会
|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论文天下网
->
免费论文
->
电子商务
“一带一路”助力中国重返世界经济中心
XCLW153417 “一带一路”助力中国重返世界经济中心
古代中国以陆海丝绸之路进入世界经济中心————————————3
近年来中国逐步走进世界经济的中心 —————————————— 5
中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将重新回归世界经济中心————————8
内 容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这些成就与改革开放政策紧密相关。总体看来,中国采取逐渐开放政策是科学的,掌握了对外开放的自主权和开放的度。中国改革开放虽然没有采取休克疗法,付出了时间成本,但是这种逐渐改革开放政策符合中国国情。中国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发展道路。走出了落后国家如何成功发展自己的民族资本和民族经济的新模式、新道路。它具有中国特质,不是传统西方经济讯能够解释的。
“一带一路”助力中国重返世界经济中心
古代中国以陆海丝绸之路进入世界经济中心
先秦出现通往西域陆路的间断性远程贸易,秦朝统一中国促进与周边贸易的发展,成为亚洲文明的中心。距今大约5千年,原始社会晚期开始出现畜牧业与种植业、农业与手工业的相继分离。不同原始氏族部落的生产分工产生了交换的需要。《易·系辞下传》写道:“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说明当时物物交换已经在氏族边界上经常出现。
汉朝打通对西域开放通商的陆道和海路,开启对西方世界的商贸新纪元。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在与霸王项羽争夺天下中取胜,建立享国长达426年的大汉王朝。虽然汉匈在边界设有“通关市”,便利双方互市,但是占据北方和河西走廊的匈奴贵族经常劫掠汉朝沿边各郡,战事频起。汉武帝为了反击匈奴南下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其他诸国,联合攻击匈奴,把匈奴驱赶至漠北,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形成了自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过玉门关,至葱岭到达大月氏、大夏、安息、大秦等国家的丝绸之路,掌握了汉朝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开通了中西交通和商贸新纪元。张骞出使西域建立了汉朝与中亚、西亚各国之间政治军事互信与商贸交往的联系,将先秦时期以来不稳定的民间商贸线路固定下来成为官方控制下的外交和商业通道。除经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之外,汉朝时还有从巴蜀经过西南的滇国、缅甸、印度到大夏等中亚的商路。古罗马人因此称中国为Sina或Serica(丝绸之乡),对东方的中国充满美好的向往和憧憬。汉朝丝织业相当发达,品种繁多,花色精美,从汉朝运往大秦市场的丝绸销售价格很高,一两几乎与一两黄金同价。
自古以来东西方之间所谓“丝绸之路”都不是只有一条单一、连续的、不变的线路,而是有陆上的、海上的多条不重叠的不同线路。这些线路是沿线上不同商业中心的市场之间的交通足迹。但是有线路并非有直接交易。虽然“条条大路通罗马”,但罗马人不能够直接与中国人交易。当时安息不仅通过丝绸之路开展商贸往来,而且在汉朝与大秦之间经营丝绸转运贸易,垄断了丝绸之路上的中西方贸易。
唐朝采取史无前例的对外开放政策,对外贸易和人员往来频繁,唐长安、洛阳成为国际性大都会,各国遣唐使、留学生、商人等在中外商贸、文化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他们不仅带来交易的商品,而且带来手工技术、建筑工艺、生产方法、医学、历算、行政管理制度、宗教等,共同推动唐朝达到鼎盛之势,成为世界性商贸、文化的中心。
宋元时期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的贸易强国,远洋贸易的范围扩展到了西亚、北非以及欧洲等远方地域,商人成为远洋贸易的主体,把指南针、印刷术、造纸、火药、航海技术进一步向西方传播到达欧洲,对世界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发挥的推动作用最大,塑造了当时世界经济的新格局和新面貌。自元朝开始的300多年里,中国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可以说,宋元时期的中国是当时世界贸易、科技文化交流的领导者,进一步巩固了自隋唐以来中国作为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
在明朝建立之初东部沿海地区不断受到倭寇骚扰,新生的明朝出台禁止濒海居民出海的政策,目的是加强海防,抵御倭寇,防止海外与内地的反抗势力相互勾结,巩固新生政权。在海禁的同时,明朝对外贸易体制由前朝的自由贸易转向朝贡(或堪合)贸易体制,要求外国以“朝贡”形式由各国官方组织商人与华开展贸易,统一由市舶司收购和管理,官方垄断对外贸易渠道和利润。这种朝贡贸易带有相当大的商业成分,是当时形势下一种特殊的贸易形态。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建立了朝贡这种特殊的官方贸易制度,颁布海禁防止中国商民下海互市,保护官方垄断贸易的地位。明永乐(公元1403-1424年)和宣德(公元1426-1435年)时期,明政府通过大规模的远洋活动扩大朝贡贸易的范围,取得大量海外物品。郑和下西洋把朝贡贸易推向高潮⑧,由官营垄断的朝贡贸易达到鼎盛。不同于前朝采取招徕政策,明朝朝贡贸易体制采取严格管制下薄来厚往的不抽分、不收税、给予高价收购、给予丰厚赏赐和给予多种优惠的措施,激励外国商人参与朝贡贸易。
无论如何,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世界其他文明地区之间贸易、文化以及人员交流的著名历史足迹,是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的重要途径,奠定了两千多年中华文明与其他地区文明之间交融互鉴、和谐共处的基础,也是古代中国经济繁荣和创造灿烂中华文明的重要源泉,是古代中国进入并长期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的通道。海陆丝绸之路上的对外贸易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繁荣的重要方面,可以体现生产技术、财税状况、金融活力、消费水平以及文化交流情况。“丝绸之路”是一条丝绸之路、陶瓷之路、香料之路、茶叶之路,体现了中国港口、造船、航海技术、海外贸易、移民、宗教融合、中外科技文化交流和国家关系等方面丰富的历史内容,它不仅仅是一条商贸之路,也是文化交流、艺术传播、思想交融的和平交融之路。历史的足迹留给人类深刻的启示。开放与封闭关乎国运兴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并非封闭不开放,海陆并存的丝绸之路曾经推动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创造出辉煌的经济成就和灿烂的文化,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过巨大的推动和深远的影响。
近代以来中国失去世界经济中心地位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国门由封闭到被迫打开,对外贸易逐渐失去优势,日益远离世界经济中心。自明朝晚期,欧洲沿海国家已经出现早期资本主义经济,城邦之间、国家之间对外贸易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对外贸易,特别是奴隶贩运为欧洲积累大规模的原始资本,奠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16、17世纪欧洲开始兴起资本主义,大肆对外殖民扩张和进行血腥的资本原始积累。由于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矛盾日益尖锐,迫不得已由对外开放转为闭关自守。中国因没有发展起来资本主义而成为西方列强入侵的受害者。因此,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规模和开放程度已经远远不及宋元时期。
尽管清朝政府不同时期实行禁海闭关政策,但是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贸易规模日益扩大,外商在华不法行为屡屡挑战清政府的贸易管制政策,禁海闭关政策逐渐名存实亡。不过外国商品流入的规模和速度却遇到中国自古以来形成的自给自足经济的坚强抵抗。虽然当时工业水平最高的英国在19世纪以前的对华贸易中赚了丰厚利润,但其工业品没有取得对华出口的绝对优势,英国对华贸易赤字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为平衡对华贸易,英国政府支持的东印度公司采取把产自印度的鸦片毒品大量输入中国的卑劣手段。自1730年代起英国东印度公司就注意到可以用鸦片贸易来平衡英国的贸易逆差,到了19世纪初英美在华商行明目张胆地进行武装鸦片走私,甚至对清朝缉私水师进行武力威胁。1840年之前清朝因鸦片走私导致大规模贸易逆差,每年外流白银将近一千万两。在1798-1839年间中国被输入43万箱鸦片,流失白银约4亿多银元,西方列强从对华鸦片走私中攫取到巨大利润。而且鸦片走私泛滥深深毒害了无数中国人民,严重伤害清朝国力。
中华民国扩大对外贸易与开放,废除不平等条约,开展关税自主运动,日本对华殖民和发动侵略战争严重破坏了中国经济及贸易发展。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它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从此中国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7年)制定了开放门户、利用外资、振兴实业的政策方针,给予外资享有治外法权和免税特权,内地新开口岸21处,引进了大规模外国“殖民”式直接投资和放贷。内外资不平等竞争严重损害了民族经济利益。
民国时期学者们认识到失去关税自主权和贸易入超对民族经济的巨大损害。1928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元1927-1949年)宣布废除中外一切不平等条约,开展关税自主运动,并与各国订立平等互尊主权的新条约,制定了新的进出口税则,促进了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发展。不过,由于当时中国产业力量弱小,这些举措也没有挽回自民国建立以来至1936年间连年入超的贸易地位。在19世纪中叶,中国主要出口丝和茶。民国仍以自然资源产品为大宗出口产品,但出口已经相当多样化了,新的主要出口产品包括大豆及其制品、铁矿石、煤、棉纱。中国主要进口货物是鸦片,直到19世纪90年代它才被棉布和棉纱超过。英国、日本和美国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日本贸易主要集中在满洲和华北,在南方最小。英国与此相反。
新中国至改革开放前继续遭受西方列强孤立,对外开放和贸易遭受封锁和打压。新中国是在旧中国积贫积弱的母体里诞生的早产儿,脱胎于资本主义经济受到外国殖民、外国商品冲击和外敌入侵战争摧残的旧中国。由于她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而取得政权执政的国家,不被西方资产阶级政党执政的国家接受,他们眼里容不得新生的共产党政权,极力封锁、围堵、孤立和打压中国。
自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美国作为20世纪帝国主义霸权国家,对华采取政治孤立和打压、经济贸易封锁与遏制、军事围堵威胁政策。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社会主义独立自主的对外贸易体系,掌握了国家对外贸、海关、关税、口岸开放管理等非常重要的主权,可是西方列强仍想以贸易封锁和围困扼杀新生的经济力量。当时中国对外开放和贸易对象主要是前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以及一些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亚非拉国家,市场集中而且空间狭窄,对前苏联的贸易占到当年外贸总额的一半以上。1972年中美建交之后两国仍摩擦、斗争不断,一些西方国家开始与中国先后建立外交关系,并开展一些相互贸易。总之,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对外开放和贸易经济因西方封锁和遏制而蒙受巨大的损失,国家积极推动对外贸易发展打破了西方对我国的封锁,促进了经济恢复发展。
由于国际环境恶劣,在1949-1978年间中国采取了高度集中统一的外贸计划经营管理体制,国家集外贸经营、管理于一体,统负盈亏。1949年9月国家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实行对外贸易的管制,并采取保护贸易政策,确定了独立自主、集中统一的外贸工作方针。1950年12月政务院颁布了《对外贸易管理暂行条例》,中央贸易部颁布了《对外贸易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了对外贸易必须置于国家的统一管理之下。1957年完成对私营进出口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国营外贸专业公司垄断经营全部外贸业务,终结了不同所有制企业并存经营的对外贸易格局。国家逐步建立了出口统收,进口拨交,按照国家计划安排进出口的外贸集中统一管理体制。
近年中国逐步走近世界经济的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这些成就与改革开放政策紧密相关。总体看来,中国采取渐进开放政策是科学的,掌握了对外开放的自主权和开放的度。中国改革开放虽然没有采取休克疗法,付出了时间成本,但是这种渐进改革开放政策符合中国国情。中国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发展道路,走出了落后国家如何成功发展自己的民族资本和民族经济的新模式、新道路。它具有中国特质,不是传统西方经济学能够解释的。
在过去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推动下,中国从世界经济的边缘逐步走近世界经济的中心,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领头羊。2014年中国名义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大关,达到10.36万亿美元,是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占世界经济份额的13.3%,比2010年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了4.1个百分点。中国从一万亿美元到10万亿美元仅仅用了14年的时间,而美国GDP完成1万亿美元到10万亿美元的跨越用了31年。近20年来,中国经济平均增速是美国的3倍以上(见图1)。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拉动的贡献日益显著,最近五年全球经济每增长100元,其中至少25元来自中国的贡献。
2014年9月29日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购买力平价(PPP)法评估将中国列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超越美国的规模。2014年名义GDP美国规模仍然超过中国7万亿美元(见表1),中国与美国仍有相当大差距。GDP只是衡量一个国家在一年里国内新增产值的经济规模指标,只能作为考察国内新增产值指标的参考。它既没有反映一个国家总的财富规模,也没有反映一个国家在全球总的生产和占有的财富规模,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国家的财富和实力。考察国力大小还需要看更多其他指标。
只要中国经济能够以现有的常态速度稳步增长,中国与美国之间名义经济规模就日益接近,超过美国经济规模只是时间问题。预计中国“十三五”期间年均GDP增长率在6.5%之上,到2020年中国人均收入将达到12600美元,完成从目前人均收入7485美元的中等收入到超过12000美元高收入国家门槛的跨越。中国经济发展权不容任何国家挑衅,只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中国对周边国家经济就会发挥日益巨大的引力,甚至不需要任何其他的地缘政治动作,中国经济就能逐步成为世界经济的新中心。
中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将重新回归世界经济中心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⑮,与同年10月3日在访问印度尼西亚时提出的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想⑯,合并称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它是对美国实施咄咄逼人的包围遏制战略、重返亚洲战略和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回应。两年多来,习主席的倡议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热烈反响。随着倡议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并逐步落地得到实施,不仅造福沿线众多国家发展,形成了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而且将推动中国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再次复兴,重新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
为此中国做了周密规划和国际外交工作,互联互通已经呈现出大体轮廓。中国是东亚经济圈的核心,通过陆路将分三路取道到达欧洲经济圈:北线是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波罗的海沿岸各国;中线是中国经中亚、西亚、波斯湾、红海到达地中海沿岸各国;南线是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之后经海运抵达西欧。海上交通的互联互通主要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经印度洋,延伸至欧洲、非洲各国;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非洲各国;从中国北方、东方沿海港口经太平洋达到北美洲、中美洲以及南美洲各国。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互联互通是包括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三位一体,和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领域齐头并进的全方位、立体化、网络化大联通。除了交通基础设施之外,能源电力以及通讯基础设施、贸易投资相关法律制度、金融政策、人员流动及签证政策、技术标准、科技规范等方面都要实现互联互通或对接,这对于提高沿线各国经济贸易整合或融合水平,扩大经济合作空间具有基础性意义。中国已经推动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它们将为亚欧非互联互通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一带一路”能形成广及欧亚非的松散自由贸易区,将改变全球贸易格局。除了明清时期间断性禁海之外,历史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间贸易是自由的,各国商人自愿参与到以丝绸之路为纽带的国际贸易之中,大体上形成一个市场空间巨大的松散的自由贸易区。当前,在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下,各国根据国情可以自主制定关税以及非关税措施,自主掌握对外开放的节奏和步法,这样松散的“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没有约束性协议,是一个各方开放的、非协议性的自由贸易区。尽管它的一体化整合水平较低,但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它不以协议要求水平高为目标,而是以促进各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为目标。
各国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均可以自身优势获得应得的贸易投资利益,在资源、劳动力、商品、服务、技术、资金以及土地等参与更大市场空间的配置中找到更大的市场价值,提高“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内资源配置效率。中国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战略就是具体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之一,参与到共建“一带一路”之中就是参与到“一带一路”为名称的自由贸易区。它是对美国推动达成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T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的回应。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追求以高标准排斥和打压战略对手——中国,突出自身优势和经济利益。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则推崇共商共建共享的平等合作精神,追求自由、自愿、自我理念,这样的理念更具有包容国情差异巨大的欧亚非各国,不同于美国TTP和TTIP追求的高标准、强约束、国家主权失去自我掌控做法。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理念和精神更容易被广泛接受,更受广大发展中国家欢迎。
目前中国制造业由于世界消费市场萎缩开始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制造业“走出去”的地位日益替代过去能源资源业“走出去”为主的地位,成为走向世界开展直接投资和产能合作的主力军。中国在汽车、高铁、核电、新能源、电子通讯、中成药等领域已经形成一批成熟实用的技术和有竞争力的产业,带动一大批配套产业走出去开展产业园区合作、产能合作,将推动中国产业逐步迈向国际产业分工的中高端,形成以国内产业为核心的国际分工合作体系和国际生产网络体系。
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秉持亲诚惠容理念,让参与共建各方均能够分享到应得的利益。中国政府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引导、协调和服务的作用,企业是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经贸的主体,按照市场机制运作。中国将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完善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深入推进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加强能源、资源产能合作,提高就地加工转化率,促进当地产业发展和就业、税收增长;共建境外产业园区或集聚区,推动建立当地产业体系;开展教育、科技、文化、旅游、卫生、环保等领域合作。
由于中国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具有地理位置优势、人口市场优势、资金优势以及制造业等产业优势,将在“一带一路”区域经济中发挥地理中心、市场中心、资金中心、产业中心以及贸易中心的辐射作用,将有助于形成以中国经济为中心的产业分工体系、贸易批发体系、资金分配体系、交通运输体系。这将逐步改变以欧美为世界经济中心的贸易投资格局,从而形成中国与沿线各国双向自愿开放的经贸新格局,推动中国重新回归到世界经济的中心。
“一带一路”能推动人民币全球流通,将改变美元霸主地位。通用货币的顺畅流通是开展正常跨境贸易与投资的必要条件。目前国际主要通用货币已经有美元、欧元、英镑等。这些国际货币仍没有形成与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变化相适应的竞争格局,美元霸权仍然扰动着世界经济,不利于世界经济稳定、均衡和持续发展。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和主要国际投资国家。中国的人民币没有成为全球主要国际货币非常不利于世界贸易与投资活动。因此人民币成为国际通用货币对于促进全球贸易与投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倡议和领导推动的共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将促进人民币首先在沿线各国广泛使用和流通,也必将推动人民币在全球范围的流通,适应世界经济发展对多种国际货币流动性的需求,改变美元独霸国际货币的地位,形成包括人民币在内的多种国际货币可供选择的竞争格局。“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间贸易投资以及互联互通,不仅可以促进贸易、资金和货币交融,而且可以促进人员往来和旅游消费,增加各国货币交流和选择,有助于人民币国际化和全球流通扩张。没有人民币全球流通,中国就不会有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的可能。目前一些国家的去美元化行动已经开始出现,采用人民币进行计价、结算支付和储备。人民币流通全球化将是世界人民人心所向,是中国成功重返世界经济中心地位的关键。
目前人民币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以及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是全球第六大国际银行间贷款货币和全球第七大外汇交易货币,在国际债券余额中排名第八位。中国将深化货币、金融和外汇改革开放,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推动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成为可自由兑换、自由跨境流通和广泛使用的国际货币,提高外国政府、企业与人员接触、使用、储备、投融资和交易人民币的便利化程度。2015年10月8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正式上线运行,将为全球金融机构人民币跨境和离岸业务提供资金清算、结算服务,为企业跨境贸易结算、跨境融资和跨境个人汇款等带来便利,打破美国主导的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清算系统的垄断局面。中国已经推进证券市场与香港、伦敦、德国证券市场的互通与接轨,探索在国际金融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随着人民币加大对外开放和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特别在“一带一路”推进互联互通和经贸扩张下,不久人民币将不断提高在国际贸易、投资以及融资、交易结算中的地位,实现全球流通和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之一,打破美元的霸权地位。
“一带一路”能组织化、机构化和机制化,将推动形成新的全球贸易投资规则和秩序。殖民掠夺的国际经济秩序基本结束。但是西方主导的国际不平等贸易秩序正在强化,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并以更加隐蔽的、更具有欺骗性的新殖民主义形式出现,导致世界经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富国与穷国之间差距日益扩大。不平等贸易表现在国际生产分工、贸易规则、知识创新和金融垄断四个方面历史积累所形成的贸易优势差异。西方列强是国际生产分工、贸易规则、知识创新和金融垄断四个方面的主导者,他们保持在国际商品贸易和金融交易中的垄断地位,获得更多落后国家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和财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导的世界经济必然导致贫富分化、发达与落后的鸿沟。这样的经济秩序正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期望永远保持的,是他们剥削落后国家人民达到发财致富的最隐蔽的“公平”秩序。改变现有国际经济秩序,建立新的更加公正合理的秩序,缩小世界经济两极分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愿意看到的,是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家阶级及其代理人的政府极力反对的。西方强国期望永远保持这种旧的国际剥削经济秩序。
当前,美国正企图借钓鱼岛事件利用日本遏制中国快速崛起,在这点上美日有共同的利益;同时阻止中日韩形成自由贸易区。美国又企图拿中国南海岛礁事件离间中国与东盟经济一体化整合以及中国推进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美国战略上就是要打掉任何对其全球霸权构成挑战的潜在国家,现在美国已经瞄准了中国,在政治、军事、经济、金融上遏制和控制中国的崛起。在国家安全上,中国要与美国互不冲突、不对抗,同时要借美国势力和霸权言行,加快强化东海、南海军事实力、军事存在,加快在重要国际航道部署军力步伐,促进海空军远洋训练和全球海域航行自由,建立一支军事战略平衡力量,做好推进“一带一路”的安全保障。
参 考 文 献
李伟. 进一步完善扩大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财政政策[J]. 经济研究参考 , 2016,(32) :37-44[2] 吕杰. 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议[J]. 经营与管理 , 2015,(01) :25-26[3] 邝铁宝. 对完善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几点建议[J]. 企业家天地 , 2015,(07) :104-105[4] 李伟. 浅析农村社会保障问题[J]. 才智 , 2017,(14) :317[5] 肖清. 关于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J]. 中国城市经济 , 2016,(05) :321[6] 桂莉. 和谐社会视角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 2017,(06) :60-61[7] 张建华. 刍议土地流转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09) :882-885,889[8] 张建华. 土地流转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刍议[J]. 中国集体经济 , 2016,(24) :3-4[9] 葛荣霞, 郭文玲, 胡金敏. 论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J]. 河北学刊 , 2017,(02) :135-138[10] 施佳. 借镜与创新——将法律基础服务纳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分析[J]. 行政与法,(08)
[11]:20-23张平:我国将多策并举扩大内需[J]. 经济视角 , 2016,(04) :3[12] 动态[J]. 北方经济 , 2015,(05) :36[13] 肖浩辉. 扩大消费需求与改善民生[J]. 消费经济 , 2016,(02) :12-14[14] 迟福林. 扩大消费需求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点[J]. 传承 , 2017,(07) :48-49[15] 辛其马. 扩大内需:民生再给力[J]. 创造 , 2015,(Z1) :66-67[16] 韩振普. 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J]. 求知 , 2016(01) :7-9[17] 陈少强, 刘玲. 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J]. 中国财政 , 2017,(01) :54-56[18] 陶开宇. 财政拉动消费的几点思考[J]. 财政研究 , 2016,(07) :50-53[19] 厉志海. 着力扩大内需 努力推动消费持续快速增长[J]. 浙江经济 , 2017,(03) :14-15[20] 寒竹. 中国应理性扩大内需[J]. 社会观察 , 2016,(03) :21
[21]陆上丝路因地理走向不一,分为“北线丝路”“中线丝路”与“南线丝路”。“北线丝路”是由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沿大沙漠以北和天山北麓,过伊犁、碎叶,到达乌孙、大宛、康居,可以抵达大秦。“中线丝路”是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出玉门关,顺着天山南麓,经龟兹、疏勒,越过葱岭,达到大宛、康居、奄蔡,抵达大秦。“南线丝路”是自长安出发过河西走廊,出阳关,沿昆仑山北麓,经过楼兰、于田,到莎车,越过葱岭,达到大月氏、大夏、安息,乃至条支、大秦。海上丝绸之路因目的地不同,航线方向各异,航程远近不一。下南洋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最繁忙的航线,迄今仍是。当时,丝路运送的商品除了丝绸之外,大宗商品还有玉石、珠宝、陶瓷、香料、皮毛、茶叶、贵金属等,因此,也把丝绸之路称之为“玉石之路”“香料之路”“陶瓷之路”等。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浅析科研院校进口委托代理服务的..
下一篇
:
浅谈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
一带一
助力
中国
重返
世界经济
中心
【
返回顶部
】
相关栏目
自动化相关
计算机论文
工程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医学论文
人力资源
电子专业
电气工程
英语论文
行政管理
电子商务
社科文学
教育论文
物流专业
金融专业
财务管理
会计专业
化学化工材料科学
电子通信
环境科学
经济类
机械模具类
报告,总结,申请书
其他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