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不断发现生活中的程序问题的时候,我们真的进入机器人的世界了。 (2)采用生活式帮助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突破课堂难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学习与生活,最多的还是靠主动出击,所以在我们的课堂中也需要打破那种老师“一言堂”的模式,很多的技术难点可以让学生在小任务解决的过程中不断渗透,让学生可以自发地向老师请教相关的技术,以寻求突破课堂难点的突破口。 例如教学《机器人走正方形》一课的时候,学生对于循环结构的调试,出现了瓶颈:如果采用顺序结构要完成今天的任务显然很困难,要做无限多的图标,这个时候学生提出:能不能采用循环的方法让机器人不断的巡逻?突破了课堂的难点,试想如果在普通的程序语言教学环境中学生会产生这样的认知冲突,教师的帮助会这么顺其自然吗?这就是仿真平台带来的便利。 三、机器人仿真平台应用于小学程序设计教学的评价策略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领域中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合理、有效的开展教学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不仅要看你的教学设计,你的教学目标,你在课堂的表现,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教学评价。它不仅可以体现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而且重要的是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和发展,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评价成为了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信息技术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对信息技术的教学评价,尚处于探索阶段。信息技术和其他课的差异性较大,不能照搬其他学科的评价方式,而应该有一套适合本学科特色的评价方式,要力求避免传统评价中的缺陷,完善和创新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更应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评价。 我们应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在教学评价中要以促进学生学习为原则,应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创新实践,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1.评价原则: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 2.评价内容与方式: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评价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动态把握、及时引导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纸笔测验和上机测验相结合开展总结性评价。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我们采用的就是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过程性评价中让学生能够在每次机器人活动之后,撰写相关的小论文小报告,并且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进行校课题研究,把研究的成果在进行交流汇报,针对机器人程序设计的特色,我们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采用听课笔记的形式不断积累,老师同学可以随时可以互相查阅笔记。 而在终结性评价中我们采用的是上机测试和纸笔测验相结合的模式: 通过这些评价方式,我们的孩子对机器人课堂兴趣越来越浓,这个过程中我们既让学生既有操作实践又有纸笔书写,也体现我们新课程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 3.评价的实施:机器人课程的评价,我们一直在探索,我们觉得智能机器人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包括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及教师评价。但是机器人的教学是一个实践的活动,因此,总体评价应该采用过程评价。因此,我们提出,智能机器人的任务完成情况评价,是从完成任务的方式和完成任务的效率上进行衡量,用最简单的方式、最快的速度完成特定的任务一般就是最佳方案。在同学互评过程中,我们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多进行正面的、鼓励性的评价。另外,在我们的评价过程中也非常重视人文性,对于学生的合作精神、钻研精神等予以充分的肯定。 如:我们对本校六年级学生经过半个学期学习之后的评价表: 602班“我们的机器人伙伴”项目登记表 项目名称 硬件结构10分 项目创意10分 合作程度10分 程序设计10分 成功率10分 成员签名 (姓名、学号) 从上表中的评价纬度我们可以看出,我本不单单看学生的成果,还要关注学生在过程中的“合作程度”、“项目创意”等等主观性的评价内容,这也体现了我们对机器人课堂教学的特色解读——让孩子全面发展,培养孩子的多元智能。 总之,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需求是学习研究的动力。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个性,尊重学生需求,是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这也就要求教师要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有效教学的手段和着力点,我们的机器人仿真平做到了适合学生兴趣、符合学生认知,再加上生活化的情景课堂模式,真正实现了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学习兴趣,优化了我们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李艺 李冬梅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建设》李艺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3]《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王吉庆主编 黄钢副主编 浙江教育出版社。 [4]《计算机科学概论》第8版(美)J.Glenn Brookshear著 俞嘉惠 方存正译 清华大学出版社。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