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课堂“问题引导、当堂训练”教学策略的应用 周亚利[摘要] 新课程倡导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以“引导者”的身份进行教学,从而促使学生转变学法。笔者以学校推广“问题引导、当堂训练”教学方式为契机,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反复实践“问题引导、当堂训练”。本文依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对问题的引导和当堂训练过程进行了总结分析,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重点阐述“问题引导、当堂训练”实施的几种策略。 [关键词] 试题 问题引导 当堂训练 策略 反思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常规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信息技术课堂常规教学的一般过程为:教师演示操作步骤,学生模仿,反复操练,最终“熟能生巧”。这样的课堂缺乏趣味性,学生学习是被动地、强化记忆的过程,这有违新课程倡导的生本主义教学理念。在信息技术学科评价中也逐渐暴露出了弊端,具体表现如下: 1.大部分学生对于过程性试题一片茫然 2008年信息技术高考复习题中出现了如下试题:为了选取“DM.psd”文件中的“机器猫”图像拷贝到“专栏.psd”中,某同学利用椭圆选取工具选好范围后拷贝图像出现如图所示情形,请指出错误原因并加以改正。
图1 此题考察学生的实战经验,是平时探索学习过程中所遇问题的再现。解此题需要学生在通晓photoshop软件特性的前提下,大脑中能虚拟地构设出操作的步骤与环节。 在常规教学中,教师容易忽视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而经常将知识通过语言描述或者操作演示直接传递给学生。学生没有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自然不能应对操作过程中的突发事件。 2.大部分学生对于新型试题束手无策 2009年6月高中信息技术会考出现了如下试题:分析下表,将农业从业人员初中文化程度数量最多的地区名称填入工作表Sheet3的G6单元格中。 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及构成 农业从业人员构成 全国 东部 地区 中部 地区 西部 地区 东北 地区 农业从业人员数量(万人) 9522 10206 12355 2791 农业从业人员性别构成(%) 男 46.8 44.9 45.7 48.6 49.7 女 53.2 55.1 54.3 51.4 50.3 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构成(%) 文盲 9.5 7.7 8.9 12.8 2.9 小学 41.1 38.5 37 47 39 初中 45.1 48.8 49.2 36.7 54.6 高中 4.1 4.8 4.7 3.3 3.2 大专及以上 0.2 0.2 0.2 0.2 0.3 此题可以说是考验学生的胆量,也可以说是考察学生的能力。其一,沉着的学生解此题时会发现题目要求中并无“排序”二字,只让学生进行分析,那么,只需要仔细观察上表即可,不难发现农业从业人员初中文化程度数量最多的地区是“东北地区”(只在4个数据中目测比较)。其二,信息素养较高的学生解此题会想到使用“排序”功能,那么,就会遇到“按行排序”的难题。这就要求学生有足够的知识迁移能力。 在常规教学中,教师只讲授过excel软件默认的“按列排序”功能,给学生的训练也是依葫芦画瓢式的练习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会僵化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不能应对瞬息万变的试题。 3.大部分学生对于综合型试题绞尽脑汁 2009年6月高中信息技术会考出现了如下试题:先将images文件夹中的图片文件“guocui.bmp”转换为JPEG格式,文件名为“gc.jpg”,仍然存放在images文件夹中;再将gc.jpg图片插入到网页中“[1]”所在单元格内,并将“[1]”字样删除。保存“jingju.htm”文件。 此题将图片的编辑与网页制作融合在了一起,重点考察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有较好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学生方能解答。 在常规教学中,教师只是演示过现成的图片作为素材进行网页编辑,对于图片的格式转换只作简单介绍。而此题是对学生信息技术实战经验的评价,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学科新课程通过会考与高考试题的变革评价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促使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教学。站在学生的立场就是要求我们教师以引导者的姿态行事,把课堂提问、探究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体验一个真实的学习过程。 二、“问题引导、当堂训练”教学方式的尝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问题是学习动力的发动机;是激发思维的催化剂;是自主、探究学习的承载体。“问题引导”是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基于学生的认知实际及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通过问题化的形式贯穿学习活动过程。训练是教学中学习主体学生与主导者教师之间以教学内容为中介的互动过程。“训”即教师的指导,“练”即学生的实践。“当堂训练”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即让学生通过一定量的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训练,应用所学的知识当堂独立解决问题,从而加深理解课堂上所学的重、难点。 以浙教版《信息技术基础》“网页制作”第一课的教学过程为例:整堂课以“国庆60年”为切入点,让学生自主设计庆祝国庆网站。整个教学流程围绕“如何制作这样的网站?”这一中心问题展开,通过问题的分解细化,传授给学生网页制作过程中插入图片、文字等构件的方法。借助学生分组讨论,探索网页制作过程中表格的作用,轻而易举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教学中教师通过“如何插入图片与文字?”、“如何实现图片与文字并排的页面布局?”、“如何修改表格边框的属性?”等一系列问题的引导,让学生思考这些看似简单的操作如何真正实现。知识呈现的过程采取了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借助一定量的针对性习题进行当堂训练,将问题逐一攻破。这种“问题引导、当堂训练”的教学方式让“先学后教、自主提问、主动探究、方法构建”成为了课堂的主旋律,让学生在体验中完成知识的构建。 三、“问题引导、当堂训练”策略的研究 (一)“问题引导”策略的研究 1.“设问”策略 “设问”是指教师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由教师提出问题,需要学生应答。设问的问题需要教师在课前教学设计时预设好,尽量做到问题具体化,并且难易得当。就整堂课而言,教师可以设置难、中、易三个层次的不同问题,分别让相应层次学习能力的学生进行回答,这样可以让全班同学的思维都得到锻炼。
图2 例如,“网页制作”第一课中,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在网页中插入图片与文字?”,然后学生尝试如何实现这一效果。通过问题的引领,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水平进行探索,将word软件中文字、图片插入的方法迁移到FrontPage软件中,轻而易举地实现了效果。这样的“设问”给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在独立解决问题后,学生会获得成功的喜悦感。 2.“提问”策略 “提问”是指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疑惑,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自己体验计算机操作的过程,在体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提问问题的来源,一是教师在课前教学设计时预设了问题产生的情景,然后引导学生去发现;二是学生根据课堂此时此情此景下生成的,是学生思想的真实反应。教师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准确地把握提问的问题,较好地为教学所用。 例如,“网页制作”第一课中,学生分组探索图文混排效果(见图3),结果发现无论怎么努力都不能实现图片与多行文字并排的效果。大部分学生做出来的效果只能是图片与单行文字并排(见图4),这时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向老师提问“网页制作中如何实现页面布局?”。接下来教师使用FrontPage软件打开该网页,巧妙地将网页中的图片文字全部删除,结果呈现在学生眼前的竟是一张表格(见图5)。此时学生恍然大悟,原来网页上的图片与文字是位于表格之中的,表格起了定位的作用。这样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