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评价一体化 构建学习脚手架 “树型学习菜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设计与尝试
【摘要】现代教学设计重视过程,要探索适合学生个体发展的学习方式。为了帮助学生知识结构的搭建,笔者在整体思维的基础上对引导学生学习的“脚手架”进行了具体的尝试和研究,以“树型学习菜单”的形式贯穿于教学始终,让孩子们在学习时有清楚的目标,在自主探索时能有明确的方向。
【关键词】树型结构 学习菜单 知识建构
一、问题的提出 人们常说“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但我们的学生在校学习经验总是被动地等待,往往缺乏自己主动学习的意识。回顾自己平时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发现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一)知识未成体系,“学”完不会应用 作为教师,我们自身是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的,因而能够针对任务熟练地提取相应的知识技能加以解决。当遇到难题时,也往往能找出自己已有知识体系中所欠缺的那部分,及时学习、补充,从而解决问题。但学生却没有这样的经验,他们并不是遇到问题或是出于自身需要来学习,而是因为学校的课程安排。因此,多数孩子对于所要学习的知识(尤其是初次接触的软件)毫无准备,往往是老师课堂上教什么,他们吸收什么。学生学习的时候,课与课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相互缺少关联,到了期末只能完成知识的堆积,而少有主动建立联系的,因而软件“学完”却不会应用的状况屡见不鲜。 (二)学生差异较大,“两头”顾及不暇 在日益迈入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已经认识到: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学习速度,也有不同的学习需要。而信息技术课上,这种差异表现得尤为突出,孩子们由于家里经济条件的影响,有的孩子很早就已掌握了电脑的一些操作技能,而有的孩子却直到开始信息技术课之前都没有摸过鼠标;而在同样的环境下,学生理解能力的不同也会导致他们学习速度的大幅差距。在这样的状态下,常规的统一教学不能满足各阶段学生的学习需要,势必会出现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跟不上的现象。 (三)缺少学习目标,自我要求不高 信息技术学科中,有不少软件的操作方式是相通的,但很少有孩子会主动去尝试或比较,对于新软件总会有一种畏难情绪;而对于陌生的游戏,相信他们很快就能上手。可见孩子是有自学能力的,只是我们一直缺乏对其探究意识的培养,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往往不知从何学起。 同时,在平时的课堂中我们经常会以一份作品作为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但学生能力差异导致他们速度差距较大,有时做得快的孩子完成后无所事事,不知还能干什么;甚至会有孩子为了玩游戏而应付了事,作业质量不高的情况。 二、分析与设想 整体思维下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来认识教材,关注知识的整体结构和前后联系,从多层次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动机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同时,我们也意识到,明确学习的具体目标,让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学习方向,将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学意识、提高学习效率。 (一)重视单元关联,形成知识的完整体系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追求的教学效果直指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学生常被要求去关注一些学习的细节,在“重点讲够”、“难点讲透”的认同中,“细节”被引入繁琐的讲解讨论,而对于整体的建构,教师却忽略了。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我们常常以一些具体生动的实例作为学习载体来进行教学。然而学生眼中的学习目标却往往是独立的任务。例如小学第三册教材的内容是有关word制表的学习,但学生看来,本学期的目标有:完成一份课表、一份月历、一份作业本、一份象棋……当“细节”被不恰当的突出为“焦点”后,当学生所有的认知构不成一个“整体”时,记忆的、精神的负担就增加了。 因此,我们认为一定要帮孩子建立整体的学习结构,任何知识的学习都需要到整体中去理解,唯此,学习才可能简单,才可能轻松。 (二)正视差异存在,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 教育不是一刀切,新的教育体制要求我们允许孩子有不同的进步速度,因而在同一时间的目标要求是可以有差异的;这也意味着从关注呈现了多少教学内容转向了看重是否满足了学习者的需要。因此,及时掌握学情动态,明确各阶段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实现分层教学的先决条件。 (三)设立分层评价,激发孩子的成就动机 我们知道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学生坐在电脑前,想到的始终是游戏,那不是他们的错,而是我们没能提供其它具有吸引力的事情。除了课堂教学设计上寻求引人入胜的任务外,不妨再从孩子的成就动机入手——游戏有“通关”吸引,学习也可以有“争章”激励——让孩子明确知晓要学什么、已经掌握了什么、还可以学什么,给予不同层次的明确学习目标,通过适当的鼓励机制和竞争机制,激发学习的动力。 三、理论依据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