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示算法,然后教师给出具体的相对应的VB编程代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用程序设计语言表示的算法叫程序。(程序代码如下)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Dim a As Double
Dim b As Double
Dim c As Double
a = Val(Text1.Text)
b = Val(Text2.Text)
c = a + b
Text3.Text = Str(c)
End Sub
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去理解这段程序,虽然学生最终形成的认识,以及得出的结论仍是肤浅的、模糊不清的、认知不全的。但由于有了真实的程序设计环境以及借助了具体的实例,学生就能以一种轻松的方式,比较容易地接受了程序设计的启蒙教育,对学习程序设计也萌生了一种最初的亲切感,有了一个很好的感性认识,为以后的程序设计教学工作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高中信息技术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1、授人以“渔”,更需授人以“欲”
教学中常说的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其实在笔者看来,授人以“渔”,更需授人以“欲”,只有在教学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欲望,才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我们都明白,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内容,而在于学生学到多少知识,而学生学到多少就取决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和主动性。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教师的努力才能取得效果。要使学生积极投入到一节课的学习,笔者认为首要的是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发挥其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高一就应瞄准会考,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以会考大纲为基准,在一开始的程序设计教学中可以适当降低教学重心,做到“低起点,小坡度”,要呵护好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积极性,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理。同时要善于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发表自己的意见,要充分地与他们交流和沟通,调动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循序渐进地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程序设计教学中要讲的内容多且细,但由于受课时和学生认知水平等限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这几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将相关教学内容设计成专题,给学生进行讲座,或者将一些教学内容提炼成问题作为学生的课外思考题等方法往往更能调动学生学习欲望,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中提高自己的程序设计能力,常常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在习题设计上“有的放矢”,尽量减少题目的重复性
每一次练习结束后,我们往往抱怨学生完成练习的效率不高,态度不认真、应付了事,不知道有没有想过这其实不能完全怪学生。一方面有些练习反复出现很多次,学生都已经会了,他觉得做这样的题目完全是浪费时间,当然可以不做或者简单地做一下。另外一方面有些练习设计的太难,只有个别学生能完成,这样会打击很多学生做练习的积极性,甚至会十分排斥练习。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归咎于我们设计的练习不够精,针对性不够,没有做到“有的放矢”。
要想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做好练习设计就是重要一环。好的课堂练习可以及时反馈学生知识掌握、技能形成等信息,一节课可安排多次反馈性、针对性练习,一来强化,二来纠错,便于及时调控教学进程。新课结束后可以有巩固性练习、提高性练习或为满足求知欲的思考性练习等。总之,好的课后练习既要满足学生对本节课的基本概念、操作等进一步理解,又能通过练习使他们的程序设计思考能力、程序阅读能力有所提高。
因此,要想有高品质的练习,在设计练习时必须要能够“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多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基础两方面去考虑,准确把握好重难点,要适合学生现有认知水平,重复性的练习要尽量减少。为此设计的练习一定不能只求练习数量和难度,还要顾及到练习的难度和层次,尽量由易到难,由巩固到发展。同时设计的练习既要让学生体验练习带来的成功感,又不至于因练习太容易又重复而失去认真练习的动力。总之,加强“精品”习题,以少胜多,以质为上。在知识和难易程度适宜的基础上设计有一定的坡度、难度、密度的习题,注意加大知识间的跨度,让练习不断成为学生学习程序设计兴趣的发源地。要让学生有一种“做题前,趣已在;做题中,趣更浓;做题后,趣不散”的感觉,笔者认为这样的练习才是有效的。
3、重视“上机”环节,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信息技术程序设计的教学中,必须要明确一个概念,上机操作实践的作用不是像物理化学进行实验性的验证,而是要让学生针对一些具体的项目进行程序设计,这是一个很好检验学生学习程序设计成效的环节。
在平时的上机实践中,如果要求学生完全照着书本的例子进行上机操作实践验证,学生往往会觉得很无聊、兴趣荡然无存。因此,我们需要对上机环节尝试着做一些改变,一方面,可以精选一些有趣的习题,比如“国王的奖励”、“运动员评分”等实例来学习基本的语法、函数、基本语句。这些初级的程序设计要求学生掌握VB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模拟一些高级程序设计的开发过程,比如设计时钟、mp3播放器等,让学生在真实的编程情景中做自已感兴趣的项目,真正做到学用结合。这些高级项目的功能可简单也可复杂,学生可独立完成也可合作完成。教师在学生上机实践的环节中只是起引导、帮助的作用。这样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培养他们程序设计的素养,提高对已学知识的认识,不断地用所学的知识去逐步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1.沙有威 信息技术新课程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教材和教学设计分析
2.钟和军 中学信息技术课分层导学模式的构建和实现
3.信息技术教育《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教学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