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中,不论是必修或是选修,很多知识点都是学生未能在生活中所能认知的事件,较抽象化,学生明显感到认知课程内容是很困难的。因此,我们力图寻求合适某种合适的途径,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点。当然可行的教学方法多样,本文就从教学方法其中的类比法展开阐述。 【关键词】 类比法 高中信息技术 教学
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教学是一门艺术。因而化学教学必须既符合科学,又讲究艺术,使科学与艺术有机地结合,才能使师生出色地完成“教”与“学”的任务,“教无定法求良法、艺无止境创佳境”。 随着信息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信息技术基础》亦然成为高中新课中的必修课,而大部分学校选择《网络技术应用》作为选修内容,也是高二学业水平测试中一门至关重要的学科,这样就必然巩固和奠定了信息学科的基础和地位。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应用操作类学科,和信息技术学科中的理论知识相结合,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中生的自身信息素养。学生素养的养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教师积极运用有效的办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轻松地学会应掌握的内容,也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类比法就是一种根据教学内容,围绕学生的认知情况而经常采用的一种能“降低知识难度”的教学方法。一个好的比方,可以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把抽象变为具体,把枯燥变为有趣,把复杂变为简单,把沉闷变为活跃。 类比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需求 1、从类比法的理论依据出发 类比法俗称“打比方”或“比喻”。它是通过与教学内容相似或相通并且为学生所熟悉的事物作比较,以建立知识模型,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化枯燥为趣味,进而帮助学生对新知识的深化理解,并促以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创新思维。例如:我们在讲计算机系统的时候,把计算机系统类比成人,“硬件系统”比作人的“躯干”,“软件系统”比作人的“思维、知识、灵魂、能力”,没有灵魂的躯干好比一具行尸走肉,没有“软件系统”的计算机就好比一个废铜烂铁。这样学生原本对“软件系统”的抽象概念就具体化,知道它是摸不到的事件,但是又是不可缺少的。类比法是教师从日常生活中寻找较为相近的模型,让学生先从简单模型入手,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也在模仿教师的这种类比法,更加促进了学生的思维体系,形成有效的概念,加强记忆。 2、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一些逻辑、抽象、专业的知识,学生对这类知识很难理解和掌握,像本校这样农村高中的学生差异性、层次性较明显。经过调查研究,一部分的学生来自于农村初中,她们的理论基础较弱,操作能力低;另一部分的学生来自于城市学校,城市学校一般硬件设备齐全,全面发展的实施力度要远远大于农村学校。城市家庭中基本都有电脑,那自然城市学生的操作在平时的不知不觉中已得到有力地提高。由于学生的能力和基础参差不齐,兴趣不一样,性格又有差异,所以教师施教过程中难度较大,讲授效果不是很理想。 但是数学家David Hibere 曾说过:“一个伟大的数学家所研究的问题,当他在大街上讲给他遇到的第一个人听,他便能听懂。”为什么呢?是他研究的问题简单吗?当然不是,而是他把高深的问题讲得通俗易懂了。那么,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学工作者,就应该具备这样的能力。在现在这样“减负增效”的环境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的话,教师只有想尽一切办法,通过各种教学方法让能力差的学生理解课程内容才算真正完成了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将内容变成“简单化”。一方面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提高”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质量。因此,类比法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能力的需要。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1/3/3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