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获取
|
论文天下网
|
原创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论文下载
|
计算机论文
|
论文降重
|
毕业论文
|
外文翻译
|
免费论文
|
开题报告
|
心得体会
|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论文天下网
->
免费论文
->
金融专业
浅谈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应用
一般而言,资产证券化的参与主体主要包括:发起人、特别目的机构、信用增级机构、信用评级机构、承销商、服务商和受托人。
发起人。资产证券化的发起人是基础资产的原始权益人,也是基础资产的卖方。发起人的作用首先是发起贷款等基础资产,其次在于组建资产池,将其转移给SPV并实现破产隔离。
特别目的载体是以资产证券化为目的而特别组建的法律主体,其资产是发起人转移的基础资产,负债则是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SPV是介于发起人和投资者之间,是资产支持证券的真正发行人。SPV是一个法律上的实体,可以采取信托、公司或者有限合伙的形式。
信用增级机构对SPV发行的证券提供额外信用支持,即信用增级。信用增级可以通过内部增级和外部增级两种方式,对应这两种方式,信用增级机构分别是发起人和独立的第三方。第三方信用增级机构包括:政府机构、金融担保公司、银行、大型企业。
信用评级机构。信用评级机构对SPV发行的证券进信用评级。除了初试评级以外,信用评级机构在该证券的整个存续期内往往还需要对证券进行监督,及时发现新的风险因素,并作出升级、维持或降级的决定,维护投资者的利益。
承销商为证券的发行进行促销,以帮助证券成功发行。
服务商对基础资产极其所产生的现金流进行监理和保管:负责收取这些资产到期的本金和利息,将其交付给受托人;对过期欠帐债务人进行催收,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服务商通常由发起人担任,根据上述服务收费
受托人托管基础资产以及与之相关的一切权利,代表投资者行使如下职能:把服务商存入SPV帐户中的现金流转付给投资者;对没有立即转付的款项进行再投资;监督证券化中交易各方的行为,定期审查有关资产组合情况的信息,并向投资者披露;公布违约事宜,并采取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法律行为。
资产证券化的核心是资产真实出售后的破产隔离,即当发行人(商业银行)将基础资产出售给SPV后将会将这部分资产从资产负债表中剥离出来,转移到表外业务。如果基础资产的原始债务人发生违约,发行人不会承担相应的连带追偿责任。同时,若发行人破产,这部分资产将不会受到牵连,从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从而进一步说明资产证券化是一种转移风险、创造信用、提高流动性的金融创新技术。
三、资产证券化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现实意义
资产支持证券早在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就已产生,最早是以住房按揭贷款MBS作为基础资产而创新的资产支持证券的产品。该产品的出现最主要是解决银行经营过程中所遇到的风险问题和资本监管问题。
1、流动性风险
住房按揭贷款多为中长期信贷资产,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属于优质资产。该资产存在资金占用期限长、现金流稳定等特性。但资金来源多集中于居民储蓄存款和活期存款。近几年我国住房市场处在繁荣阶段,办理住房按揭贷款的客户与日俱增,该类贷款相对于其他信贷资产的占比而言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这样就出现了“借短贷长”的信贷资金来源与信贷资产期限不匹配的问题,如果随着按揭贷款比重的增加将会严重影响到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同时房价的上升对于借款期限的延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房价大幅上升,而借款人首付款不变,只有延长信贷期限满足住房需求。而住房按揭证券化产品恰好可以解决这种时间错配的流动性问题,银行将这部分资产出售给SPV后就可以获取相应的对价资金,从而使流动性较低的资产转换成具有高流动性的现金,从而为银行提供了一条新的解决流动性不足的渠道。
2、违约风险
违约风险属于信用风险的一种,原始借款人发生违约不仅仅是简单的道德性问题,很可能是因为市场系统风险带来的违约问题。住房市场的繁荣,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住房消费市场的增长,同时浮华背后也有它的隐患。房价一路走高,贷款利率的上升,给所有投资性和投机性房屋消费者背上了沉重的信贷包袱,房价的下跌可以使房屋价值缩水,从而出现道德性的断供显现,这个问题在深圳已经出现。如果情况再坏一点,经济进入萧条期,失业人数增加,居民收入不稳定将会使违约率大幅上升,这将对银行信贷资产带来巨大的损失。传统的风险管控方式为风险分散和风险转移,对于银行信贷资产分散化处理有它的局限性,相对于风险转移来说就存在一定的可操作性。资产证券化的核心就是资产隔离,发行人(商业银行)将基础资产出售给SPV后将会将这部分资产从资产负债表中剥离出来,转移到表外业务,从而不再承担原始借款人发生违约带来的损失。
3、降低监管当局对资本金的要求
巴塞尔委员会关于对银行资本金的要求已经得到各国监管当局和商业银行的普遍认可。银行资产规模的扩大会提高对资本金的要求,从而加大银行适应资本监管要求的压力。资产证券化后,资产的剥离,相应降低了风险资产规模,从而降低了对资本要求的标准。
四、我国证券化发展现状及展望
(一)我国银行资产支持证券化发展现状
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刚刚起步,各方都处于尝试发展的阶段,商业银行的证券化也在论证和探索中不断前行。在克服法律、会计、税收等制度性因素困扰后,作为国家首批资产证券化的试点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建设银行分别推出了41.7亿元的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和30亿建元2005-1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均由信托机构作为SPV,券商进行承销并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交易。作为国家第二批试点发行机构的浦发银行于2007年成功发行了43.83亿元的中长期信贷资产证券,为资产证券化进一步的推广提供了现实的依据。但是在已发行的资产证券中存在如下问题:
1、流动性的缺乏。流动性缺乏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制度因素,根据规定,“资产支持证券应以现券买卖的方式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流通”,而不能进行回购,这成为制约资产支持证券流动性的原因之一。二是从债券发行规模和市场上投资者参与数量来说数量较少,这些也制约了ABS在二级市场上投资者间的买卖。
2、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的基础资产主要是按揭贷款和抵押类信贷资产,产品单一,在将来可以将更多的资产纳入进来,包括银行其他类型的信贷资产。
(二)对未来的展望
1、发行主体与投资主体范围的扩大
目前国家在证券化试点单位的选择上偏向于政策性银行和原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在试点范围之内,随着证券化技术的成熟发行主体不会仅仅局限于大型银行,中小商业银行在业务扩张和资本监管方面有着更强烈的发行动力。同时,目前发行的证券化产品集中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因此限制了其他投资机构的进入,致使缺少相应的流动性。
2、结构性重组的创新
SPV在产品设计上会对基础资产带来的现金流进行更加复杂的结构性重组,通过利用支付上的时间差,进行再投资提高证券化产品的吸引力。
结论:资产证券化在我国是一种金融创新,在其起步阶段持审慎的态度无疑是必要正确的。但在对这一产品的内涵有深入的理解后,结合我们国家自身的金融体制不断发展和完善资产证券化市场,使其成为银行业的一种常态业务,无疑会对银行在风险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方面有更加积极的作用,使其为银行经营发展锦上添花。同时资产证券化也并非大型商业银行的专利,吸引更多的中小商业银行进入这个市场,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为我们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因该积极关注这块业务的发展,为将来上市后业务规模的扩张和资本监管要求的提升做好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
参 考 文 献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防范和化解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
下一篇
:
浅析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经营与管..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
商业
银行
资产
证券化
应用
【
返回顶部
】
相关栏目
自动化相关
计算机论文
工程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医学论文
人力资源
电子专业
电气工程
英语论文
行政管理
电子商务
社科文学
教育论文
物流专业
金融专业
财务管理
会计专业
化学化工材料科学
电子通信
环境科学
经济类
机械模具类
报告,总结,申请书
其他专业论文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