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获取
|
论文天下网
|
原创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论文下载
|
计算机论文
|
论文降重
|
毕业论文
|
外文翻译
|
免费论文
|
开题报告
|
心得体会
|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论文天下网
->
免费论文
->
金融专业
浅谈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定价的有效把握
XCLW123739 浅谈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定价的有效把握
内容提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一、现阶段银行业贷款定价的方法及模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二、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定价进行实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一)甘南县农村信用社存贷情况业务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二)根据甘南县农村信用社2003至2004年经营情况对利率定价进行测算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三、经济欠发达地区利率浮动执行中有“三难”及三个建议_______________6
(一)利率执行中有“三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二)利率执行中三个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四、农村信用社利率定价存在问题的内在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一)违背了按风险定价的基本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二)没有按信用等级定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三)没有按贷款用途定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四)没有按期限定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五)没有充分发挥其管理层次少,决策灵活的优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8
(六)定价策略与经营策略不一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五、农村信用社利率定价机制还有待于修正和完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二)要建立利率定价管理及利率风险管理体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
(三)建立风险溢价测评体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
(四)在定价策略上,农村信用社应坚定“三农”服务方向__________________9
(五)把利率定价管理机制及利率风险管理体系与高效的金融稳定协调机制有机结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
参考文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内 容 摘 要
本文以农村信用社经营体制改革和利率市场化改革为主题,对现阶段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定价机制这个核心问题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利率市场化改革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评价和剖析,提出建立起风险与收益对称的定价机制理论以及相关一些对策,同时对如何科学、合理的把握好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市场化定价机制,把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定价的适宜度与“三农”经济发展有机结合,更好地服务于“三农”等一些目前热点话题谈点管窥之见,以便对当前农村信用社经营体制改革和利率市场化改革提出具有一定指导性的建议。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 利率定价; 建议
浅谈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定价的有效把握
随着农村信用社经营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贷款利率的定价已成为现阶段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的核心问题,它涉及到经营成本、目标利润、资金供求关系、市场利率水平、客户风险等方方面面,可谓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回顾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利率市场化改革初期总体思路还处于稳中看的状态,即: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直至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真正打破对资金的价格予以严格控制的壁垒,资金价格市场化的活力和张力才逐步体现出来。近两年来,随着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的全面启动,其管理体制、产权模式、治理结构、经验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全面铺开,对利率市场化体系的探索和建立起风险与收益对称的定价机制日显紧迫,特别是对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业县,资金需求量大,金融生态环境欠佳,如何科学、合理地把握好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市场化定价机制,把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定价的适宜度与“三农”经济发展有机结合,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已成为当前值得关注和重点研究的课题。
一、现阶段银行业贷款定价的方法及模式
目前银行业贷款定价的方法有很多种。这些千变万化的具体方法可以归纳为三种模式:1、成本加成模式。即贷款利率应等于经营成本加风险补偿费再加上目标收益,其贷款利率的下限为经营成本,经营成本越大则贷款利率越高;2、客户盈利分析模式。此模式认为,金融机构在为每笔贷款定价时,应考虑客户与本单位的整体关系即应全面考虑客户与银行各种业务往来的成本和收益,采用这种模式,对有些“黄金客户”可能会得出富有竞争力的贷款价格。如:若银行的某客户经营保有大量的存款余额,且大部分结算业务也是在该银行做的,那么银行通过客户盈利分析模式,可能会使用一个较低的贷法利率;3、基准利率加点模式。这也是国际银行业广泛采用的贷款定价方法,其具体操作程序是:选择某种基准利率为“基价”,为具有不同信用等级或风险程度的顾客确定不同水平的利率,一般方式是在基准利率基础上“加点”,或乘上一个系数,现阶段我国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的定价方法基本上采用的都是基准利率加点模式,即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按客户种类规定一个浮动幅度,该定价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明了、可操作性强,不必计算资金成本,也不必追究是名义利率还是实际利率,只要考虑市场利率的整体水平,按照客户的不同风险程度,确定不同的浮动幅度就可以了。
在通常的贷款利率定价中,资金成本是一个重要因素。所谓的资金成本,主要包括1、资金筹措成本。即信用社为筹集贷款资金所发生的成本;2、贷款费用。又称“非资金性操作成本”,如:对借款人进行信用调查、信用分析所发生的费用;抵押物鉴别、估价费用;贷款资料、文件的工本费、整理保管费用,信贷人员的工资、福利和津贴,专用器具和设备的折旧费用等。信用社的贷款利率应该覆盖其资金成本,这是基本的定价要求。之所以说在贷款定价中可以不考虑资金成本,是因为目前的人民币利率管理体制实行的是存款利率上限管理,贷款利率实行下限管理,其利率已基本覆盖了这两项费用。而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其实质就是通货膨胀率,一般情况下,中央银行在调整基准利率时已经基本涵盖了该因素的影响。
二、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定价进行实证分析
以黑龙江省北部小城甘南县为例,该县人口总数:37.95万人,耕地面积:280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2003年为605元,2004年为950元,较同期相比增加245元,增幅41%。以农业为主,。财政收入8,000万元左右,属贫困县,经济欠发达。
(一)甘南县农村信用社业务情况
截止2004年末,各项存款余额35,934万元,比2003年末增加4,864万元,其中:储蓄存款33,401万元,比2003年末增加4,259万元,对公存款2,533万元,比2003年末增加605万元,各项贷款占用26,260万元,比2003年末增加10,099万元,当年累投33,776万元,累计回收23,677万元,存贷比例73%,其中不良贷款回收1,874万元,当年增扩股本金8,807万元,比2003年增加8,229万元。
2004年全县累计投放贷款33,776万元,其中短期农户贷款5,562万元,短期其他贷款4,346万元,中长期农户贷款7,239万元,农户核保贷款7,371万元,小额信用贷款6,628万元,抵押农户贷款2,630万元。辖内需求农户贷款58,000户,已发放贷款3,3776万元,其中农户贷款29,430万元,得到贷款的农户51,810户,贷款覆盖面达到89%,非农业贷款投放4,346万元,占贷款投放总量12.8%。2004年发放支农再贷款8,000万元,2005年截止到现在已发放6,500万元。全县每年春耕生产资金缺口都在1个亿左右。
(二)根据甘南县农村信用社2003至2004年经营情况对利率定价进行测算分析
2003年各项贷款累计投放22,565万元。其中:农业贷款投放13,519万元,占各项贷款累投59.91%;养殖业贷款投放6,181万元,占各项贷款累投27.39%;个体工商户贷款投放2,865万元,占各项贷款累投12.70%。2004年各项贷款累计投放33,776万元。其中:农业贷款投放22,012万元,占各项贷款累投65.17%;养殖业贷款投放7,417万元,占各项贷款累投21.96%;个体工商户贷款投放4,347万元,占各项贷款累投12.87%。2005年各项贷款累计投放17,257万元。其中:农业贷款投放13,794万元,占各项贷款累投79.93%;养殖业贷款投放2,753万元,占各项贷款累投15.95%;个体工商户贷款投放710万元,占各项贷款累投14.12%。
2003年,甘南农村信用联社营业支出2,108万元,其中:利息支出497万元,金融机构往来支出556万元,手续费支出151万元,营业费用804万元,其他营业支出100万元,营业税金91万元,各项支出合计2,199万元。
各项存款年平均余额29,009万元,股本金年平均余额551万元,再贷款年平均余额7,425万元,各项资金来源合计36,985万元,扣除不良资产、所有者权益借方余额以及准备金、备付金、不良资产五项低息资产的资金占用,实际可全额生息的信贷资金为27,293万元。即(36,985万元-固定资产净值918万元-待处理财产损益258万-所有者权益借方余额1,412万元-不良资产(4,203×90%)3,783万元-准备金(1,741×50%)870万元-备付金(2,901×50%)1,451万元-其他不生息资产1,000万元)。
2003年,甘南农村信用联社每百元资金经营的实际成本为8.05%。即(总支出2,199÷实际生息资金27,293)。贷款实际执行加权利率为8.480%,利差为0.43%,测算应实现利润120万元,实际盈余107万元。2003年再贷款年平均占用余额为7,425万元,直接实现利差收入463万元(7,425×8.45%-7,425×2.25%)。如果剔除再贷款因素,就甘南农村信用联社自有资金规模和现状,要实现盈亏平衡,执行利率将达到10.3%(2,199-167)÷(27,293-7,425)。
2004年,甘南农村信用联社支出为2,654万元,其中:利息支出643万元,金融机构往来支出558万元,手续费支出216万元,营业费用1,005万元,其他营业支出232万元,营业税金72万元,各项支出总计2,726万元。
各项存款年平均余额33,247万元,股本金年平均余额1,478万元,再贷款年平均余额5,477万元,各项资金来源合计40,202万元,扣除不生息资产、所有者权益借方余额以及备付金、不良资产三项低息资产的资金占用,实际可全额生息信贷资金为28,987元,即(40,202-固定资产净值:886-待处理财产损益:258-所有者权益借方余额:1,346万元-不良资产:5,496×90%-准备金:1,995×50%-备付金3,325×50%-其他不生息1,000万元)。
2004年,甘南农村信用联社每百元资金经营的实际成本为9.28%,即(总支出2,726÷实际生息资金28,987),贷款实际执行加权利率为10.08%,实际利差为0.8%,测算当年应实现利润231万元(28,987×0.8%),实际盈余208万元。2004年再贷款年平均占用余额为5,477万元,直接实际利差收入429万元,即(5,477×10.08%-5,477×2.25%),如果剔除再贷款因素,就甘南农村信用联社自有资金规模和现状,若要实现盈亏平衡,利率将达到11.0%,即(2,726-123)÷(28,987-5,477)。
甘南农村信用联社2005年初各项存款余额为35,932万元,近三年存款的增长比例在12%左右,若支农再贷款政策不变,随着资金规模的增加,规模效益的逐步显现,可以增强信用社的盈利能力,另外,从该县资金供求情况看,各金融单位的信贷资金满足不了农业、个体工商业、中小企业生产发展的资金需求,民间借贷还有一定的市场,利率一般在15%—25%之间,从“服务三农,兼顾自身效益”的原则出发,结合2003、2004这两年的贷款利率水平,甘南农村信用联社的贷款利率确定在10.08%—12.00%之间较为适宜。
三、经济欠发达地区利率浮动执行中有“三难”及三个建议
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因受上级存款任务的压力而千方百计争存款,加上物价指数上涨和存款利率偏低,存款利率下浮已没有空间。工业基础贫乏和农业基础脆弱决定了贷款利率不能大范围上浮。
(一)利率执行中有“三难”
1、存款下浮没有空间。按照人总行规定存款利率可以下浮,但县辖农行、信用社、邮政储蓄等基层金融机构都面临组织存款任务大的压力,造成存款三家抢的局面不断凸显,个别揽存人员私下支付手续费等违规问题时有发生,加之存款利息与物价上涨水平相比已成负值,所以存款利率下浮已近没有空间。
2、工业贫乏难找贷家。在经济欠发达县域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工业贫乏,在金融统计月报中的短期工业贷款一栏已有多年为零。近几年银行新增存款与新放贷款比例失调,企业贷款与个体贷款比例失调,大部分资金被在系统内上存,其主要原因是工业不发达,没有好项目,就少量的商业贷款利率上浮20—40%,商家还嫌高,再上浮就没有意义。
3、上浮过大不利支农。按照人总行利率调整原则。农村信用社利率上浮系数为基准利率的2.3倍,这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农业贫困县来说,由于金融机构少,没有竞争力,特别是基层乡镇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无论利率高低农民只能在此得到贷款,而且农业贷款本身就存在风险大、收益低、期限长的问题,所以利率上浮过大不利于支农和促进农民增收。
(二)利率执行中三个建议
在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推进的过程中,欠发达地区应正确理解国家利率政策意图,区别对待,增强资金运作效率和质量。在当前形势下反映出存款基准利率偏低而出现不正当竞争和个别违规现象的实际,建议应适度上调存款利率。贷款利率上浮政策要灵活运用,要以服务“三农”和支持农民增收为目标,利率上浮幅度尽量考虑农民能承受得起。对于经济欠发达农村信用社因支农而利小的问题,国家应在税收方面给以优惠和倾斜。
1、理解意图,区别对待。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农村信用社面对的服务重点是“三农”,如何使中央银行利率市场化政策意图逐步推开,并能较好地服务“三农”,促进农民增收和实现双盈,就需要各农村信用社认真学习利率市场化步伐和央行每次调整利率的意图,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出具有符合科学性、前瞻性、灵活性、效益性原则的利率浮动实施方案,区别对待,以增强和提高资金运作效率及质量。
2、存款上限适度调整。就目前欠发达县域出现存款三家抢的局面和个别违规支付手续费问题,充分说明存款利率上浮仍有空间,但人总行规定存款利率只能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下浮,加之在当前物价指数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下浮没有空间上浮反而留有余地,为消除存款几家抢而引起的不正当竞争及违规揽储行为发生,建议在放开存款下限的同时,应不断根据经济运行状况适度上调存款基准利率,以确保存款利率下浮逐步推开和金融秩序的稳健运行。
3、以农为主,灵活运用。在经济欠发达县贷款利率上浮幅度应当适度,要灵活运用利率政策,特别是在以农为主的贫困县,贷款利率太高就会导致农民承受不起,因为农民喜欢的是低息扶贫贷款,但此项贷款因受规模及条件限制很难得到,农信社贷款利率上浮大多数农民反映太高负担不起,除非急需就尽量不贷款。所以欠发达县在贷款利率浮动上应灵活运用,在服务“三农”和支持农民增收方面的种植业和养殖业贷款利率应尽量少上浮;在向贫困户和受灾户发放的小额贷款利率力争不上浮;在向小型“三农”加工企业发放的贷款利率可适度上浮;在向商业工业领域的流动资金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可适当高一些。对于经济欠发达县农村信用社因服务“三农”,支持农民增收而引起的盈利小的问题,建议国家能统盘考虑在税收政策上给予适当优惠和倾斜。同时农信社应积极着手建立和完善自身的利率管理体系。
四、农村信用社利率定价存在问题的内在原因
(一)违背了按风险定价的基本原则。由于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基本处于垄断地位,资金供求关系又属于卖方市场,所以对农户贷款普遍执行较高的利率,而对工商业贷款,由于有其他商业银行的竞争又不得不使用较低的利率,历史数据显示,近几年对农户贷款的风险几近于零,而对工商业的贷款风险反而比较大。也就是说有时低风险的品种使用了高利率,而高风险的品种使用了低利率。
(二)没有按信用等级定价。对农户贷款不区分信用等级高低,也不区分有无担保,不管是多年诚信守约的老信用户、信用村,还是信用状况一般的新客户,只有贷与不贷的区别,而在贷款利率定价上却无区别。
(三)没有按贷款用途定价。对农户贷款不区分用途,种植业和养殖业、种粮和种植经济作物、购买农机具或生活用款,都使用同一个利率档次。我们知道,养殖业的风险是远远大于种植业的,而种植经济作物的风险也是大于种植粮食作物的,不同的风险应该有不同的风险溢价。
(四)没有按期限定价。贷款定价不分期限长短,贷款三个月与贷款三年的利率,只不过是基准利率不同,而浮动幅度却相同。风险与收益对称的原则要求应按贷款期限长短定价,贷款期限越长,不可预料和不可控制的风险就越多,贷款面临的风险就越大。因此,对短期贷款的利率应少上浮,对中长期贷款的利率要适当提高上浮档次。
(五)没有充分发挥其管理层次少,决策灵活的优势。对一些风险稍高的客户,也只是采取拒贷的做法,而不是积极地去测算它的风险溢价,采用一个较高的、能够涵盖其风险的利率来拓展这个客户。从理论上来说,如果农村信用社的公司治理结构足够完善的话,民间借贷能做的业务,信用社都应该能做。
(六)定价策略与经营策略不一致。农业、农村、农民是农村信用社的主要服务对象,也是农村信用社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经营战略上,农村信用社已给予了“三农”足够的重视,但在贷款定价上,却对这个风险小、潜力大的市场使用了较高的利率,这种定价策略既与其经营策略不一致,又有悖于中央支持“三农”的主导思想,同时也为竞争对手的介入提供了可乘之机。
五、农村信用社利率定价机制还有待于修正和完善
目前农村信用社利率定价机制还存在许多亟待修正和完善的地方。还有一些农村信用社在执行这种定价方法时,没有充分体现风险与收益对称的基本原则。而风险与收益对称是科学定价的基本原则。从理论上说,贷款利率等于无风险收益率加上该笔贷款的风险溢价和目标收益率。坚持风险与收益对称的原则定价,就是要求贷款利率不但要覆盖每笔业务的成本和费用,更要考虑风险损失和盈利目标,同时兼顾市场竞争策略,使贷款利率的定价建立在理性定价的基础上,使其利率浮动按照风险与收益对称原则,坚持“高风险高利率,低风险稳收益”,使贷款利率浮动在保障贷款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增加信用社贷款效益。我们认为,要做好这项工作,农村信用社在今后的定价实践中,就应不断完善其经营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贷款利率定价所必须的基础数据和必要的技术支持体系。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农村信用社的公司治理结构就是正确界定各股东、董事会和监事会以及经营管理层的权责利关系,特别是应完善县级联社的法人治理结构,明晰省协会、市级联社和县级联社在贷款利率定价中的权利。理论上每一级法人都应有一定的自主决定利率浮动的权力,县级农信社不仅有贷与不贷的权力,还应有在权责利关系的约束下,对不同风险的客户进行灵活定价的权力。
(二)要建立利率定价管理及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建立按产品、客户以及业务经营单位进行成本核算和业绩考核的管理会计制度,为贷款定价提供基础数据。细化利率定价、风险管理和绩效考核的专业分工,每个岗位应有每个岗位的职权和责任,也应有该岗位的激励机制。
(三)建立风险溢价测评体系。农村信用社应建立健全各项业务经营的管理信息系统,利用内部评级法和已收集积累的有关数据对各种风险的损失概率和损失大小进行科学合理的测算,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对象的信用等级、经营情况、期限长短、发展潜在及贷款项目的风险状况,提出每笔业务的风险溢价参考值和潜在风险管理方案,确定贷款利率浮动幅度。
(四)在定价策略上,农村信用社应坚定“三农”服务方向,灵活运用贷款利率的浮动政策,在确定利率浮动水平时,既要考虑境加自身的经营效益,也应考虑当地的农业发展状况和水平,特别是种植业、养殖业的盈利水平。要根据区域经济情况、资金供求状况、产业结构、风险大小等,对贷款对象进行科学分类,区别对待,尽量使用较低的利率浮动水平,以培育自己的忠实客户,实现信用社与农户的双赢。
(五)把利率定价管理机制及利率风险管理体系与高效的金融稳定协调机制有机结合,构建稳健的辖区金融生态环境。为稳步推进利率化向纵深方向发展,要加快建立个人和企业征信系统,积极配合政府搞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利率定价机制的审慎分析,把利率定价机制纳入金融稳定统计指标的研究创建工作之中,运用金融稳定统计指标来评价分析和评价金融体系的实力与有效性。进一步加强辖区利率定价机制的灵敏指标体系,合理组织和安排有效的工作程序,真正发挥利率定价机制的规范性、灵敏性、可操作性以及多元化互补性。
参 考 文 献
①晏露蓉:陈怡:关于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的调查与思考,中国金融,2002,12
②吕永学:对我国现行利率体制的思考,东北金融,2000,4
③李生龙:农信社贷款利率定价应体现农业风险特点,黑龙江金融,2005,9
④张德利: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定价效应的研究与探讨,东北金融调研,2005,8
⑤黄侠:贷款利率“一浮到顶”的几个不利因素,东北金融调研,2004,8
⑥江晓波: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金融业产生的影响,东北金融,2005,4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浅谈保险诈骗犯罪
下一篇
:
浅谈我国网络银行风险控制与防范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
谈对
农村
信用社
贷款
利率
定价
有效
把握
【
返回顶部
】
相关栏目
自动化相关
计算机论文
工程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医学论文
人力资源
电子专业
电气工程
英语论文
行政管理
电子商务
社科文学
教育论文
物流专业
金融专业
财务管理
会计专业
化学化工材料科学
电子通信
环境科学
经济类
机械模具类
报告,总结,申请书
其他专业论文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