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获取
|
论文天下网
|
原创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论文下载
|
计算机论文
|
论文降重
|
毕业论文
|
外文翻译
|
免费论文
|
开题报告
|
心得体会
|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论文天下网
->
免费论文
->
金融专业
论元朝的纸币管理
XCLW178453 论元朝的纸币管理
目 录
前言:4
一.纸币的发展过程5
(一)纸币的产生5
(二)纸币的发展5
二.元朝政府对纸币的管理措施6
(一)政府采取审慎态度,严禁滥发纸币,控制数量6
(二)政府有足够的金银作为纸币发行的储备货币7
(三)纸币发行权收归于中央,设立专门的货币机构,组建专业的金融队伍7
(四)严格整肃官员队伍,保证纸币的信誉8
(五)制定严法,强制推行纸币在市场中的流通8
(六)坚决打击伪造纸币的行为,建立起百姓对纸币的信任9
三.后期元朝在纸币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造成的后果10
(一)伪钞的泛滥10
(二)恶性的通货膨胀10
(三)吏治败坏11
四、结论11
参考文献12
摘 要
我国的纸币经历了十分长的一个过程,北宋的交子、南宋的管子、会子以及金代的贞宝券等是我国出现的早期纸币,不过早期的纸币有着十分明显的地域性的特征,并且局限性很大。而元代则是在汲取了宋、金发行纸币200多年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实现了纸币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而且元代也是我国最早确立纸币为唯一法币地位的,元代发行的纸币经历了中统钞(中统元年(1260年)七月印行,以丝为本)、中统至元钞(中统元年(1260年)十月印行。以银为本,票面以钱文为志)、至元宝钞(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因“钞虚”而颁行)、至大银钞(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又因物重钞轻而印造“至太银钞”)、至正交钞(顺帝妥欢帖睦尔至正十年(1350年)加造)等五个阶段,并且制定了较为系统的纸币管理制度。这种体制创了以白银为后备金的纸钞本位制度,实行纸钞不兑换的流通体制,巩固另外当时因法币不统一的政权,掌控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元朝发行的纸钞,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完备的一种古代货币。元朝首先采用纯纸币制度,后逐渐介绍到各地。现代世界各国通行的货币,基本上都是纸币了。因此元朝的货币制度在世界货币发展史上占有重要而光辉的一页。
关键词:元朝,纸币管理,纸币制度,纸币
前言:
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的过程中,其形态是不断变化的;金银条块──富商的打上印让的金银条块──铸币。铸币在流通中不断磨损,减轻了重量,变成了不足值的货币。元朝的纸币流通主要经历了中统钞、至元钞、至正钞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中币值最稳定的是中统钞,流通时间最长的是至元钞,前后超过了36年。元代(1206一1368)纸钞制度,是元代统治者在认真总结纸钞流通三百年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推行的。它是一种相当完善的纯纸钞流通体制,对于我国的纸币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纸币的发展过程
(一)纸币的产生
纸币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过程中,在铸币的基础上产生的。纸币经历了金银条块—富商打上印记的金银条块—铸币—纸币的过程。纸币的产生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最早产生于北宋时期,我国宋代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较快,在商品的流通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需要更多的货币,而当时的宋代,铸币速度无法满足市场的发展需求,流通中所需的铜钱数量远远大于所铸造的。另外,由于铜铁铸造的钱币重量过重,在交易的过程中十分不方便,所以更需要比较轻便的货币。例如,当时在四川地区通行铁钱,但是铁钱的兑换价值并不高,并且十分重,一个铜钱就可以抵扣数十个贴钱,买一匹布就需要贴钱两万,这个重量按当时的算法是大概有500斤,必须要用车子来装载才行,这完全不可取,所以纸币也因此最早产生于四川。
(二)纸币的发展
最早出现的纸币叫“交子”,最初交子是由商人来自由发行的,北宋初年的时候,四川成都出现了专为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钱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款人存放现金的数额临时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卷面上,再交还存款人,当存款人提取现金时,每贯付给铺户30文钱的利息,即付3%的保管费。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便谓之“交子”。这时的“交子”,只是一种存款和取款凭据,而非货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子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在反复的流通过程中,交子逐渐的具备的信用货币的功能,但此时的交子并未得到政府的认可,所以也叫“私交”,而后随着交子的发展,一些唯利是图的铺户破坏了市场行情,交子也因此去的政府的认可。“官交子”在发行初期,和私交相似,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宋朝政府改“交子”为“钱引”,改“交子务”为“钱引务”。而后,元代的纸币的发展是在成吉思汗末年的蒙古汗国,历史记载是在博州地区印制“会子”,元代的纸币经历了中统钞、中统至元钞、至元宝钞、至大银钞、至正交钞等五个阶段。明代的时候,明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令中书省印造“大明通行宝钞”,洪武二十二年更造十文至五十文的小钞。永乐以后因纸币贬值,小钞基本失去作用,仅印造一贯的大钞,并继续沿用洪武年号,这件宝钞长33厘米、宽22厘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纸币。到了清代,由于顺治八年(1651年)因军费不足,发行过顺治钞贯,10年后停废,之后又发行了户部官票、大清宝钞、大清银行兑换券等。到了民国时期,纸币随处可见,由于政府动荡不安,甚至造成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纸币也不同的现象,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币的发行,人民币至今已发行五套。二.元朝政府对纸币的管理措施
(一)政府采取审慎态度,严禁滥发纸币,控制数量
货币价值的大小与流通量的多寡正好是成反比。由于金朝末年通货膨胀的教训,元朝在其开始印造发行纸币的初期,对纸币的发行数额控制的非常严格。起初的十三年里,中统钞的发行数额除了至元二年和至元四年,都在十万贯一下。至元十年(1273年)中统钞的发行额增至10万多锭,十一年20多万锭,十二年将近40万锭,之后,除了至元十六年78万多锭之外,至元十三、十四、十五、十七、十八年都印造发行了100多万锭。可以看出自至元十年起,印钞数额有逐年增长的态势。但是总发行额最高也没超150万贯,这对于当时疆域辽阔的元朝来说是并不多的,甚至说是比较少的,它与后期元政府发行的每年几百万锭相比,显然是十分节制的。可见元朝政府在起初的二十多年间对纸币的发行量方面还是非常审慎的。也正是这种慎重性,使得元朝初期的纸钞价值十分稳定并具有权威性,以至于后期民间“视钞重于金银”。
(二)政府有足够的金银作为纸币发行的储备货币
纸币其实本身并没有什么价值,它只是充当了流通手段的媒介,并没有什么实质的收藏价值,纸币的发行也必须要有足够的金银作为后盾,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货币准备。只有政府有足够的金银作为纸币发行的准备货币,才有可能保证纸币的信用,促进纸币的流通。元代政府深深的了解这一点,所以元代初期纸币的法相实行了金银准备金的制度,并且设立了平准库来加强对金银准备金的管理,这在叶李的《行抄条划》中有记载:“发行纸币要采用十足准备金制度,有多少金银储备,才能发行多少纸币,需设立平准库。”所以纸币发行初期,元政府储存有十足的准备金,基本上可以做到叶李在《行抄条划》中的记载。除了设有平准库之外,各省设有钞库,管理发钞,有金银为本,支持纸币的价值,并规定“随路椿积元本金银,分文不动”,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忽必烈至元十三年(1276年)以后,存贮于各处的金银,逐渐被移作他用。虽然十足的准备金可以保证纸币不至于滥发蓝造,保证纸币的信用安全可靠,但是这种方法所耗费的金银过多,并不能适应货币供需的弹性,不能发挥自由伸缩的调节作用。元代准备金的作用只是当流通中钞币过多时,由平准库“出银收钞”,以稳定纸币的购买力,并不是用于兑现。因此,根本没有必要采用十足准备金制度。当然也不能在没有准备金的条件下发行纸币,否则纸币将无流通价值。元朝末期,统治者在没有准备金的情况下滥发纸币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三)纸币发行权收归于中央,设立专门的货币机构,组建专业的金融队伍
元朝时期,纸币的发行权是在中央的手中,并针对各个地方的管辖和当时的市场经济设立了专门的货币机构,并组建了专业的金融团队。当时下设了一些纸币管理机构,也就是专门的货币机构,主要包括:至元二十五年,设宝钞总库,主管纸钞的贮藏:中统四年,设印造宝钞库。主管纸币的印造:至元元年,始置昏钞库,二十四年,又分立烧钞东、西二库,主管纸钞的销毁:此外还设有行用六库,专门负责纸币兑换。地方也设有各路平准库、诸路宝钞都提举司等机构.主管纸钞的印制发行、金银兑换和平准物价。这些下设的纸币管理机构都是由户部进行集中管理,而户部直属于皇朝,也就是中央进行集中管理。(四)严格整肃官员队伍,保证纸币的信誉
元政府对于参与管理纸钞的官员有一套专门的管理约束制度,并且对于关于的腐败失职行为会采取一定的政策进行严惩,主要是为了保证纸币的信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对于参与管理纸钞的官员严惩不贷。这在《整治钞法条画》中有记载:“钞库官吏将倒下金银下行附厉,却添价倒出,更将本库倒下金银,捏合买金银人姓名用钞换出,却暗地添价转卖与人,许诸人捉挛得获,不计多寡,处死,将价钞给付捉事人充赏。”第二、钞库官员不得对民间调换金银加以刁难,如果发现有人非理刁难,就惩罚杖刑五十七下,并罢职;第三、严禁监管纸钞的官员私倒制造纸币的原料。“诸白纸坊典守官,私受桑格皮折价者,计赃以枉法论,除名不叙.仍追赃,收买本色还官”第四、对管理钞库的官员要定期的进行检查,如果发现有将纸钞挪做私用的,私自挪去买卖的或者用其赚取利息的,如果情况属实,则交由申部呈省定罪,检查受道宣慰司、提刑接察司的监督,“如有看狗通同作弊,取问得实,与犯人一体字台罪”。(五)制定严法,强制推行纸币在市场中的流通
元朝政府分别在1282年、1287年先后出台了《整治钞法条画》九条与《至元宝钞通行条画》十四条。《整治钞法条画》主要内容为:强制纸币流通,无论是官府的税收还是民间的自由贸易,必须使用纸币,并且禁止民间的金银交易等等。尚书左丞相叶李拟定的《至元宝钞通行条画》包括了元代纸钞制度的基本原则和规定,在当时可以算作一部相当完备的纸币通行条例。该“条画”的颁行,对终元之世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使至元宝钞能在较长时期内保持其流通的稳定性,而且为以后元代继续实行纸钞制度奠定了基础。除此之外,当时的元朝政府还强令停止使用蒙古旧钞,旧钞可以以旧换新,关于旧钞的去留当时的元朝政府是这样规定的“新旧兼用;全行新钞,以旧换新。元世祖,从其第三策”,另外还颁布法令“各路先行旧钞并白帖子、止勒元发官司库官人等依数收倒,母致亏损百姓;须管日近收倒尽绝,再不行使”。由此可见,当时政府对纸币在市场中的流通势在必行,元代纸币作为法币的有效性不容置疑。不仅如此,由于信誉昭著,元代纸币还可以在其它国家“作为现金使用,畅通无阻”。(六)坚决打击伪造纸币的行为,建立起百姓对纸币的信任
由于是纸币发行,以当时的的条件,伪钞一直是元朝政府十分困扰的问题,伪钞的出现严重的顺海了纸币的信誉,扰乱了金融秩序,元朝政府针对伪造纸币的行为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奖赏检举伪钞的行为,还针对这种现象采取了十分严酷的惩处措施。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如果伪钞“堪以行使”,则为首处死,其他从犯处以杖刑:如果伪造的纸币技术低劣,“不堪行使”,则为首的处“流远”,其他从犯也处以杖刑;第二、对于购买并使用伪造的纸币者.“初犯杖一百七。再犯加徒一年,三犯科断流远”。第三、对于收藏伪造货币者.“减一等”论处;第四、对于变造货币者,即“诸挑剜裨辏宝钞者”,“不分首从,杖一百七,徒一年”。再犯则流放辽阳、高丽等荒远之地。除了以上四条规定之外,元朝政府还做了其他的一些规定,对于那些尚未归案的伪钞案犯.“依强盗立限缉捕”;规定伪钞案犯不得适用赎刑等:天历元年。大赦天下,但诏书中特别说明,“除谋杀祖父母、父母,妻妾杀夫,奴婢杀主,谋故杀人,但犯强盗,印造伪钞不赦外,其余罪无轻重,咸赦除之。”由此可见,当时的元朝政府对于伪钞行为的态度十分坚定,当然,对于有悔过之心并且自首的人,是可以免罪的,若果是犯罪行为没有得逞,也可以从轻发落。
三.后期元朝在纸币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造成的后果
(一)伪钞的泛滥
伪钞的泛滥可以说是元代纸币制度败坏的第一个原因。由于当时元代的印刷条件比较低劣,纸张质量也比较粗糙,所以给了元代的奸商们一个空子,元代的纸币在民间是很容易仿造的。虽然元代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去防止伪钞的制造与发行,但是由于伪钞的制造与发行往往是由地方豪强们操纵的集团性的行为,而以当时的环境来说,元政府并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对这些地方恶霸进行惩戒,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地方恶霸们所制造的伪钞也就肆意泛滥了。另外,官员们的不自律也是引发伪造泛滥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元代是在各地都设有专门的平准行用库倒换昏钞的,而一些钞库官吏们就利用职务之便将低价买来的伪钞混入到待烧的昏钞中,然后换取旧钞来骗取中央下拨真钞,将这些真钞收入到自己的囊中,或者与其他的官吏进行同流合污,这样,下到地方豪强,上到政府官员,都参与了伪钞的流通,使得伪钞更加泛滥。在伪钞的泛滥过程中,元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制止伪钞的泛滥,例如“伪造通行宝钞者处死,首告者赏银五锭,仍犯人家产。”、“告获印造伪钞者,赏银五锭,仍给犯人家产。应捕人减半,告捕挑剜补辏者,赏中统十锭。犯人名下追给而不给者,肃政廉访司纠察。”等,但依然阻挡不了伪钞的泛滥。
(二)恶性的通货膨胀
元代的通货膨胀是从准备金的挪用开始的,准备金的挪用,使得库存的准备金越来越少,甚至于到了最后将近没有,准备金原先是十成的准备金,而准备金一旦被挪用,就意味着纸币的信用度降低,纸币的价值也会越来越低,币值下跌之后,通货膨胀就开始逐渐暴露。元政府初期发展还不错,可越往后,财政支出也就增加了,收支并不能达到平衡,于是元政府开始靠发行纸币来弥补财政赤字,当时元政府是年年用兵,大肆征伐,军费负担沉重,政府的开支也是十分庞大,以致于收支不能平衡,元政府的对外战争,既劳又无功,造成了政府的财政越来越困难,使得他们将目标转向了发行纸币上,纸币的发行虽然解决了政府当时的难关,却使得纸币更加贬值,物价飞涨,通货膨胀现象更加严重。滥发纸币使得宝钞币值形同废纸,民间也越来越抗拒用纸币,甚至到最后是不用,一些民间钱柜自发的出现了许多代用货币,例如私刻木牌、茶贴酒牌、面贴等在民间流行,这些都被充当流通手段,与交钞相权,使得市面更加混乱不堪,通货膨胀现象更加严重,造成民怨沸腾,激发了农民大起义,元代统治者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军费增加更多,这样反复,使得通货膨胀更加恶性化。恶性的通货膨胀最后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以至于元政府最后政权的灭亡。
(三)吏治败坏
一个王朝的治乱兴衰可以说完全是取决于吏治的好坏,元朝初期,吏治较为清明,所以一些政府政策也得以开展,关于货币的管理也是呈良好发展的趋势,然而,到了元朝后期,吏治却越来越坏。可以说吏治的败坏在整个纸币制度的崩溃和瓦解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元朝后期,有些官员开始直接参与伪钞案,例如,中统二年,乐工党仲和、郭伯达“为造伪钞者连坐.系狱”。顺帝时宰相搠思监“盗用钞板”.“任用私人朵列及妾弟崔完者帖木兄印造伪钞.事将败.令朵列自杀以灭口”.当时有无名子作诗嘲讽日:“丞相造假钞.舍人做强盗。”不仅如此,官吏甚至还与匪徒进行勾结,与地方豪强里应外合,收受贿赂、贪赃枉法,元朝末期,在贪官手中的冤案不计其数。有的官员则利用职务的便利,在纸币管理制度中弄虚作假,中饱私囊,用购买来的假钞换取库里的真钞,在销毁时将假钞蒙混过关。其实,在元代初期,是制定了较为系统、玩呗的纸币管理制度的,它建立了纸币由国家发行和强制流通、储备金银作为钞本、严惩伪钞犯罪、昏钞倒换等的一系列重要原则.很多方面都和现代纸币制度的一些原则极为接近。但由于官员执行不力、纸币滥发、伪钞充斥流通领域.终致财政崩溃.使得元朝加速灭亡。
四、结论
元代纸币在我国的货币历史上是占有十分重要并且特殊的地位的,元代纸币可以说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有代表性的货币,也是封建社会时期最早建立纸币管理制度的,元朝纸币不仅是在流通制度上,在发行和制作上都是达到了一个巅峰时期。元代继承了自宋、金以来纸币流通的经验,并且在此经验之上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对于我国的货币制度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虽然到了元代后期,纸币管理制度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甚至到最后,元代的纸币管理制度就此消亡,但是依然磨灭不了元朝纸币管理制度带来的创新观点和合理的行钞原则以及钞币管理制度及独特的货币思想成就,是应该加以肯定的,并使我们现今社会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和借鉴。时至今日,元代的纸币管理制度在当前纸币管理制度中也有所应用,例如,储备金制度,目前我国的人民币发行的前提就是国家的金银储备,只是相对于元代而言,并不是十成的储备金制度,但也是在元代的储备金制度之上发展而来的,可见,元代的纸币管理制度的影响范围之广。
参考文献
[1] 方洁. 由格尔木出土的纸币看元代钞法[J].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0(02)
[2]包桂兰,陶江. 对我国元代通货膨胀的起因及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手段浅探[J]. 内蒙古金融研究. 2003(S2)
[3] 唐景. 论元朝的纸币管理制度[J].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9(03)
[4] 杨德华,杨永平. 元朝的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J].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5)
[5] 刘昭棣. 至元钞法及其历史地位(提要)[J]. 内蒙古金融研究. 2003(S4)
[6] 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市)《蒙古民族通史》编委会[编],义都合西格主编.蒙古民族通史[M].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2
[7] 蔡明信译,内蒙古钱币研究会,《中国钱币》编辑部编.中国古钞图辑[M]. 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2
[8] 张步海. 宋金元纸币的发展演变及其影响[D]. 山东大学 2013
[9] 屈明月. 元代钞法研究[D]. 西南政法大学 2010
[10] [(意)马可波罗(MarcoPolo)著],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纪[M]. 中华书局, 2004
[11] 杨德华,杨永平. 元朝的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J].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5)
[12] 董凌锋. 宋育仁货币思想研究——以其“铸金币说”为核心[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3)
[13] 张永伟. 论元代纸币[D]. 内蒙古大学 2013
[14] 邹乐娟. 论元代纸币的恶性通货膨胀与元政权的灭亡[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2(04) [15] 屈文军. 元代纸币制度败坏的原因及对今人的启示[J]. 江苏商论. 2004(04)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论如何治理通货膨胀(24)
下一篇
:
论人身保险的保障性储蓄性投资性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
元朝
纸币
管理
【
返回顶部
】
相关栏目
自动化相关
计算机论文
工程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医学论文
人力资源
电子专业
电气工程
英语论文
行政管理
电子商务
社科文学
教育论文
物流专业
金融专业
财务管理
会计专业
化学化工材料科学
电子通信
环境科学
经济类
机械模具类
报告,总结,申请书
其他专业论文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