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获取
|
论文天下网
|
原创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论文下载
|
计算机论文
|
论文降重
|
毕业论文
|
外文翻译
|
免费论文
|
开题报告
|
心得体会
|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论文天下网
->
免费论文
->
金融专业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控制研究
XCLW178851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控制研究
一.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控制的现状
(一)经营管理的薄弱性和滞后性影响经营效率
(二)经营控制制度建设难以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
二.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控制观念存在偏差
(二)稽核监督职能弱化
(三)经营控制机制尚不健全
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控制的对策
(一)完善经营控制运行机制
(二)建立独立的经营控制系统
(三)经营控制机制完善与业务经营发展的同步协调
内 容 摘 要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日益发展和金融衍生产品的不断创新,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与经营控制问题却日益突出,同时如何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控制成为现阶段一大课题。本文是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控制机制进行探讨和深究,旨在探讨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控制的现状和商业银行经营机制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找到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控制的对策,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和完善的建议,从而进行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控制的研究。
关键词: 商业银行、经营控制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控制研究
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入、经营管理的不断加强,如何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有效地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以及如何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控制,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商业银行经营控制是商业银行管理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商业银行建立现代企业制的重中之重。
一.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控制的现状
商业银行经营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是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控制系统。经营控制是商业银行管理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商业银行建立现代企业制的重中之重。近几年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制度建设和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效地防范了一定的风险,为业务的稳健发展提供了良好保障,但是,在此之中仍存在许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配置方式不能适应经营控制的要求和经营控制制度建设难以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
(一)经营管理的薄弱性和滞后性影响经营效率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逐步走向风险管理的轨道,但由于多年粗放经营的惯性,导致经营管理远远没有跟上业务发展的步伐和需要。在业务经营发展中,往往把经营控制与业务发展对立起来,认为经营控制是对业务发展的约束,或者把经营控制作为阶段性的工作,没有把建立完善的经营控制机制作为业务发展的内在要求来对待,在我国银行业体系运作中,普遍存在着经营控制对业务经营监督管理的滞后性,导致经营控制对业务经营发展的监督矫正不到位,丧失了应有的有效性。 在我国银行业务经营运行中,经营控制管理即为合规性监督检查。合规性检查是对经营分支机构执行有关政策、法律、法规情况所实施的监督和检查。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创新和变革以及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合规性监督检查的缺陷和不足逐渐显现。这种基于对过去经营行为的事后监控方式的功能缺陷越来越明显,而经营控制制度的最优功能——风险性控制管理也在银行业过分关注对过去经营行为的合规性检查中未能得到有效发展,成为其经营控制机制中的一大薄弱点。同时,也未能与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得到同步发展,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未能得到及时的揭露,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
(二)经营控制制度建设难以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
当前银行经营控制制度建设难以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这主要表现在五个大方面,第一方面是制度空缺。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商业银行正常经营所必须具备若干项基本的规章制度,比如工商银行柜员要实行“二十二严禁”,这是员工的基本规章制度,违反任何一项规定就要受到相应的处罚。但是在某些地方仍然还存在盲点,因此出现的风险损失自然不可避免。第二方面是制度建设滞后。现在绝大多数银行都逐渐实行综合柜员制上岗政策,而在实际工作之中,由于对综合柜员之间、会计和储蓄综合柜员之间、综合柜员与上级机构内部往来控制以及综合柜员制上的业务检查等制度建设中,还没有能根据业务发展状况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使基层机构照搬照抄原会计、储蓄业务柜员制的有关规定,所以经营控制可能出现薄弱点。第三方面是部分制度不切合实际,执行流于形式或难以实施。如对“借新还旧”普遍存在的现实不加考虑,反而在制度上明令禁止,但实际操作中又行如默契,使规定形同虚设。第四方面是部分制度针对性差,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有病无病一起服药的现象时有发生。如由于某个行在异地通兑业务上出了问题,上级行就定了个预约取款查证制度,规定要求每个行遵照执行,而实际上只要按原有的规定认真执行就不会出风险。由于该规定针对性较差,没有考虑每个行的具体情况,在业务较大的网点因执行此规定延长了其他客户等待的时间,引起了客户不满,一段时间下来后,基层网点机构往往又回到以前的做法上去了。第五方面是制度贯彻不力。许多规章制度流于形式,只发文件不抓落实,遇到具体问题,灵活性讲得多,原则性讲得少,以种种“理由”加以变通和回避,甚至视内控制度为绊脚石,对某些规章制度视而不见,这是银行经营风险增加、发案率增高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
二.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 经营控制观念存在偏差
经营控制观念存在偏差。银行柜员应将经营控制观念融入到实际工作当中,以经营控制机制来控制风险。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人总是认为经营控制机制就是各种规章制度的汇总、装订、汇总等建制方面的工作,从而忽视了经营机制是一种业务运作过程中环环相扣、监督制约的动态机制。这种认识偏差反映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就必然对所发生的问题采取事后补救的办法,从而完全违背经营控制机制的特点,导致金融风险隐患。此外,观念上的偏差还表现在业务开拓与经营控制度建设缺乏同步性,特别是新业务的开展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比如新兴的基金业务,保险业务等等,如果没有加强经营控制,则风险隐患较大。
(二)稽核监督职能弱化
目前,各商业银行都实行了系统领导的稽核管理体制或者总稽核负责制,但稽核部门作为同级行的内部机构,地位不超脱,职能不独立,稽核监督职能和权威性并没有充分发挥,难以对领导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进行有效的监督。况且稽核部门对审查出的问题不经领导同意就不能上报,不能独立做出决定。另外,有些监督检查本身缺乏力度,检查走过场,起不到应有的警戒作用,加之稽核监督的滞后性以及稽核手段落后,这些都影响了稽核监督功能的发挥,没有起到查错防漏、控制风险的作用。
(三)经营控制机制尚不健全
经营控制是规范组织整体行为,提高整体管理效率和水平的一种管理方式,它的核心是构建一个有效的控制模式来规范和指导人们的控制行为和结果。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控制多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打补丁控制方式,缺乏整体的控制思想和控制框架,主要采用目标控制的方法,以控制具体管理活动的内容为目的,过多地强调结果,不能够注重经营控制的环境建设和过程建设,不能把经营控制要素与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构建有效的经营控制模式来实现有效的控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管理者的控制观念,致使商业银行的经营控制活动长期在非规范的环境下低效运行。突出表现在:一是经营控制制度牵制乏力。一些银行经营控制制度在部门与部门之间不仅是相互割裂的,有的甚至是相互抵触的。如会计部门不能制约资金组织部门的资金成本,结果存款经营“唯量是图”,存款结构越来越不合理,与银行的利润目标严重背离。二是制度建设滞后。金融电子化的发展,使银行业务和办理各项业务的手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管理滞后和改革中的探索有一定过程,一些新业务还没有制定出完善的操作程序和相应的制度,存在无章可循的空档。另一方面,国内多数商业银行在经营控制建设上更多着眼于完善和加强制度建设,对经营控制制度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执行的效果往往缺乏有效的衡量、评价手段。三是缺乏一个赏罚有度的激励约束机制。目前有的银行不仅对违规违纪人员没有明晰的处罚条款,更无相应的执行主体。如对信贷人员放款造成风险损失怎样处理就无明确的操作性规定,致使有关人员的责、权、利脱节,贷款风险无法得到控制。
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控制的对策
(一) 完善经营控制运行机制
我认为,要想完善经营控制运行机制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构筑三道监控防线,实行责任分离与岗位管理。在业务经营活动中,建立一线岗位双人、双职、双责,事先、事中、事后监控制度—第一道防线;建立相关部门、相关岗位、相互制约的工作关系及程序—第二道监控防线;建立内部监督部门对各部门、各岗位、各项业务监督反馈制度—第三道防线,以实现立体交叉控制的效果。第二,改进和完善各种工作程序和管理程序,使之具体化、科学化、可操性强。各项工作程序制定得越具体细致,防范风险的作用就越大。第三,建立预警预报与应急应变系统。首先应定期进行业务分析,资产质量和风险评价评估,物、表、帐盘核监督,及时进行风险预测预报。并根据可能出现的足以影响业务正常运营的各类事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应急应变步骤与措施。其次应抓紧建立一套以“不良资产比例、资产流动性比例、盈亏状况、资本充足率、内控体系完善程度、市场风险水平”为核心的量化的风险监测、预警指标系统,以及时掌握风险,控制风险。
(二)建立独立的经营控制系统
建立独立的经营控制系统理顺经营控制体制,保持经营控制体系的独立性与系统性,改革现行银行的经营体制。必须实行总行垂直领导向下派驻的经营管理体系,由总行直接负责各内控部门的人事调任与费用开支,加强总行对下属各行重大财务事项及一把手财务状况的监督,强化内控部门的独立性与权威性。此外,还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审计是对现有政策与程序是否充分以及银行是否遵循现有政策与程序所做的独立评估,发挥着对经营控制再控制的重要作用。因此,内部审计部门应定期对银行内控进行测试并做出评价。
(三)经营控制机制完善与业务经营发展的同步协调
经营控制是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规范性和合规性进行管理,但经营控制必须做到与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协调发展,这样才能使经营控制管理在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对业务经营管理状况做出及时的反应,及时调整和修正与业务经营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和环节,从而使经营控制管理始终与业务经营发展相适应。这种调整和修正主要包括:完善经营控制制度,梳理整合业务经营规章制度,及时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细化岗位职责等,从制度上完善内控机制;调整经营控制制度中的不适应部分,使经营控制制度在部门与部门之间运行畅通,不相互冲突和背离;完善和修正经营控制的制度指标标准;经营控制管理环节的完善和修正包括对各种信息的反馈途径和方式的调整,对经营控制操作方式的调整;调整和完善经营控制体系,包括调整组织结构体系的,经营控制管理人员的配备和调整,经营控制管理运作方式的调整和创新等。总之,一个良好的经营控制系统不仅在控制业务经营活动中是动态的,而且其自身也是一个不断完善、修正的动态过程。
参考文献
1. 聂艳红,《关于经营控制及其构建的思考》,2005年4月
2. 马彦,《浅论我国企业经营控制》,商业经济,2005年8月
3. 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2007年4月
4. 彭建刚,<<商业银行管理学>>2004年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
下一篇
:
强化商业银行内控问题研究`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
我国
商业
银行
经营
控制
研究
【
返回顶部
】
相关栏目
自动化相关
计算机论文
工程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医学论文
人力资源
电子专业
电气工程
英语论文
行政管理
电子商务
社科文学
教育论文
物流专业
金融专业
财务管理
会计专业
化学化工材料科学
电子通信
环境科学
经济类
机械模具类
报告,总结,申请书
其他专业论文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