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绿色壁垒的主要形式
1.绿色关税制度
绿色关税制度是发达国家以保护为名,对一些污染、影响生态的进口产品课以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禁止其进口,甚至实施贸易制裁等。这是绿色壁垒的初期表现形式。例如1980年泰国限制从美国进口卷烟案;1987年加拿大限制出口未加工的鲱鱼和鲑鱼:1991年美国禁止从墨西哥进口金枪鱼及其制品案——美国于1972年颁布《海洋哺乳动物保护法》,禁止任何与捕鱼直接或间接有关的,对海洋哺乳动物造成伤害的行为,而且禁止进口通过伤害海洋哺乳动物而捕获的鱼类及其制成品。墨西哥在利用海豚捕获金枪鱼时,导致海豚死亡数量过多。于是美国禁止从墨西哥进口金枪鱼及其制品,并根据《保护海豚消费信息法》,对来自墨西哥的金枪鱼及其制品实行标签制度。
2.市场准入制度
在市场准入方面,进口国对出口国有了更为严格的限定。虽然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权利去规定其贸易伙伴的国内标准,不可以将本国的价值观强加于另一国,但是绿色壁垒中的很多制度是不合理的。在某些情况下,进口国可以对出口国的生产设备进行检查,从而保证进口产品能满足本国的标准。为了提高贸易的公平性,出口厂商往往可以与进口商合资经营,从而获得技术设备。也有的通过双边或多边谈判达成协定,对出口国进行适当的补偿,以使他们不至于因为较高的标准而蒙受更多的损失,使贸易得以顺利进行。
3.绿色技术标准制度
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较高,处于技术垄断地位。它们以保护环境的名义,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的技术标准,限制国外商品的进口。这些标准都是根据发达国家生产水平和技术水平制定的。这种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很难达到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很多产品都因为没有达到标准而不能进入国际市场。1995年4月12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专门技术委员会颁布了ISO14000标准草案,开始组织实施《国际监查标准制度》,1996年4月正式公布了ISO14000管理体系国际标准,要求世界各地的制造商在确保自身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符合ISO9000系列标准的同时,其生产也应满足ISO14000的标准和自己国家的法规。该标准不仅涉及从原料开发生产到产品的制造、使用及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而且还明确规定,一切不符合该标准的产品,任何国家都有权拒绝进口。ISO14000系列标准提供了以预防为主,减少和消除污染的管理办法,是解决经济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这种标准也是建立在绿色壁垒的基础之上的,也为国际贸易的平等进行创造了条件。
4.绿色标志制度
绿色标志是给产品外包装贴上一种图形作为识别标志。它是根据有关的标准和规定,由政府管理部门或民间团体依照严格的程序和标准办法给厂商,附印于产品及包装上,以向消费者表明:该产品或服务,从研制、开发到生产、使用直至回收利用的整个过程均符合保护的要求,对生态系统无危害或危害极小。这种制度兴起于70年代,此后得以迅速发展。70年代,西德最先制定了具有标志制度性质的“蓝色天使计划”1978年率先正式使用“蓝色天使”标志,到1998年,有近50个国家的政府推出了标志制度,如此欧四国的“白天鹅制度”,瑞典的“良好选择制度”,奥地利的“生态标志”,欧盟的“EU制度”,加拿大的“选择方案”,日本的“生态标志制度”,新西兰的“选择制度”,韩国的“生态标志制度”,新加坡的“绿色标志制度”,台湾的“标志制度”等。具有标志的产品在进口时享有优惠。只有带有绿色标志的产品才能进行出口,而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必须有绿色标志才被认为是合格产品,才允许其出口。绿色标志制度对出口国的产品出口带来很大的不便,对我国的出口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5.绿色包装制度
绿色包装是对产品在包装上的一个要求,它的具体要求是包装材料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用后易于回收再用或再生,或自然分解不污染的包装。现在绿色包装是国际贸易中保护贸易顺利进行的一种措施。
6.绿色补贴与反补贴
绿色补贴与反补贴是指一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财税上补贴出口企业,或在出口产品成本中未包含环境与资源消耗成本(环境成本外部化),或在国际贸易中实行较低的环境标准,从而使产品价格明显低于进口国同类产品价格,影响进口国同类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招致进口国采取反绿色补贴措施。2001年初,美国就以绿色补贴为由,对来自巴西的人造橡胶鞋和来自加拿大的速冻猪肉提出了反补贴起诉。
7.绿色贸易制裁
绿色贸易制裁是指对违反国际环境保护、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保护公约等,而导致环境污染、野生动植物多样性缺失的行为,所采取的一种贸易制裁措施。如1994年,克林顿援引美国国内法《培利修正案》,以台湾使用犀牛角与虎骨等野生动物器官做中药材而认定其保护野生动物不力,以违反了有关国际公约为由,对台湾产品进行贸易制裁,限制台湾的鳄鱼皮、珊瑚等产品进口,造成约2500万美元的损失。
(四)绿色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作用
1.绿色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正面影响
(1)促进企业优胜劣汰
随着环境问题的全球化,国际社会通过建立国际组织、订立国际公约、协定及规则、推动共同行动计划、发表宣言等形式形成的多国合作解决机制对国际贸易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关于破坏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的签署,使原使用氟利昂的制冷设备、冰箱、各类化妆品等逐步退出市场;为响应国际社会防止全球气候异常恶化倡议,美国、德国近年已停止了对热带木材的进口。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倡导下逐步兴起的环境标志运动,促成了国际上一股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浪潮,形成了一个涉及产品从生产到销售乃至报废处理各个环节无污染的环境管理体系,迫使企业不得不努力去通过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获得环境标志,以增强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从一定程度上淘汰没有竞争力的企业,遵循了市场竞争的规律。
(2)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技术进步
有利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使产品向着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通过运用绿色壁垒,限制有害于人类健康和安全的产品贸易,从而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发展中国家与环保产业相关法律制度和标准的建立和完善。
(3)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
绿色壁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因为绿色壁垒是一种非关税贸易壁垒,它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的“专利”,它可以被任何一个国家所采用。只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和科学技术条件,每一个国家都可以采用绿色壁垒的方法。因此,研究绿色壁垒也便于我国在现有的经济和科学技术条件下,采取正确的对策,促进我国贸易的发展。
(4)有利于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我国外贸的发展主要是以量取胜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而绿色技术标准的执行,有利于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大量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产品生产过程的污染,有利于节约成本,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环境效益及社会效益;另一方面,通过不断开发绿色产品,有利于促进产品形象,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出口利润。
(5)影响和引导技术创新方向
由于绿色壁垒的存在,要求不断改进管理和操作、改进工艺技术和产品设计、选择更清洁的原料、组织内部物料循环等以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而这些都必须依赖于技术创新。所以说,绿色壁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
(6)促进经济活动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绿色壁垒的建立都是以保护环境为借口的。所以国家在适应绿色壁垒的同时,也是对环境进行的保护过程。随着环境法规的完善和执行,企业对环境投入的自觉性的提高以及环境产业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发展,整个社会的环境意识将明显提高。产品绿色化将使人们彻底改变传统的生产观念和方式以及消费观念和方式,这使传统上作为环境破坏源流的经济活动将从根本上与环境相协调,从而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由相互制约变为相互促进。
2.绿色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负面影响
(1)发达国家针对本国环境问题制定的环保法规,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又成为变相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给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设置了重重障碍。发达国家认为,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各国不仅有责任保证主权管辖或控制下的活动不至于损害本国环境,而且有责任保护不至于损害他国的环境和属于国家管辖以外地区的环境;进而任何国家有权采取相应措施,控制、禁止污染环境或不符合环境标准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从而减少或消除破坏环境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2)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科技水平,制定了一般严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标准,而且其标准不仅针对最终产品,还要涉及产品的原材料、生产过程、包装、使用及废弃后对环境的影响诸多方面。实质上导致了一国环境政策的制定、执行出现“越境管辖”的情形。随着国际多边环保合作和国际环保机制的不断发展,所有这些为一国单边主义环境保护机制的推行提供了广泛的法律空间,加剧了绿色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负面影响。
(五)绿色壁垒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绿色壁垒由保护世界环境变为保护主义
经济发展的速度是在不断的加快,人类也是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导致全球性的环境出现污染,并且生态破坏也是有加重的趋势,保护环境不再是单个国家的行为,而应是全人类都应关注的话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上世纪80年代首先就对产品的环境问题进行了探讨。尤其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加紧了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联系程度。自此,环境与贸易也变得形影不离,利用经济的手段进行保护环境,禁止对环境有害产品的贸易,也是为了保护环境不得不采取的措施之一。绿色壁垒产生的本意是为了环境的保护,但是事物的两面性就决定了,该壁垒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特别是发达国家利用一些限制性的条件,增加了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的难度,也是为了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保护本国产品的市场占有额,使用最多的手段也就是绿色保护壁垒。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2/4/4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