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作为现代公司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长期的经营实践过程中,随着公司对内加强管理和对外满足社会需要而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自我检查、自我调整和自我制约的系统。内部控制理论从其产生开始依次经历了“内部牵制”阶段,“内部控制制度”阶段——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内部控制结构”阶段——控制环境、会计制度、控制程序,“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1992年,美国COSO(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出版了指导内部控制实践的纲领性文件《内部控制——整体框架》(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Framework)指出:内部控制是由公司董事会、经理阶层以及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为保护财产安全和完整,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保证经营方针和目标的实现而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的总称。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对内部控制本质最权威的认识,它告诉我们:一是公司中的每一个人无论是管理人员、内部审计或董事会还是普通员工都应对内部控制负责;二是内部控制并不仅仅是指财务控制或资产安全性控制或内部监督,也不仅仅是指一堆堆的手册、文件和制度,而是为了使企业的经营循着既定目标前进的一种动态的过程;三是内部控制贯穿于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始终;四是强调了“人”的重要性。正是由于内部控制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它在公司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