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获取
|
论文天下网
|
原创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论文下载
|
计算机论文
|
论文降重
|
毕业论文
|
外文翻译
|
免费论文
|
开题报告
|
心得体会
|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论文天下网
->
免费论文
->
会计专业
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星巴克公司的财务分析
XCLW178175 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星巴克公司的财务分析
星巴克的创业背景和历程
星巴克的生命周期
星巴克的融资策略
企业商业模式
五、企业的发展与创新
六、企业的股票构成和资本结构,计算企业的价值
七、收获创业企业分析
八、财务报表比率分析
九、我的建议
十、结束语
内 容 摘 要
会计资料是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和经营成果通过会计科学的系统方法加工处理后的结果,是使用者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的途径,也是相关主体进行经济管理和决策的依据。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会计信息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财务报表是某个会计主体在一定会计期间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记录的所有经济活动的原始文件,是反应企业经济价值的载体,能够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是财务报表使用者最关注的会计资料,财务报表有自己的结构、编制基础和反应目的。通过财务报表可以评价企业过去,分析现状,评估潜力,揭示和防范风险。财务报表的质量不仅影响了与企业有直接利益关系的投资者和债权人的经济利益,而且还影响到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
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 —星巴克公司的财务分析
一、星巴克的创业背景和历程。
咖啡公司成立于1971年,是世界领先的特种咖啡的零售商,烘焙者和星巴克品牌拥有者。旗下零售产品包括30多款全球顶级的咖啡豆、手工制作的浓缩咖啡和多款咖啡冷热饮料、新鲜美味的各式糕点食品以及丰富多样的咖啡机,咖啡杯等商品。此外,公司通过与合资伙伴生产和销售瓶装星冰乐咖啡饮料、冰摇双份浓缩咖啡喝冰淇淋,通过营销和分销协议在零售店以外的便利场所生产和销售星巴克咖啡和奶油利口酒,并不断拓展泰舒茶、星巴克音乐光盘等新的产品和品牌。
1987年,任董事长霍华德·舒尔茨先生收购星巴克,从此带领公司跨越了数座业务发展的里程现碑。1992年6月,星巴克作为第一家专业咖啡公司成功上市,迅速推动了公司业务增长和品牌发展。目前公司已在北美,拉丁美洲,欧洲,中东和太平洋沿海岸37个国家拥有超过12,000多家咖啡店,拥有员工超过117,000人。长期以来,公司一直致力于向顾客提供最优质的咖啡喝服务,营造独特的“星巴克体验”,让全球各地的星巴克店成为人们除了工作场所和生活居所之外温馨舒适的“第三生活空间”。与此同时,公司不断地通过各种体现企业社会责任的活动回馈社会,改善环境,回报合作伙伴和咖啡产区农民。鉴于星巴克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理念,公司连续多年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最受尊敬的企业”。
星巴克看好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立志于在中国长期发展,与中国经济共同成长。自1999年进入中国以来,星巴克已在包括香港、台湾和澳门在内的大中华区开设了430多家门店,其中约200家在大陆地区。目前,星巴克正积极拓展大陆二线市场,致力于在不久的将来使中国成为星巴克在美国之外最大的国际市场。此外,公司秉承在全球一贯的文化传统,积极融入中国地方社区和文化,做负责任的中国企业公民。2005年9月,公司出资4000万元人民币设立“星巴克中国教育项目”,专门用于改善中国教育状况,特别是帮助中西部贫困的地区的教师和学生。其中首笔捐款已经与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合作开展“西部圆丁培训计划”。2005年底,星巴克在上海成立中华区总部,主要负责星巴克大中华区战略发展、市场开拓和营运等事务。
对于爱喝咖啡的人来说,星巴克(Starbucks)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它最早来源于19世纪美国文坛杰出大师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经典著作《白鲸——莫比·迪克》的主人公。1971年,杰拉德·鲍德温和戈登·波克在美国西雅图开设第一家咖啡豆和香料的专卖店星巴克公司。1987年霍华德·舒尔茨(Howard Schultz)斥资400万美元重组星巴克,推动了星巴克向意式咖啡馆的转型,并完全以自己的理念来经营星巴克,为公司注入了长足发展的动力。
星巴克咖啡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学生和城市白领中非常流行。除咖啡之外,星巴克也提供诸如茶(不管热的还是冰的),馅饼、蛋糕等。有些星巴克店甚至位于超级市场,书店这样的本地商店里(星巴克公司并没有经营这些超级市场或者书店)。一般来说,星巴克咖啡的价格不会高于其他竞争者。到2006年2月为止,星巴克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有超过9000家连锁店,分布在北美洲、拉丁美洲、欧洲、中东和环太平洋地区。
(1)星巴克全球历史和数据
1971年,星巴克在西雅图派克市场成立第一家店,开始经营咖啡豆业务。
1982年,霍华德·舒尔茨先生加入星巴克,并承担任市场和零售总监。
1987年,舒尔茨先生收购星巴克,并开出第一家销售滴滤咖啡和浓缩咖啡饮料门店。
1992年,星巴克在纽约维斯达克成功上市,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目前,星巴克在全世界39个国家,拥有超过13,000家门店,145,000名伙伴(员工)。
中国大事记
1998年3月,进入中国台湾,开出第一家店。
1999年1月,进入中国大陆,在北京国贸开出中国大陆和华北地区第一家门店。
2000年5月,进入华东,在上海淮海路力保大楼开出第一家店。也在中国香港,开出第一家店。
2002年8月,进入中国澳门,开出第一家店。
2002年10月,进入华南,在深圳中信银行开出华南第一家店。
2005年4月,进入青岛,开设中国第一家独资店。
2005年9月,进入东北,在大连开设东北第一家店。进入西南,在成都开设西南第一家店。设立星巴克中国教育项目,帮助改善中国特别是西部地区的教育状况。
2005年底,在上海成立大中华区支持中心,负责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的经营管理。
2006年10月,收购北京美大有限公司多数股权,获得北京和天津地区营运权。
2006年11月,进入西北,在西安开设西北第一家店。
2010年9月16日,星巴克正式登陆湖南长沙,位于五一广场王府井和东塘平和堂的第一和第二家店同时开业。
2010年9月28日,星巴克落户美丽的榕城,选址在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的三坊七巷。
2010年12月31日,星巴克在厦门的首家店开始试营业。其号称为全国最大,有4层楼、400平方米的店,位于鹭江道,与鼓浪屿隔海相望。该店与1月5号正式营业。之后将陆续开设其他三家店。
短短数年间,星巴克已经在中国28个城市开设近400家分店,中国已经成为星巴克最大的海外市场。迄今已经在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大中华区开设近500家门店,其中包括中国大陆28个城市的250家门店。
星巴克的生命周期。
星巴克成立至今经历了3个生命周期,起步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
起步阶段:1971--1987
世界上第一家星巴克店在西雅图成立。星巴克只是订购毕特的咖啡豆来卖,并不出售煮好的咖啡。
发展阶段:1987--1992
舒尔茨把星巴克上市前的这段时间称作“塑造雏形阶段”。舒尔茨创建新版星巴克并收购毕特咖啡,然后与老版星巴克合并,诞生新的星巴克。舒尔茨大力推动星巴克转型,从专卖重烘咖啡豆转型为欧式咖啡店。使得星巴克在这一时期快速发展,业绩扶摇直上到1992年开了53家连锁店。
成熟阶段:1992--现今
1992年6月26日,星巴克股票正式在纳斯达克上市,第一天收盘后,星巴克的市值暴涨到2.73亿美元。有了足够的资金的星巴克加快了扩店的速度星巴克就像一只不知疲倦的骏马,以每天开设三到四家新店的速度奔跑。如今,它已经在世界四大洲60多个国家留下了足迹。在扩张的过程中,星巴克在产品和服务上不断创新。星巴克是近10年来美国最引人注目的餐饮零售传奇。从1971年西雅图平民市场中走出的小咖啡店,逐渐成长为世界上最大的咖啡连锁经营实体。
星巴克的融资策略。
1、1987年,刚转型的星巴克,舒尔茨找私人的投资者,星巴克的第一位投资者鲍德温一次性拿出15万美元,并担任总监,波克也担任公司顾问。
舒尔茨求助于创业公司,但是这些公司只愿意降低认股价格取得董事席位。
星巴克拒绝从银行贷款和以特许经营方式获取资金。他害怕自己精心挑选和烤制的咖啡在销售末端由于无法顾及的细节而遭到玷污。最终他选择资本密集型战略——上市。1992年6月26日,星巴克在纳斯达克市场正式挂牌上市,缩写“SBUX”,上市招股210万股,每股17美元,融资总额为2800万美元。它为星巴克今后的发展补足了动力燃料。
星巴克企业商业模式。
传统商业模式的利益金字塔中,最顶尖的是股东,当中是顾客,金字塔的最底层是员工。“请大家记住,传统的把股东放在最顶尖的商业模式是错误的。”舒尔茨说,星巴克就是要彻底的颠覆它,员工才是我们最重要的资产,然后是顾客,最后才是股东。舒尔茨积极证实一种全新商业模式的威力——用他的话来说,这种模式“在利润和社会责任之间达成平衡”。
独特的“第三空间”的经营理念。
①浪漫的味道。
星巴克的店铺装修具有异国风情,来一杯为美国人并不熟悉的苏门答腊或者玛吉雅朵咖啡,可以为乏味的日子平添几许浪漫。星巴克在店铺的设计上,可谓是费尽心机。从家具摆放的方式,到咖啡器具的关泽,从墙面的图案与咖啡杯的暗合,到光线的明暗程度,每一个因素都经过设计和思索。在西雅图,星巴克成立了独立的设计研究部门,来为全球店铺做店面设计,以求达到风味各异,但风格统一的感觉。
②负担得起的奢侈。
在每天购买咖啡的人群中,有平民学生,也有外科医生。平民学生或许无法负担得起奔驰汽车的费用,但是他可以和外科医生一样,每天享受一杯最好的咖啡。
③众人的绿洲。
星巴克倡导,在纷扰不堪的社会中,提供一个静思的环境。店员亲切的微笑和快速的服务绝不会干扰到顾客。这与快餐不用。在快餐店,经理们想的是,怎么样加快店内的人流速度。而在星巴克,我们考虑的是怎么让顾客越坐越舒服。
④悠闲的交际空间。
上世纪90年代,咖啡馆成为了美国人流行的交际场所。有社会学家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咖啡馆提供给人们没有威胁感的集聚空间。是在家和公司之外的第三个好去处。这种非正式的公共场所,让人们有机会暂时脱离家庭和工作的压力。在欧洲,咖啡馆长久以来担任着这一功用,但是在美国很少有类似的场所。而在中国,近代有茶馆,到了现代社会,这样类似的场所越来越少了。此外,90年代兴起的网络浪潮也促使了星巴克的“第三空间”的成长。很多人利用电脑在家中也可以办公,因此在咖啡馆与他人交流,成了一个非常合适的交际渠道。星巴克也相应地和惠普合作,在店内设置了无线上网的区域。
合作模式。
①星巴克三种商业组织结构:合资公司、许可协议、独资自营。
星巴克的策略是根据各国各地的市场情况而采取相应的合作模式。以美国星巴克总部在世界各地星巴克公司中所持股份的比例为依据,星巴克与世界各地的合作模式主要有四种情况:1、星巴克占100%股权,比如在英国、泰国和澳大利亚等地;2、星巴克占50%股权,比如在日本、韩国等地;3、星巴克占股权较少,一般在5%左右,比如在中国的台湾、香港。夏威夷和增资之前的上海等地;4、星巴克不占股份、只是纯粹授权经营,比如在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北京等地;一般而言,美国星巴克在某一个地区所持的股权比例越大,就意味着这个地方的市场对它越加重要。
②公司直营店模式是星巴克一贯政策。
星巴克坚持品牌背后是人在经营,严格要求自己的经营者认同公司的理念,认同品牌,强掉动作、纪律、品质的一致性;而加盟者都是投资客,他们只把加盟品牌看作赚钱的途径,可以说,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而非经营品牌。直营店的所有权力均由母公司所掌握;而加盟店的老板有部分的权力,母公司只是提供技术或相关资源。星巴克之所以不开放加盟,是因为星巴克要在品质上做最好的控制。同时,推行加盟连锁的企业必须具备很强的法律事务处理能力,以应对与加盟商产生的各种法律问题。因此,为了让品牌不受到不必要的干扰,星巴克决定不开放加盟权。
非传统的宣传模式。
星巴克没有使用其他品牌市场战略中的传统手段,如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和巨额的促销预算。星巴克除了利用一些策略联盟帮助宣传新品外,几乎从来不做广告。因为根据在美国和中国台湾的经验,大众媒体泛滥后,其广告也逐渐失去公信力,为了避免资源的浪费,星巴克故意不打广告。星巴克认为,在服务业,最重要的是行销管道是分店本身,而不是广告。如果店里的产品与服务不够好,做再多的广告吸引客人来,也只是让他们看到负面的形象。星巴克不愿花费庞大的资金做广告与促销,但坚持每一位员工都拥有最专业的知识与服务热忱。
连锁店群组。
在咖啡厅和浓缩咖啡站林立的都会地段位成立店面“群组”。当连锁店的扩张进入全球舞台之后,这种复制的过程就越发明显。当零售业者离开其原来的国家,星巴克式的群组就与沃尔玛式的低价战争结合,创造出一种“大型群组策略”(bulk clustering strategy)。为了能操纵市场、提供比竞争者更低的价格,在新的国家一次只设立一家分店是行不通的。相反的,连锁业者喜欢的扩张策略就是收购现有的连锁店,然后在威风八面的进驻店面。
五、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1、建设独立的家庭、工作之外的“第三空间”。
2、产品创新。
3、服务创新。
4、店面装修创新。
5、咖啡店与音乐零售店合二为一的新型咖啡屋“赏乐咖啡屋”。
6、体验式营销。
7、不同的管理模式。
8、鼓励员工创新。
9、薪酬福利的创新。
六、企业的股票结构和资本结构,计算企业的价值。
1、星巴克的股票结构:由星巴克的管理者,星巴克的员工和星巴克上市拥有的股东构成。企业价值=股权价值+净负债=(当前股价*发行在外股数)+(短期债务+长期债务+少数股东权益+优先股+融资租赁-现金-现金等价物)=(36.15*760000000)+(56000+549400+945600+7600-1930000-1164000)=27508614600
2、星巴克的资本结构:公司价值=息税前收益*(1-税率)+折旧费用-运营资金的变量(本年度融资-上年度融资)-资本支出=1469700000*(1-14.6%)+540800000-(14300000-10700000)-440700=1791883100
七、收获企业分析。
1、上市。
员工持股计划。
管理层收购。
家族继承。
转售和被收购。
财务报表比率分析。
①偿债能力分析。
通过财务报表相关数据资料的比率分析,可以反应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负债水平以及偿还债务的能力,从而让我们了解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风险。数据如下:
表1 偿债能力分析数据
年份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流动比率
1.43
1.50
1.32
速动比率
0.89
0.40
0.61
负债资本比
0.8%
0.6%
0.8%
利息收入倍数
107.3倍
118.8倍
115.7倍
流动比率分析,星巴克这三年的流动比率先降后涨,但总体保持稳定。通常,高流动比率意味着高流动性,即公司及时偿还债务的能力强,但是,公司并不追求过高的流动比率,因为持有过高水平的流动资产是需要花费较大成本的。速动比率分析,这个比率是用来衡量公司迅速偿还债务的能力。星巴克速动比率较低并为下降趋势,因为,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比率=(流动比率-存货)/流动比率,这可能与存货的增长有关。利息收入倍数在这三年比率都不到1%,因为星巴克财务杠杆较低,资本结构中负债所占的比例少,所以有充分能力偿还利息及本金,在本行业中处于领先优势。
②营运能力分析。
企业的营运管理能力指的是对资产的利用和管理能力,资产是企业的基石,本文将通过相关比率来分析星巴克的营运管理能力。数据如下:
表2 营运能力分析数据
年份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应收账款收款期
11.5
10.4
10.7
应收账款收款率
31.3
34.6
33.5
存货周转率
4.9
5.6
5.2
资产总周转率
1.27
1.45
1.34
应收账款收款期比较稳定,基本维持在11左右,而且周转率也变化不大,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说明资金回收速度快,销售运行流畅。因为,星巴克基本属于使用现金交易的企业,所以其应收账款的回收性较大,使得收款期相对较低。存货周转率在稳步上升,2009年星巴克的存货周转率为每年5次,每次约73天左右,超过了行业平均水平,说明管理存货能力较强,物料流转较快。星巴克2009年资产总计比2008年增长了19.2%,销售收入净额增长了24.1%,所以资产周转率也有了较大的增长,表明公司的资产使用效率较高,呈现良性发展。
③获利能力分析。
对企业报表的使用者来说,最关心的通常是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对获利能力的分析,是企业财务分析中很重要的一环,是企业营运状况的风向标。数据如下:
表3 获利能力分析数据
年份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收入增长比率
31.2%
24.1%
27.4%
净资产收益率
19.7%
22.98%
20.34%
资产报酬表
10.1%
11.2%
10.4%
每股收益(美元)
0.41
0.52
0.43
收入增长率面临着下降的问题,这主要是急剧的扩张政策使美国直营店销售收入的减少以及美元对英镑和美元对加拿大元汇率上升的影响,而星巴克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2009年共消减了34000个职位。净资产收益率一直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得益于销售净利率较高和资产周转率速度较快。说明行业特点使其拥有较高的利润率,其强劲的品牌效应和营销策略提高资产周转速度,此外,其较高的财务杠杆乘数增加其盈利能力。资产报酬率、每股收益变化较为平稳,但也可以看到2008年较2007年增长幅度较低,大概因为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对各个行业的波及,但星巴克还能保持着稳定增长的态势,充分体现了这位“咖啡之帝”强劲的生命力。
我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星巴克的偿债、营运、获利能力都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但还存在一些问题:1、偿债方面,星巴克偿债能力较强,但速动比率低,这可能与存货的增加有关。虽然公司存货周转率较合理,但是应该更全面的加强控制管理公司的存货库存量,做好记录周转工作。2、经营方面,软饮料行业渐渐向劳动密集型的手工饮料业务模式转变,所以店员的增多将会带来较高的店铺营业费用。因此,公司应该建立一套因地制宜的员工管理制度,避免人员发生不必要的纷争。
结束语。
星巴克的创业历程不过短短40年,但其经营者把握住了每一个成功的时机,缔造了咖啡王国的神话。咖啡冲泡出了现代企业成长的奇迹,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以其一贯的经营管理理念让星巴克咖啡飘香世界,从而成就了咖啡帝国的伟业塑造了一个伟大的品牌。舒尔茨说:“管理品牌是一项终身的事业,品牌其实是很脆弱的,你不得不承认,星巴克或任何一种品牌的成功不是一种一次性授予的封号和爵位,而必须每日的努力来保持和维护。”
参 考 文 献
【1】张新民、钱爱民 财务报表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44
【2】肖星、胡谨颖、陈晓 财务报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55
【3】统一星巴克股份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4】徐亚利 如何财务报表分析,财会通讯,2007,59-60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中外会计要素的比较分析
下一篇
:
餐饮行业成本控制问题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
上市公司
财务分析
巴克
公司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