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1.责任和时限
办理公文应该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如特急件必须在送达后4至6小时办结,急件要在8至16小时办结,一般件48小时完成。电报中特提件当日完成,特急件3日内完成,加急件5日内完成,平急件10日内完成(注4)。这些都要求我们要树立时效性的意识,明确责任,促进公文及时有效地执行和落实。以我在工作中的实事为例,在2001年针对地质灾害频繁发生而各地防治经验不足的情况,国土资源部与建设部共同起草和办理《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后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01〕35号转发)过程中,由于特事特办,从起草、协商、成文、上报到国办转发各地执行,前后只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对及时、到位地指导各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督促和落实
不同效用的公文有其不同的适用范围和期限,加强公文办理的督促和落实,特别是对那些针对某一阶段集中出现的问题而制定的政策的落实,对需办理回复的文件,或者协商性公文的办理等,督促和落实显得尤为重要,这既是提高工作效率的要求,更是真正实现公文价值,达到公文效能的根本保证。
二、文件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文件质量存在的问题,会直接影响文件的效力和效率,影响部门和单位的形象,影响有关工作的顺利开展。而认清这些主要问题的表现及其造成的负面影响,剖析其出现的原因,有利于对症下药,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尽可能减少问题的出现和不良影响的产生,全面提高文件质量。
(一)文件质量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表现及其负面效应
在从事公文处理工作的6年时间里,我在审核公文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违背公文处理要求的问题和现象,并深切体会到这些问题而引发的后果和产生的负面效应。以下略作分类列举一二,并与大家共析。
1.文风方面
公文的文风直接关系到公文的效力,而文风存在的问题会大大削弱公文的效力。在实际工作所接触的公文中,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形式主义、照抄照转的情况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如有的大话、空话、套话连篇,一接触到实际问题又拿不出具体实际的解决办法;有的不针对行文对象和实际情况,照抄照传上级的通知内容;有的扯皮严重,不沟通,不协商,将责任推给对方或上级;有的(特别是对有不同意见的征求意见稿的回复)用词生硬,措词不讲究语气和方法。凡此种种都是文件办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文件把关方面
一个部门或单位文件质量的好坏和各个环节的严格把关、严格要求密不可分。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因把关不严出现很多低级错误,如有的文件中一页内有数处错别字,有的言语不同,或是产生歧义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文件的效力和严肃性。
3.文种使用方面
公文中每一种文种都有其丰富的内涵、特定的用途,而在实际应用中却常常出现张冠李戴、题不达意的现象。正确使用文种,就要对公文文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说的文种就是狭义的公文概念,即《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所确定的十三种文种。应当根据行文关系划分、适用范围和隶属关系把握和选择文种。
在实际应用中,很多人不求甚解,而把文种混淆。如:有的把“请示”和“报告”混为一谈,出现了“关于XXXX的请示报告”;岂不知,“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示指示、批准,而上级机关应针对所请示事项给予“批复”或回复;“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报告件是不需要回复的。由此可见,如果混淆了“报告”和“请示”,或在报告件中夹带请示事项,就有可能造成需要请求答复的问题得不到回复,延误公务的办理。
4.文件格式方面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纸张不规范,有的是A4,有的是B5,参差不齐,影响了公文的整体美;二是排版不规范,每页行数、字数不固定,多的可达32行,每行29个字;三是订口翻口留得补购,装订时有压正文现象;四是字体、字号不标准、不统一;五是未正确标注密级和紧急程度。这些除了设备的局限因素外,多是对文件体式规范要求重视不够,或是对格式要求不明确,业务不熟练等原因所致。
5.在行文规则方面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3/5/5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