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获取
|
论文天下网
|
原创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论文下载
|
计算机论文
|
论文降重
|
毕业论文
|
外文翻译
|
免费论文
|
开题报告
|
心得体会
|
全站搜索
当前位置:
论文天下网
->
免费论文
->
经济类
从区域经济特征看浙江省现金投放增长的原因
XCLW131522 从区域经济特征看浙江省现金投放增长的原因
内 容 摘 要
1999年以来,浙江省现金净投放量呈现不断扩大的走势,几乎以每年翻倍的速度增长,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引发了关于浙江省现金投放合理性的争论。浙江省的现金投放是合理的还是非正常的?投放的现金究竟流向了哪里?本文试图从浙江省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等区域性经济特征和交易支付方式、现金偏好等诸多微观因素来分析浙江省现金净投放量逐年扩大的深层次原因,以期说明目前浙江省现金投放格局的合理性及其变动趋势。
关键词:区域经济 现金投放 分析
目 录
1、引言
2、现金投放的流向分析
2.1居民个人手持现金增加
2.2企业日常持有备用金增加
2.3外来务工人员收入流出省外
2.4其他因素
3、现金高速投放的成因分析
3.1活跃的浙江经济创造了现金高速投放的宏观经济环境
3.2浙江特有的经济结构是现金投放快速增长的微观经济基础
3.2.1个私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对现金保持旺盛的需求
3.2.2浙江的产业特点使生产环节产生了大量的现金需求
3.2.3专业商品交易市场现金投放效应明显
4、结论及政策建议
4.1结论
4.2政策建议
4.2.1大力培育社会信用意识
4.2.2加强金融产品的宣传营销
4.2.3推进银行结算便利化
4.2.4提升县域、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水平
4.2.5完善各项现金管理制度
从区域经济特征看浙江省现金投放量增长的原因
1.引 言
近25年以来,浙江省的现金投放回笼状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8年之间除了1983年以外,浙江省现金投放略超过现金回笼,呈现少量净投放;第二阶段1989—1998年之间大多数年份中均有超过50亿元的净回笼;第三阶段自1999年以后净回笼转变为现金净投放,而且净投放量呈现不断扩大的走势。一些原先是现金净回笼的市地,如湖州、嘉兴、金华纷纷变成净投放地。目前,全省11个市地只有省会杭州是现金大回笼的地区。伴随着现金净投放的是金融机构的现金大收大支,1999以来,金融机构现金收支年平均增长率
达到26.1%和26.4%。
现金作为一种交易媒介和财富的象征,社会需求量与宏观经济、区域经济结构密切相关,因此本文着重分析了近年来浙江省现金投放与浙江省宏观经济形势和独特的经济结构的关系,以及个私经济发达、专业市场众多、经济主体用现偏好等诸多微观因素对现金投放的影响。
2.现金投放的流向分析
根据表一列出的1999-2003年全省金融机构现金收支情况,可以发现,尽管金融机构现金收支同步增长,但现金回笼增长速度始终低于现金投放速度,每年的金融机构现金净投放有相当一部分将加入到日益增长的交易现金循环中,表现为金融机构现金支出、回笼数的快速增长,另一部分则被社会所吸纳,不再回流金融机构,表现为“现金漏出”,导致近年来现金净投放成倍增长。
表一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金融机构现金支出
19295.01
24547.06
29958.6
37880.07
50285.59
新增支出数
3722.8
5252.05
5411.54
7921.47
12405.52
增长率
23.9%
27.2%
22.0%
26.4%
32.67%
金融机构现金收入
19285.87
24468.18
29809.91
37622.18
49902.13
新增收入数
3616.57
5282.31
5341.73
7812.27
12279.95
增长率
23.1%
26.9%
21.8%
26.2%
32.64%
现金净投放数
9.13
78.88
148.69
257.89
383.46
这种“现金漏出”主要有以下几个渠道:一是居民个人手持现金增加;二是企业日常持有备用金的增加;三是外来务工人员提现返乡;四是其他要因素。
2.1居民个人手持现金增加
随着浙江经济的快速增长,近年来居民收入稳步提高,2003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318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431元。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次于上海和北京两个直辖市,均居全国第3位,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5.57%和107.13%。自1996年八次降息后,扣除利息税,实际利率已降至较底水平,持币的机会成本大大降低。两项因素都直接导致居民个人手持现金增加。
历次居民个人手持现金调查得出的统计数据也充分说明了该趋势,城镇居民人均手持现金数从1998年的860元到2002年的1623元,年均增长17.2%;农村居民人均手持现金数从2000年的1152元到2002年的1267元,年均增长4.9%。
2.2企业日常持有备用金增加
经济活跃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新设企业数的增加,尤其是浙江省近年来私人办企业、建工厂热情高涨。据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统计,1998--2003年,全省年均增加私营企业4.54万户,个体工商户33.78万户;2003年全省新登记个私企业达到71434家,新设立个体工商户311550户, 据问卷调查显示,私营企业库存现金一般为3-5万元,个体工商户库存现金一般为3-5千元,据此匡算,此原因导致2003年浙江省现金净投放增加40亿元。
2.3外来务工人员收入流出省外
90年代初期以前,浙江省还是一个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净流出的省份,然而随着浙江经济的崛起,浙江省已经成为吸纳外来劳动力大省,到2003年6月末由外省输入的民工人数已达到622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28.7%,是1998年同期的3倍。这一变化导致浙江省成为现金净流出省份——外来务工人员在春节等节庆休假期间大量携现金返乡。这些务工人员很多来自交通不便、汇路不畅的偏远落后农村,每年春节绝大多数务工者都要将积蓄提出现金带回家。按目前的外来务工人员数计算,即使每人带走现金2-3千元,也将形成上百亿的现金流出。
2.4其他因素
还有一些因素可能很重要,但无法计算和统计。包括:浙江个体私营企业跨省的现金投资;浙江企业使用现金从外省采购加工工业所需的原材料和燃料;外省经商人员在浙江提现携带出省等。
3.现金高速投放的成因分析
3.1活跃的浙江经济创造了现金高速投放的宏观经济环境
金融机构现金投放高速增长是宏观经济活跃的一种表现。自1978年以来,浙江省年均GDP增长超过13%,GDP总量在全国排名从十二位跃升到第四位,人均GDP则居全国第三。按照货币需求理论,经济总量的迅速膨胀必然导致货币需求增加、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增加,而现金投放作为银行体系货币的一种漏出,必然与贷款投放变动情况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表二列举的1998年—2003年浙江省GDP、贷款、现金支出增长情况,可以发现,历年的贷款投放增长远远高于经济增长速度,贷款余额增长率和金融机构现金支出增长率表现出较强相关性
(注:现金投放增长有一定的时滞
),在更长的时间跨度内(1996年—2003年)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
,见图一。
图一:
(注:考虑到现金投放时滞因素,图一将“贷款增长率” 曲线向后移动了一年)
表二
单位:亿元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GDP
4987.5
5364.9
6036.3
6748.2
7670
9200
增长率
10.1%
10%
11%
10.5%
12.3%
14%
贷款余额数
3897.12
4649.73
5423.52
6482.22
8612.81
12419
新增贷款
810.15
773.79
1058.7
2130.59
3806.19
增长率
19.0%
21.10%
16.64%
19.52%
32.87%
41.3%
金融机构现金支出
15572.21
19295.01
24547.06
29958.6
37880.07
50285.59
新增支出数
3722.8
5252.05
5411.54
7921.47
12405.52
增长率
12.1%
23.9%
27.2%
22.0%
26.4%
32.6%
现金净投放数
-97.09
9.13
78.88
148.69
257.89
383.46
据浙江省统计局测算,浙江省经济增长的投资贡献率大约保持在44%—50%之间,因此在宏观经济对现金投放影响分析中,投资对现金投放的影响特别值得关注。从表三可以发现,近年在扩大内需宏观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浙江省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2000年以来浙江省固定资产投资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8个百分点高速增长,并呈现出加速上涨态势,增速逐渐快于GDP的增长。如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947亿元,增长率38.1%,是当年GDP增长速度的2.7倍。
按照经验数据,大约有40%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将直接以现金形式支出,浙江省近年来高速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成为金融机构现金投放增长的重要因素。当然,不同的固定资产投资使用现金比例也不同,通过对近年来浙江省固定资产投资的类型的分析,可以发现两个特点:(1)房地产投资占比逐年增大;(2)基本建设投资约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一半左右。基本建设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涉及大量的土建工程,普遍存在大规模的现金支出,相对而言,更新改造投资涉及大型设备的采购一般用现比例比较小,因此上述两个特点,从另一侧面说明了浙江省固定资产对现金投放的影响正在逐年增强。
表三
浙江省
全国
年份
GDP
增长率
固定资产投资额
投资
增长率
GDP
增长率
固定资产投资额
投资
增长率
1998
10.1%
1847.9
11.8%
7.8%
28406.2
13.9%
1999
10.0%
1886.0
4.0%
7.1%
29854.7
5.1%
2000
11.0%
2267.2
19.8%
8.0%
32917.7
10.3%
2001
10.5%
2776.7
22.0%
7.3%
37213.5
13.0%
2002
12.3%
3458
24.9%
8%
43202
16.1%
2003
14%
4947
38.1%
9.1%
55118
26.7%
3.2浙江特有的经济结构是现金投放快速增长的微观经济基础
根据浙江省统计局的分析,“个私经济地位显著、产业的合理市场定位、专业分工精细”是浙江经济的特色所在,也是浙江在没有雄厚的工业基础、丰富自然资源的情况下,获得令人瞩目的经济发展的原因。上述经济特色也构成了我省现金投放高速增长的经济基础。
3.2.1个私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对现金保持旺盛的需求
浙江个私经济发达。2003年底,浙江省个私企业总户数达到189万家,创历史最高增速,并在总量和总户数上第一次超过广东,位列江苏之后,成为全国个私总量第二大省。全年城乡个体经营现金投放4639.85亿元,回笼730.25亿元,净投放1104.4亿元,同比多投放28.55%。
我省的个私企业普遍采用现金交易。在对义乌、慈溪等个私经济发达地区调研时发现,无论企业生产什么、规模如何,小到十万左右年产值的小企业,大到产值已经上千万的中型企业,购销几乎都选择现金交易。个私企业对现金交易偏好可能缘于以下原因:(1)企业主管和财务人员对银行结算工具不熟悉,直观简洁的现金结算更易接受;(2)中小企业和个私经济财务制度不健全,通过银行等中介完成交易的财务监督作用对企业来讲并不重要,现金交易能够隐藏商业秘密甚至实现某种程度的避税;(3)中小企业和个私经济生存于稍纵即逝的商业机遇和相对薄弱的信用环境中,交易的及时性和安全性是企业关注的首要问题。
庞大的交易现金需求与浙江个私经济的增长同步放大。这一点还可以从宁波等市地由净回笼转为净投放的时间顺序(见表四)中得到印证:宁波、温州和台州三地的个私经济发展较早,其现金分别自1971年以来出现净投放;嘉兴、湖州两市个私经济自1997年迅猛发展,均于1999年由净回笼转为净投放。目前仅有杭州由于是省会城市和旅游商贸中心,现金仍然是净回笼的,但净回笼量在逐年减少。
表四:全省各地现金净投放年份比较
单位:亿元
全省
宁波
温州
嘉兴
湖州
绍兴
台州
最初净投放年份
1999
1971
1971
1999
1999
1997
1971
现金净投放数
9.13
0.18
0.10
5.22
3.36
10.84
0.02
2003年全省平均每天都有1026户个体工商户开业,234家私营企业成立。可以预期这些新成立的个私企业仍将普遍采用现金交易,并形成新的交易现金需求增量。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浙江省县域经济的发达,个私经济繁荣与县域金融服务能力偏弱形成较大反差,也可能是造成普遍现金交易的一个原因。随着浙江省中小企业改制的逐步到位,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如93年就开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和2001年粮食购销体制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浙江农村经济的发展。浙江省经济增长的动力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县域个私经济的发展。但是县域特别是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能力的不足,使县域个私经济不得不选择现金作为结算手段。这一点可以从全省现金投放分机构占比中看出,表五例举了2000--2003年农村信用社现金投放情况,可以发现,尽管浙江省不是农业大省,但农村信用社现金投放增长率、现金投放市场占比、现金净投放数三项指标均高于全省金融机构。
表五
单位:亿元
2000
2001
2002
2003
1
全省金融机构现金投放数
24547.06
29958.6
37880.07
50285.79
2
增长率
27.2%
22.0%
26.4%
32.67%
3
农村信用社现金投放数
8585.08
10702.82
13699.57
11537.76
4
增长率
94.7%
24.7%
28.0%
-15.78%
5
农村信用社现金投放市场份额(3/1)
35.0%
35.7%
36.2%
22.94%
6
农村信用社现金净投放数
463.25
478.63
672.85
1072.55
3.2.2浙江的产业特点使生产环节产生了大量的现金需求
浙江的经济一直是在消费需求导向下发展的,以轻纺、家电为代表的轻工业占全部工业产值的48.7%(2003年),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4个百分点。表六列举了浙江省在全国有规模优势的产业及其市场份额。
表六
纺织
服装和
纤维制品
皮革、毛制品
化纤
制造
塑料
制品
普通
机械
电气
机械
文教体育用品
占全国
比重
21.6%
20.8%
25.5%
21.3%
14.5%
14.6%
13.5%
16.0%
浙江省优势产业的特点是:(1)产品技术含量不高,进入壁垒小,个私企业甚至家庭工厂都能生产;(2)无论产品的原材料供应还是产品销售多面向终端客户——个人。然而就是这些产业,在近几年得以迅速扩张、获得了成功,靠的就是“专业分工、以量取胜”。浙江许多制造业是依靠产业集群发展起来的,由地方政府推动和邻里之间示范效仿而迅速崛起的小企业群落,形成了“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一大批支柱产业、特色经济。2001年全省拥有工业总产值上亿元的产业集群519个,工业总产值6000多亿元。绍兴的轻纺、桐庐的制笔、永康的五金等等,这些制造业的分工十分精细,市场化程度很高,几乎每道工序加工后的半成品、成品均进入市场交易定价,市场把每个小企业甚至家庭作坊聚集联系起来,使得一个区域成为一个大工厂,每个小企业成为了一个车间和班组。这种高度专业化的生产分工,在大大降低制造成本,以低廉的利润和价格迅速获得市场份额的同时也形成了巨大的生产过程现金流。
3.2.3专业商品交易市场现金投放效应明显
浙江是市场大省,2003年末,全省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4036个,实现成交额5591亿元,连续13年位居全国之首。专业市场的特点是交易对象多而复杂,成交时间、成交金额难以事先确定,许多交易都是临时性的和一次性的,无论是经销日用杂货的小商品市场还是专营钢铁、建材的专业市场,无论是以批发为主还是零售为主,几乎都选择现金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支付手段。
市场对现金的需求随着市场成交额迅速扩张而同步放大。据对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商户交易额及现金持有量进行了解,1995年义乌的小商品市场已全国闻名,但市场上的平均每个摊位的年交易额只有46.7万元,而目前义乌小商品市场每个摊位年交易额都达到了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大进大出、以量取胜”是目前很多市场经营户的唯一经营之道,伴随而来的就是现金大收大支。
表七显示了1995-2002年浙江省10家专业市场现金收支情况
,全省10家专业市场现金收支年均增幅分别为23.88%和24.27%,净投放现金年均增长40.83%。2002年仅这10家专业市场的现金收支就占全省金融机构现金收支数的12.49%和12.88%,占净投放的69.30%。省内一些市场发达的地区,专业市场现金的投放和回笼已成为金融机构现金收支的主体。
表七
单位:亿元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现金收入
1049.95
1637.73
1932.44
1976.12
2302.35
2808.88
3492.25
4699.98
现金支出
1066.22
1665.77
2027.81
2113.22
2418.75
2929.63
3615.66
4878.71
净投放+ /回笼-
16.27
28.04
95.37
137.10
116.40
120.75
123.41
178.73
专业市场对现金收支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现金收支数额的同步放大,而且体现在对当地现金净投放上。浙江省专业市场不仅数量多,而且历史悠久,很多市场都是在90年代初就成立了,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市场的交易模式、覆盖面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由零售市场转变成批发市场(前述10家市场都是批发市场)、覆盖面从本地区、本省扩大到全国乃至世界(如义乌)。这种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市场的现金收支平衡——零售市场面向消费者,多是现金回笼。但批发市场面向二级批发商和零售商,随着银行结算工具的改进(如借记卡推出全国范围内通存通兑服务),大包小包背现金来交易的现象不见了,而汇款进来当地取现交易日益增多,使浙江的专业市场成为了现金净投放地。如交行的太平洋卡推出全国通存通兑的功能就对浙江现金投放产生影响较大,2001年全国各地通过该卡汇款净差入温州平均每天约达3000万元,是导致温州交行当年净投放现金53.81亿元,占全市净投放量的73.7%的重要原因;而绍兴交行当年的净投放现金也比上年增加26.03亿元,增长68.42%。
4.结论及政策建议
4.1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认为目前的浙江省现金投放、回笼两旺是与浙江经济发展态势、所有制度结构特点、产业结构特点相呼应的;新增的现金投放满足了浙江省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现金净投放基本体现了社会对现金的合理需求。在宏观经济面持续向好的前提下,浙江省金融机构现金收支将持续快速增长,现金净投放可能会进一步增加;但从长期角度看,随着浙江省经济结构的改善,银行结算功能的提高,特别是个私企业经营素质的提高和管理规范化,现金投放增长将逐渐趋缓。
4.2政策建议
庞大的现金需求不仅给金融机构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增加了金融机构由于现金投放回笼频繁造成的大量成本费用开支,而且现金交易本身交易成本高、安全性差的问题也很突出。此外,现金交易削弱了国家对经济活动中异常支付的监测和控制能力,容易助长灰色经济和地下经济,逃避现金管理和纳税检查,滋生洗钱等违法行为。在保证社会对现金合理需求的前提下,规范现金流通秩序,尽可能将经济活动中的交易支付纳入银行结算系统,以减少现金的净投放。是当前政府部门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结合前面的分析,我认为完善当前现金管理应该“以疏为主,堵疏结合”的方式进行。
4.2.1大力培育社会信用意识
大量的现金交易本身就说明交易双方互不信任,商业信用的缺失导致“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成为必然。因此提升社会信用意识,改善信用状况,建立个人信用、商业信用、银行信用等完整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弱化现金交易的根本途径。目前浙江省正在大力倡导“信用浙江”建设,培育社会信用意识将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战略性任务。
4.2.2加强金融产品的宣传营销
社会金融知识的缺乏,交易主体对结算工具的不了解、不掌握、甚至不信任是规避银行结算渠道,广泛采用现金交易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何做好金融服务宣传,以更平易的身份营销金融产品、普及金融知识,需要金融机构认真研究。
4.2.3推进银行结算便利化
各类专业市场目前是浙江省现金投放回笼的重点地区,大量的现金交易直接原因是目前银行没有一项结算工具符合市场交易快捷实时、高效安全、简明直观的要求,尤其是目前跨行转账结算功能落后,无法实时到账且手续烦琐、保付性能差,直接导致交易双方选择现金交易。POS业务收费过高,严重限制商户使用积极性,使原本可以减少大量现金收支的POS业务始终无法进入主要的专业市场。因此金融系统应抓紧开发更具价格竞争力和便捷的结算工具。如推行电子货币,实现交易双方电子账户(钱包)间的实时转账等。
4.2.4提升县域、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水平
浙江省县域、农村地区经济发达对当地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算汇兑能力的提升,甚至融资、理财服务的跟进都有助于减缓现金需求的快速增长。当前尤其要处理好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设置与当地金融服务水平和金融服务覆盖面的关系。在撤并金融机构时不仅要考虑机构风险问题、经济效益问题,而且应当考虑本地金融服务的供应问题。避免出现金融服务“脱媒”现象,而导致大量的现金交易。
4.2.5完善各项现金管理制度
一是要修订现金管理有关法规。现行的《现金管理条例》是1988年国务院颁发的,与现实已不相适应,存在执行主体缺位、管理范围过小、处罚力度过轻等问题;而新颁的《大额现金支付管理实施办法》对于现金管理难以起到实际的控制作用。因此,应尽快修订并出台符合现阶段经济环境和现金流通特点的现金管理法规。
二是结合新近颁布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可以考虑对大额现金存取收取一定的费用,这不仅可以补偿银行的现金业务成本,而且可以引导公众尤其是商品市场的商户使用转账结算,减少现金交易量。当然,收费还应该考虑加剧现金体外循环的可能性。
三是加强现金监测,严肃查处现金业务违规行为,打击洗钱等违法犯罪行为。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机构应增强责任心,按规定做好现金的监测和登记工作,对于大额现金的交存、支取进行登记,对于异常支付情况加强跟踪监督和检查。
资 料 来 源
著作 [1]张红地.《现金管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5
[2]陈宝山.《现钞货币运行概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12
期刊:[3]李爱华、张红旗.《当前现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可忽视》.《经济管理与研究》1999,第5期
[4]吴黎成.《对天津市改革开放以来现金收支状况的分析》.金融与保险.1999.第4期
[5]丁萍萍.《浙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浙江学刊.2001.第3期
[6]四川省人民银行课题组.《银行信贷投入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与思考》.金融与保险 1999.第1期
[7]王萍、崔蒙恩、张军.《从现金投放大省到现金回笼大省的转变》.中国金融.2003.第24期
[8]浙江省统计局 《浙江统计年鉴》 1995-2003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西部大开发的对策研究——优劣因..
下一篇
:
浅论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
区域经济
特征
浙江省
现金
投放
增长
原因
【
返回顶部
】
相关栏目
自动化相关
计算机论文
工程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医学论文
人力资源
电子专业
电气工程
英语论文
行政管理
电子商务
社科文学
教育论文
物流专业
金融专业
财务管理
会计专业
化学化工材料科学
电子通信
环境科学
经济类
机械模具类
报告,总结,申请书
其他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