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初冰岛的GDP达194亿美元,人均GDP世界第四,跻身于“世界最幸福国家”之列,曾多次被联合国评为“最宜居国家”。可是好景不长,2008年金融海啸的爆发使得银行业首当其冲受到了影响,冰岛全国最大的三家银行最终全部宣布破产,只能被政府接管。然而该三家银行所欠外债已达1380多亿美元,将近达到冰岛GDP的7倍,再加上其他负债,冰岛的总外债高达GDP的9倍,国家财政赤字高居不下,使得冰岛成为世界上人均负债最高的国家,甚至面临着“国家破产”的威胁。其后IMF主导了对冰岛的救援,冰岛债务危机暂告一个段落。由于冰岛危机使得不少英国和荷兰储户遭受损失,英国和荷兰两国政府不得不拿出大笔资金救助这些储户,随后要求冰岛政府给予赔偿损失。冰岛议会于2009年年底通过相关议案,同意赔偿54亿美元,但总统格里姆松拒绝签署议案。2010年3月7日,冰岛通过全民公决否认了原来政府所达成的向英国和荷兰赔偿巨额损失的协议。如此便意味着冰岛将拒绝偿还其所有欠款,其长期主权信用评级被降至“垃圾级”,冰岛危机再次浮出水面,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已经初现端倪。
2.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第二阶段
(1)中东欧债务危机问题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东欧国家政府的财政赤字进一步扩大,国际评级机构调降东欧各国的国家信用评级,人们担忧东欧国家会不会出现像1982年拉美式的债务危机。2008年10月标准普尔下调了对几个东欧国家的信用评级,标准普尔评级服务公司认为罗马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等国财政状况预计将出现恶化并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也降低了对这些国家的评级,并降低了爱沙尼亚、克罗地亚和波兰的评级前景。东欧国家的经济严重衰退,银行体系的风险正在加剧,在全球金融海啸大背景下形式在不断恶化,其债务状况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东欧凭借西欧国家的投资获得了经济发达的资本,西欧投资者也因此获利丰厚。但由于受到融危机冲击,西欧投资者纷纷从新兴市场撤回资金,据国际金融协会统计约610亿美元。大量外资撤出使东欧国家股市急剧缩水,融资难度大大增加,经济衰退加剧,偿还外债压力不断增加。根据欧盟的统计材料,到2008年底,东欧国家的外债总额超过1.54万亿美元,仅2009年一年东欧银行就面临4000亿美元的还款或再融资压力。穆迪报告也指出,2008年每个东欧国家的外债占GDP比率都高于50%,拉脱维亚为135%,保加利亚、匈牙利、爱沙尼亚等国高于100%。其外债总额不仅数量巨大,且短期外债占总外债的比例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25%警戒线。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逐步探底,西欧强国对其在东欧国的资产展开救助,IMF、世界银行及欧盟等提供支持,中东欧的债务问题没有引发系统性的金融动荡,并于2009年实现了初步的复苏。
(2)迪拜债务危机
过去的六年,迪拜以建设中东地区物流、休闲和金融枢纽为目标,推进了3000亿美元规模的建设项目。在该建设中,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债务像滚雪球越滚越大,估计2009年底的债务已达到将近800亿美元。2009年11月,负债累累的迪拜酋长国宣布将重组其最大的企业实体迪拜世界,将其债务偿还延迟6个月。这一突然举动引起了人们对迪拜政府主权违约事件的担忧,也促使标准普尔与穆迪投资服务公司大幅下调几家政府相关实体的评级,其债务违约保险成本也飙升。而据瑞士信贷的分析师团队表示,欧洲银行业与阿联酋迪拜公国主权投资机构,即迪拜世界相关联的风险敞口约有400亿美元。根据2010年阿联酋年报报道说,迪拜债务总额可能在1300亿至1700亿美元之间。迪拜债务问题付出水面。但在阿布扎比资金的帮助下,迪拜危机平息。
3.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第三阶段
冰岛与中东欧国家在危机出现时由于得到救援未造成大的国际金融动荡。2009年11月希腊政府宣布,旧政府掩盖了政府赤字与政府债务的真实水平,其2009年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预计将会分别达到GDP的 12.7%和113%,远超过《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和60%的上限,由此引发市场恐慌,国际评级机构标普、穆迪和惠誉开始分别下调希腊的主权债务评级,引起人们对市场的进一步担忧。2010年4月希腊政府宣布如果在5月前无法得到救援贷款,将不能为即将到期的200亿欧元国债进行再融资。由于担心希腊政府对其总额为3000-4000亿美元的国债违约,各投资者开始大规模地抛售希腊国债,导致希腊政府难以通过发新债还旧债,希腊的主权债危机终于爆发。
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后,危机逐步扩大到与希腊有着相似基本面的一些欧洲国家上来,特别是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该四国与希腊简称“欧猪五国PIIGS”)等欧洲国家,这些国家的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及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均超过了60%和3%的警戒线,详细数据见表1。
表1.欧猪五国的债务风险比较
国家 希腊 葡萄牙 爱尔兰 意大利 西班牙
2010年财政赤字占GDP的百分比 -12.2 -8.0 -14.7 -5.3 -10.1
2010年债务占GDP的百分比 124.9 84.6 82.6 116.7 66.3
随着事件的发展,不仅限于以上国家,整个欧盟都面临着债务危机困扰。德国等欧元区的龙头国都开始感受到危机的影响,因为欧元大幅下跌,加上欧洲股市暴挫,整个欧元区正面对成立十一年以来最严峻的考验,甚至有评论家推测欧元区最终会以解体收场。
正是意识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蔓延和扩展的严重性,欧盟、IMF和西方主要经济体采取了一系列的救援计划,例如欧洲中央银行和IMF先后紧急出台了1100亿欧元和7500亿欧元的救助计划,欧洲中央银行放松贷款的抵押条件和增加银行短期贷款等。但是这些救助计划并没有解决根本性问题,只是借新还旧,欧元区的总体债务尚未减少。因此,各国要深入分析主权债务危机的根本原因,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
三、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原因
(一)外在原因:美国金融危机的持续深化
1.经济刺激政策扩大了财政赤字
主要经济体主权债务问题是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深化的结果,金融危机使市场流动性不足;失业率增加,由2008年末的8.2%上升到2009年末的9.9%;经济低迷,2009年欧元区(16国)的产出出现首次年度负增长4%,实体经济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为应对金融危机、增加就业和避免经济进一步衰退,各国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刺激和金融救助计划,尤其是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得政府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巨大。目前欧元区16国的平均债务水平已经严重超标,财政收支失衡问题更为突出,最终引发了本次债务危机。
2.评级机构与国际投机炒作加速了危机的恶化
在国际金融危机中,评级机构明显违背利益冲突原则,受雇于债券等发行方,对一些复杂、高风险的投资产品给予了很高的信用评级,导致这些投资产品分散至世界各地,最终在美国住房市场泡沫破裂后,危机全面爆发。投资者、债券发行人和各国监管机构对评级机构有严重性的依赖,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三大评级机构每一次下调希腊等欧元区国家主权信用评级或展望,都会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剧烈震荡,加速了危机的恶化。同时,国际炒家的投机炒作也加速了本次债务危机。十年前,高盛公司帮助希腊政府掩盖真实债务问题而加入欧元区,后来诱使希腊购买其大量CDS等金融衍生产品,导致当前债务危机。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以后,大肆沽空投机欧元,在金融衍生品的助涨下,希腊贷款成本飙升,危机被放大并蔓延至整个欧元区。
(二)内在原因:国家相关政策与经济结构
1.不均衡的经济结构易受外部冲击的影响
希腊的经济高度依赖于航运、旅游业等服务业,在拉动信贷消费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希腊更倾向于依靠财政和经常项目的双赤字以及加入欧元区后更容易获得廉价的贷款,因此希腊的经济结构存在“单一性”和缺乏“生产性”的特点。希腊金融危机的爆发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消费,航运、旅游业得不到发展,经济迅速萧条,而对货币的过度乐观导致出口较差。在货币政策没有灵活性的情况下,政府不得不通过扩大财政赤字拉动消费和投资,这种赤字与经济下滑的恶性循环最终使得希腊的主权信用风险逐步积累,并在本次经济危机中完全暴露出来。
对欧盟而言,随着全球制造业逐步转移向新兴国家市场,欧元区的制造业在全球化过程中渐渐失去了市场,其非高科技的产品处于价格劣势,竞争力在不断下降。欧洲国家的主要经济体面临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但面对调整的各种障碍,欧洲国家并未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导致财政收入减少。而习惯高福利的国家仍要维持高额财政支出,使得政府的财政赤字更加恶化。
2.非审慎的财政政策
长期以来欧元区国家偏向于实行宽松的财政政策,以债务的形式进行大规模融资。各国政府采取宽松的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加入欧元区的欧洲各国其融资成本将会大大降低,并将增加就业及促进经济增长作为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不过多的考虑通胀和出口下滑等问题,在约束条件被弱化的情况下,各国不断保持宽松的财政政策,导致出现高额的财政赤字。目前,在欧盟国家中已有20个国家的财政赤字占GDP比重超标。
3.高福利和高失业保护政策使国家财政不堪负重
欧洲国家普遍存在人口老龄化和失业率过高的问题,高福利和高失业保护政策成为财政负担的重要支出。随着社会生产技术的提升,欧洲国家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逐步丧失,与新兴国家市场竞争力出现明显下降,失业率攀升。经济发展缓慢的国家更是依靠高税收增加其财政收入,高税收反过来又抑制经济的增长,导致高失业率,这种恶性循环的财政收支在欧元区各国普遍存在。因此,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和失业率的增加,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将进一步加剧。
(三)根本原因:欧元区内在体制的缺陷
1.松懈的统一财政纪律引发了道德风险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2/3/3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