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大量发行货币,全球性普遍通胀预期从国际市场迅速传导至我国。以美国为例,美联储为弥补次贷产品造成的巨额损失,大量收购市场不良债券,被迫发行超额的美元和美国国家债券,致使美元汇率连续贬值。基于美元在国际交易中的主体结算地位,美元贬值直接引起国际性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胀通过国际结算迅速传导至我国,其中以基础类能源价格上涨为主,如石油,铁矿石价格飞涨,直接导致了大量下游行业成本剧增,并由此传导至其他行业。在美国次贷危机第一波高潮的2008年中,我国上半年工业品出产价格指数PPI保持在6%至9%之间,全年平均值达到6.9%,同年CPI涨幅也多达5.9%,通胀预期已经显现,此时面对的这种通胀主要体现为外部输入型通胀。
各国政府出台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增加通胀压力。美国次贷危机进入2009年后,主要体现为全球性经济衰退,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的普遍悲观预期导致全球需求市场陷入低谷,市场消费指数屡创新低。为提振消费者信心,重振本国经济,多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我国也在2009年初推出了规模巨大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和多项鼓励投资消费、拉动内需的政策,这些政策在短期内极大提振了市场信心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加剧了投资者对长期市场通胀的预期,进而选择对实体经济进行投机炒作。此外为配合政策推出,银行发行大量超额的贷款,其中次级信贷也必将大量增加,导致相当规模的信贷可能会因各种原因无法回收从而流入市场,促使我国市场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流动性过剩几率大为提高。以上种种原因对我国国内造成的通胀影响为内部通胀。
实体市场出现大量投机行为,刺激商品价格上涨,引发通胀预期。2009年末,在全球经济前景向好的情况下,投资者基于对经济刺激政策造成通胀的预期,纷纷抛出货币,转而投机实体经济市场,导致基础类能源、食物等物价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上涨,黄金、白银等硬性货币价格更是屡创新高,间接刺激了通胀的形成。如进入2010 年,我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已由2009年负值转为正值,并有不断扩大之势,截止4月底已达到2.8%,值得一提的是其中食物价格上涨更是达到了5.9%,通胀势头已经显现。
(二)对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影响
美元汇率的持续走弱,间接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政府被迫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甚至提出了零利率原则,加之7000亿巨额经济刺激计划和鼓励消费等政策的实行,致使美元流动性大大增强,美元汇率走弱。由于人民币一段时间以来一直遵循紧盯美元的政策,在此期间人民币虽对美元有小幅升值,但对世界其他国家主要货币大部处于贬值状态,直接促使贸易顺差加剧,导致外部环境要求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
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为保持贸易平衡,屡次压迫人民币升值。由于我国与西方国家劳动力成本、社会福利差异明显,导致近几年来,我国与这些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收支不平衡问题越加凸显,短时间内积累的巨额的国家外汇储备,在次贷危机中显然更容易引起他国的关注和非议,间接加剧了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鉴于我国廉价劳动力成本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迅速发展,现今近2万5000亿外汇储备在西方国家普遍财政赤字扩大化的情况下显得颇为惹人关注,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声音更是不绝于耳,甚至有些国家提出许多不合实际的升值要求,致使人民币升值压力巨大。
西方国家出于选举考虑,将人民币问题政治化。进入2008年后,美国,英国等主要西方国家普遍迎来大选年,为博得选民支持,推脱本国经济问题责任,各竞选党派往往在经济问题上过分夸大人民币汇率问题,将危机源头推卸到我国汇率制度问题,用推动人民币升值作为讨好选民拉取选票的政治工具,不惜作出多种承诺,提出各种草案、议案攻击人民币汇率,无形中将一切经济问题强制归咎于我国,在本国社会中形成了普遍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舆论压力。
贸易保护主义复起,通过压迫人民币升值间接保护本国企业发展。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多国失业率急剧攀升,为缓解内部压力,许多国家为降低本国劳动力成本,增加就业机会,在自身货币贬值无法达到效果的同时,采取了通过压迫人民币升值,间接使本币贬值的方式,达到减少对我国进口,增加出口,拉动贸易的目的。从2009年中后期开始,美国多次对我国进行反倾销调查,最终在2009年9月、11月和2010年5月分别对我国小轿车和轻型汽车轮胎、输美油管和钢管征收30%至100%之间不等的反倾销税。欧盟也多次采取类似措施,一些发展中国家也争相效仿,使我国在世界自由经济贸易中明显处于不利地位。为避免各国陆续跟进,如何防治贸易保护主义问题深值得我们思考。
四、减轻我国货币通胀和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基本对策
货币通胀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如何更好的处理这两问题,笔者提出以下观点:
(一)减轻我国货币通胀压力的基本对策
保证各种物资,尤其是食物物资供应充足。追根到底造成通胀的根本原因是供求关系的失衡,如果政府能够通过各种手段,必要时动用国家储备来保持物资供应充分,保持市场相对平稳,就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减轻通胀压力,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由于在我国家庭消费中食物所占比例较西方国家为高,因此保障各种食品的充足供应是政府应对通胀的重中之重。自2003年起,我国粮食已经6年连续丰收,在此良好前提下,保持食品供应充分应是相对较容易且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渐进有序的调整宏观政策。在美国次贷危机的特殊时期,多国政府作出了大胆的经济刺激计划以拯救市场。我国为拉动内需,刺激居民消费,也出台了许多类似“4万亿”、“家电下乡”等经济刺激计划与政策,这些政策在危机中有力的改善了国家经济发展环境,使得在2009年经济普遍衰退的大环境下能够取得国民生产总值保8的目标。但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在世界经济整体复苏的条件下,适时适度的退出宽松的货币政策,是避免过度通胀出现的必要条件。同时为避免经济受退出政策影响骤然转冷,渐进式的改变政策导向应成为目前政府调控的首要方式。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3/4/4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