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电子通关已在全国推广运用,从其运用效果来看,电子通关不仅仅是通关监管作业手段的简单改变,而是对海关通关监管管理理念、作业模式、流程管理的一次重大变革。按照专家的说法,通过突破传统监管理念,将监管的时空“前推后移”,充分体现守法便利导向,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简化纸质单证审核的工作环节,减少纸质单证处理的工作量,打通通关“瓶颈”。电子通关作为普遍适用的基本通关方式,将为区域通关一体化等改革项目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为进一步整合各类通关方式,发挥整体效能提供手段,实现真正的“大通关”。
(三)改善加工贸易产业政策环境
1.产业政策引导
国家应该强化产业政策对加工贸易的引导,实行加工贸易产业评估制度,向高端产业环节升级,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环保型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以促进加工贸易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
(1)发展核心技术,设立研究开发中心,为加工贸易科研开发成果商业化生产创造基础,是提高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升级换代能力和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目前,我国在加工贸易领域突出的问题是缺乏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生产能力,在国际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中没有形成水平分工的格局。对此,需要国家在促进加工贸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设立具有标志性的国家级研究开发中心,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扶持性政策。在制定加工贸易政策时,应将高新技术产业与一般制造业区别对待,鼓励企业利用加工贸易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分工。
(2)提高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加工企业大多从事加工制造,缺乏核心技术和开发能力,科研开发投入不足是突出问题。应当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走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路子。高新技术企业尤其要坚持动态(滚动)引进新技术,始终跟踪本行业世界先进技术水平,从由OEM(贴牌加工)向ODM(委托设计生产)、OBM(自有品牌营销)转型发展。
(3)产业政策导向。
第一,加大产业导向的力度,在国家统一调整新技术领域投资政策的基础上,应制定完善地方性产业优惠、区域优惠政策。
第二,拓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渠道,减少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大、更新快的风险,可以考虑设立高新技术产业扶持基金,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贸易项目。
第三,加大力度改进对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监管、服务工作,优先帮助解决其在建设和经营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2.经济政策支持
从事加工贸易应该以不损害国内产业和同类产品生产厂商的利益为前提。因此,必须将加工贸易的发展纳入国家产业政策的范畴。可采取以下措施:国家经贸委有关部门应对加工贸易合同进行必要的评估;提高企业加工贸易中的国产原材料的采购率;促进加工贸易原材料和中间投入品的国产化。
目前我国面临的问题是一方面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仍具有比较优势,另一方面,我国东部的产业结构亟待调整。整体上资本和技术相对稀缺,劳动力相对充裕,但就内部而言,东部地区富有资本和技术,中西部富有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由中西部向东部沿海地区输出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后者利用其资本和技术优势生产并出口的格局。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增加明显,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的获利空间大幅下降,需要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针对这样的现状,应当对东西部差异予以充分考虑。因为中西部很多地方土地贫瘠,农业产出有限,大量的人力资源还有待利用,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而我国地广人多,即使是区域性的比较优势就足以延续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竞争力。如果能善用这种区域性比较优势,我国就能在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流向中西部的同时改善东部的出口产品结构。这就要求在制定和修改出口退税政策时对来自中西部的劳动密集性产品给予一定倾斜,而非采取简单的一致性政策。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4/5/5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