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加工贸易是从东南沿海开始发展起来的,目前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上海、山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开放城市,东部沿海地区通过发展加工贸易大大促进了经济发展。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基础好、发展快、规模大,而中西部地区无论从规模还是发展速度看,存在较大差距,承接加工制造产业和加工工序转移的条件还不成熟。加工贸易地区分布的不均衡可能会导致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丧失,同时也使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的资金、劳动力、资源等劳动力大量流入东部地区,给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导致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
因此,希望通过实现加工贸易从沿海向内陆地区的梯度转移,促进内陆地区的发展。而东部沿海地区受土地、资源、劳动力、环境方面等要素压力,部分加工贸易产业通过转移可能缓解过度集中的问题。加工贸易这种过度集中,带来了人口的大幅度流动,大量的农民工从中西部地区进入了沿海地区,带来了很严重的社会问题。随着沿海地区土地、环境、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一些劳动密集的加工贸易活动存在对外转移的压力,与其转到越南等其他国家,不如政府加以引导,转移到内陆地区。加工贸易政策调整要更好地配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引导加工贸易实现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梯度转移,加快形成布局合理、比较优势明显、区域特点鲜明的加工贸易区域发展格局。中西部地区具有生产要素成本相对较低的比较优势,在某些生产制造领域积累了的一定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运输成本、物流效率、营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已出具成型,具备承接转移的机制。
(三)加工贸易产业链短,附加价值低
我国加工贸易的国内产业链较短、增值率较低,引起的相关负效应也十分突出。现阶段,我国加工贸易项目配套能力不足,产业链条短,经济效益低。目前许多加工贸易仍处在“一进一出、单一工序”的发展阶段,缺少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配套协作型企业。产品加工深度不够,拉动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的作用不明显。加工贸易模式必然导致大量进口原材料,产品增值率会越来越低,还会因产品低价倾销嫌疑招致国际贸易制裁,这会给国内相关原材料产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冲击。同时,外方为了长期保持技术优势和获得高额收益,往往采取滥用知识产权保护、挑动国内企业价格战等手段,阻碍或割裂国内产业链条的形成,延缓了加工贸易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三、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对策
(一)企业自主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贸易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的“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为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要采取积极措施,在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的同时,促进加工贸易向高新技术转型和升级。
我国加工贸易技术水平的落后局面是造成我国加工贸易中间产品供应能力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产业的基础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是决定跨国公司转移技术水平高低的主导因素。在继续发展现有加工贸易的同时,有必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贸易。跨国公司只向我国转移适用性技术,转移技术水平等同于或略高于国内先进技术水平,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国还必须企业自主研发创新,还要努力促使高新技术在加工贸易中的运用,积极利用信息通讯技术改造传统加工贸易产业,提高传统加工贸易产业的技术含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贸易,同时积极培养相关的知识型、技术型人才,改善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加工贸易模式,必将大大加速我国产业结构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政府需要转变引资工作中的指导思想,需要注重外资政策与技术政策的协调。在加工贸易发展中,积极吸引大型跨国公司在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发展,鼓励我国企业自行消化、吸收和模仿创新能力,加速产品升级换代, 鼓励企业联合进行高技术职工培训。设立高新技术发展促进基金和产业科技进步基金,积极支持大中型企业更新设备、引进技术和进行新产品开发。进一步完善先进设备进口的各项优惠措施,以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加快设备更新、建设新的生产线和对原有设备的更新改造。
(二)延长加工贸易的价值链
延长我国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的本地化比例不高,从而导致其发展后劲不足。我国的加工贸易处于全球价值链的生产制造环节,是公认的相对低端环节,获利甚微。这表明我国加工贸易尚处于典型的简单加工或组装型发展阶段,加工贸易国内产业链条短。因此,加工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不应该仅仅把眼光放在行业怎么调整,还应根据具体行业特点,从行业的价值链环节出发,增加本地化有效的价值链。
我国有丰富的劳动力优势,要充分发挥劳动力的比较优势,通过发展自己具有优势的价值链环节可以挖掘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本地化,充分发挥在研发、设计、加工、储运、分销等价值链环节中的作用。对外商来说可以降低加工贸易的制造、运输、服务等环节构成成本,对我国来说可以带动其他行业的生产和出口,延长产业链,提高加工深度,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能更好地起到对国内相关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拉动配套产品的产业升级,进一步促进国内产品的出口。随着加工贸易价值链的不断延长,国内相关企业的配套生产水平和能力势必得到大幅度地提高,这又会对外商来华投资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从而在发展加工贸易和改善引资环境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本地化不但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三)改善加工贸易发展环境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3/4/4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