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创造适合加工贸易发展的体制环境,坚持以改革开放促发展、促创新、促进加工贸易发展。各级管理部门在引资和管理中有很大的政策空间来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鼓励政策和监督措施。对外资和加工贸易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在经济政策和行政管理方面给予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加工贸易是发展中国家接受跨国产业转移的重要方式,同时,发展中国家由于国内市场容量有限,大多是附加价值较低、技术含量较低的生产环节,积极引导外资进入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促进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结构升级,要加快传统加工贸易行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新工艺。优化政策环境的策略,为国内资本、国内企业进入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行业,创造生存的契机,创立自有品牌,提高加工深度,增加产品附加值。必须继续制定和执行进一步积极发展加工贸易的发展环境政策,引导加工贸易加快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实现在更高结构层次上的规模经济。
四、促进我国加工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优化市场结构,促进市场多元化发展
强化国际贸易调整,促进市场多元化,逐步优化贸易方式的结构。在纵深发展欧、美、日、港等主要市场和巩固东南亚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拉美、非洲、中东、俄罗斯及东欧市场,使我国出口市场在地区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形成合理布局。
对我国有较大顺差的发达国家,在巩固已有出口市场份额的前提下,力争对方放宽向我出口高新技术及设备的限制,增加有利于我经济发展的进口。规范加工贸易出口,采取鼓励加工贸易使用国产原材料的政策,努力提高净创汇率。对我国有较大逆差,有一定支付能力的国家和地区,应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对欧、美、日等主销市场,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为重点,大力发展名牌产品或互补型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对俄罗斯、东欧、中东市场,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商品信誉和质量,扩大市场份额;对东南亚、南亚市场,应建立健全营销网络,主攻建筑材料、机电产品、设备及技术的出口;对拉美和非洲市场,应充分利用我国设立的综合贸易中心、分拨中心,开展直接存储、分拨业务,推动轻纺、机电等产品出口;对其他亚、非、拉美和东欧、独联体国家,既要通过贸易、投资、援助、劳务承包等多种方式努力带动我货物与服务的出口,同时也要注意开发其为我所需的资源及产品,以利于保持其支付能力和双边贸易的平衡、健康发展。坚持贸易与投资、贸易与经济合作、贸易与援外有机结合。
(二)加工贸易由沿海向内陆转变,保持可持续发展优势
加工贸易在我国经过二十多年的蓬勃发展,发达地区的加工贸易呈饱和态势,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将是这些地区今后的发展方向,而加工贸易并不发达的西部内陆地区正在逐渐成为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选择地。因此,希望通过实现加工贸易从沿海向内陆地区转移,这一观点是看到了沿海地区通过向内陆地区转移大大地减轻了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压力。
迅速发展的加工贸易集中在东部沿海的局部地区,加工贸易这种过度集中,带来了人口的大幅度流动,大量的农民工从中西部地区进入了沿海地区,带来了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带来了一些土地、资源、环境方面的压力,随着沿海地区土地、环境、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一些劳动密集的加工贸易活动存在对外转移的压力,内陆地区显然在劳动力、原材料等方面有优势。因此,突破中西部加工贸易发展瓶颈,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的当务之急。
(三)优化我国加工贸易的监管体制,促进可持续发展
参照国际惯例,要尽量吸取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但不可完全照搬任何一国的模式,根据我国在改革加工贸易的监管模式走过的历史,结合我国的国情,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加工贸易监管模式。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对不同监管机构的职能进行整合,建立和完善跨部门协调机制,提高服务效率,实现加工贸易多元化发展要求,严密监管和高效运作有机统一。为此,可以建立开放式、人性化网络化的加工贸易对外办事服务平台,更加开放、更具活力、更完整的加工贸易海关监管制度。健全海关、商检、外经贸、税务和外汇管理等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优化我国加工贸易现代监管制度,提高办事效率,增强综合配套能力。
正确处理加强监管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主动突破传统监管理念,创新引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完善加工贸易管理制度,制订统一的加工贸易管理法规,用法律来明确加工贸易的概念、性质和制度程序。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在不同的地区设立不同层次的出口加工区,在中西部地区设立出口加工区,享受与沿海加工区同等的优惠政策。规则化管理,不能随意改变或任意解释,有明确的执行程序,公开透明,依法行政,有合理的组织架构,这种架构应是由海关、边检、工商、税务、口岸管理等纵向一体化组织分别管理向扁平化的综合协调监管的组织架构过渡,逐步引导加工贸易企业进出口加工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在未来形成多元化的加工贸易管理体制格局。
【引文注释】:
(注1)商务部关乎于当前商务形势系列述评《稳定外需是当前保增长的重要工作》。
(注2)《高成本时代制造业步入低利润阶段》,中国塑料模具网,2009年2月17日。
(注3)《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08年秋季)》,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08年11月。
【参考文献】:
[1]马强:《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5(32),34-3。
[2]张幼文:《我国外贸依存度提高的影响与对策》,国际贸易问题,2004(8)。
[3]胡峰:《试论我国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青海师专学报,2002(2), 97-99。
[4]罗兴、蔡宜斌:《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J],对外经贸实务,2002。
[5]汪五一:《从经济全球化看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 经济问题探, 1999(10)。
[6]江小涓、杨圣明、冯雷:《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6)。
[7]洪滢:《试论90年代前期我国的加工贸易》,安徽大学学报,1998(3)。
[8]尹翔硕:《中国外贸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10)。
[9]王子先:《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推动新型工业化》,国际贸易论坛,2004(2)。
[10]冯兴艳、牛建波:《推进我国加工贸易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陕西经贸学院学报,2000(5),40-43。
[11]汪五一:《从经济全球化看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财经科学,2000(1)。
[12]郝原明:《外商投资加工贸易法规实务概览》[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1。
[13]张二震、马野青、方勇:《贸易投资一体化与中国的发展战略》,人民出版社,2004(1)。
[14]曲建:《从经济发展战略高度正确认识我国的加工贸易》, 特区经济,1999(8),26—31。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