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发达国家实施绿色壁垒有继续蔓延的趋势,一个发达国家或几个发达国家对中国实施绿色壁垒,往往会引起其他一些国家对中国也实行绿色壁垒。
随着绿色壁垒的逐渐强化,我国产品受到实施绿色壁垒的国家影响也越来越多。2002年1月,欧盟宣布全面禁止中国动物源产品进口后,瑞士、日本、韩国等国家相继采取措施,加强对中国动物源性产品的检测,德国、荷兰等国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沙特阿拉伯暂停了中国此类产品的进口。2004年,欧盟再次发布提高玉米中黄曲霉毒素限量的法规草案。这一做法发生连锁反应,美国、东南亚等国也陆续采取相关措施。2006年5月底,日本针对进口产品的新规定《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正式实施,引发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纷纷仿效,过去对我国产品实施绿色壁垒的多是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对我国的产品开始实施绿色壁垒,如韩国、新加坡、甚至立陶宛等,给我国进入国际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4.绿色壁垒弱化了入世给中国产品带来的既得利益
加入WTO后,我国享有了应得的权利。在产品出口方面,WTO成员国都逐步开放了产品市场,但是产品出口额大量增加的局面并没有出现。我国产品进出口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逆差。2004年逆差达46.4亿美元;2005年前三季度虽然出口量增加、进口量减少,但逆差仍达15.8亿美元;2006年,逆差为9.6亿美元;2007年前三季度,我国产品进出口贸易继续保持增长态势,进出口额增幅均在18%以上。1月到9月,贸易逆差为29.67亿美元,同比扩大29.24%。自3月份以来,每个月都是逆差,8月份产生的逆差最大,近10亿美元,9月份形成逆差7.92亿美元,7个月共形成逆差41.1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净增加逆差18.89亿美元。
在绿色壁垒的作用下,很多发达国家凭借在科技、管理、环保等方面优势,设置了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等为主要内容的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特别是产品出口设置了新的“门槛”,给我国的经济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虽然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具有基础优势,主要包括中间产品如园艺、畜禽类产品、水产品,但从出口表现来看,除了蔬菜略有增加,其他产品出口量却递减。这也是由于绿色壁垒带来的后果。尤其2006年,日本、欧盟食品安全新法规将大幅抬高产品进口门槛,我国1.6万家产品出口企业正面临着严峻考验。新法规将对我国产品出口产生巨大影响,直接影响到农民增收、农业生产和产品的加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因此,国外绿色壁垒正在削弱或部分抵消我国传统出口产品的优势,使我国在产品出口上增添了很大的难度。
三、我国出口贸易遭遇绿色壁垒的主要原因
我国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的迅速崛起以及贸易大国的确立,打破了原有的国际经济和利益格局,不可避免的引发了一些错综复杂的国际矛盾和冲突,笔者认为,我国的出口产品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贸易伙伴的技术要求
目前,我国最大的三个贸易伙伴是美、日、欧盟。而据统计,包括经香港的转口贸易在内,我国出口商品近75%销往美、日欧盟等国家或地区,同时这三大经济实体也是实施技术贸易壁垒的积极倡导者,绝大多数技术贸易壁垒措施发源于这三大经济实体。产品出口的地理方向决定了我国将不得不直面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威胁。
(二)我国出口产业的弱质性
随着全球质量水平和档次的不断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性门槛也随之提高。仅以德国为例,目前应用的工业标准约有15800种,大多数等同于国际标准,而我国技术标准约有70%~80%低于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而且我国标准体系混乱,有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专业标准及企业标准,数目多而水平低下,使企业产品出口不畅。
(三)我国对绿色贸易壁垒的重视不够
在我国宏观管理层次上还是存在着巨大的漏洞的,对国际通用的国际标准和技术管理措施知之甚少,对主要贸易对象国的技术手段缺乏了解,不能对我国出口企业在宏观上予以指导;再加上绿色贸易壁垒本身的不透明性,使得我国出口在改进宏观层次上的指导方面面临着更大的困难。
四、我国应对绿色壁垒的措施和实施难点
(一)我国应对绿色壁垒的措施
1.政府层面
我国是产品出口大国,但并非产品出口强国,我国的产品出口不合理,初级产品出口占80%,深加工产品出口占20%。因此,我们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进一步提高产品出口的效益。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强调农业生产与自然的紧密结合,主张通过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增加农业产出,同时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这是符合WTO协议绿色条款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发展生态农业是打破绿色壁垒的有效途径。发展生态农业不能盲目进行,首先必须掌握充分的市场信息,了解国际农业的基本情况,然后结合国际农业行情和农业发展实际情况采取措施。在此基础上,要改善环境,保护土壤质量,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要加大对生态农业发展的研究力度,积极给予政策支持;要提高农业品种的产出、抵御灾害能力;要采取措施鼓励发展生态农业,促进生态农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得到发展,就能生产出更多高品质、符合国际环保标准的绿色产品,就可以抵制绿色壁垒的消极影响,增强产品在对外贸易中的竞争力,这也是世界农业发展的潮流。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顺应绿色潮流,要把自己的发展战略纳入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而面对绿色壁垒,企业必须首先抓住绿色市场的商机,认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十一世纪将成为绿色世纪,绿色产品和服务将主导二十一世纪的国际市场。如果企业能尽早使自己的产品绿色化,那么就能把握二十一世纪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就国内来讲,发展绿色产业是保证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微观经济基础,而我国的绿色产业现在仅仅处于开创阶段,产品绿色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因此,企业应抓住机遇,顺应环保时代发展绿色化的浪潮,投身于我国绿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行列中。为此要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实施生产经营绿色化战略,在产品开发、包装、营销、服务等各个环节都切实地把环保要求纳入企业的决策要素中,做到在研究、开发环节上开发绿色产品,在广告上突出绿色效应,在公共关系上积极开展环保公益活动,在营销渠道上选择绿色企业,在供应链条上选择绿色软件,在市场上寻找绿色消费者。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以更好的环境形象来增强竞争力,赢得市场。实现满足企业利益,消费者需要和环境保护的营销方略,在环保时代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2.行业层面
(1)积极与他国交涉协商,争取建立有效的双边或多边的非正式协调沟通机制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4/5/5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