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3.融储蓄、信贷和非现金结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
随着以商品经济为代表的社会经济发展,客户的金融需要已经从普通的资产保管和管理服务,演变成全方位的储蓄、投资等综合理财服务。在电子货币体系下,由于其具有存储、监管、调度上的便利性,客户可以方便实现储蓄、信贷、和非现金结算等多种功能的结合。
4.电子货币具有使用简便、安全、迅速、可靠的特征
当支付发生在电子货币条件下时,通常来讲数额会较大,为保证交易的安全性,交易时通常需要持有者输入如密码、密钥等一定的身份识别才能验证交易的合法性。由于这一安全措施比使用现金更加的安全,因此这种可靠的安全程度相比现金交易更容易被接受。
(三)电子货币的分类
1.“储值卡型”电子货币
具有代表性的这一类电子货币就是IC卡,IC卡类似卡片型电脑,其中具有超小型的处理器和记忆体,金额等电子信息就储存在这个记忆体中,通过这一记忆体也可以实现在自动柜员机(ATM)上的存、取款操作,或者在相应的读取设备或者销售点终端(POS)中读取,然后将相应的价值转存到商户的卡片记忆体之中。
2.“信用卡应用型”电子货币
信用卡型电子货币的出现其本质就是一种电子应用的信用卡,这中信用卡在使用时与传统信用卡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支付交易主要是通过Internet来实现。信用卡型电子货币的支付流程与传统的信用卡支付流程类似,传统的信用卡支付流程就是首先买家在支付时提交自己的信用卡并签名,卖家将买家信用卡信息和需要支付的金额等信息传递给原发卡机构,发卡机构审核相关信息无误后,将支付金额转入卖家账户,完成交易,如果将这一过程使用电子方式来完成,就是信用卡型电子货币的支付流程。
3.“存款利用型”电子货币
存款型电子货币主要是一种利用互联网传递的存款货币,她主要发挥支付手段的作用,通过完全的计算机网络可以实现存款的转移是这一类型电子货币最大的特点。根据在移动存款时使用的网络不同,可以将这一类型的电子货币分成专用网络的转账结算和开放式网络的转账结算;根据支付指令发出人的不同,可以将存款型电子货币分为“支付人启动方式”和“接收人启动方式”两种。
4.“现金模拟型”电子货币
现金模拟的电子货币是一种类似于现金,可以当面交易的一种电子货币,这一类型的电子货币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推广应用,例如e现金等。由于这一类型电子货币的特殊性,如果这类电子货币得到普及和推广,对该地区的货币政策和货币体系必然带来深远影响。因此在推广这一类型电子货币之前需要对其特殊性、与实体货币的区别和联系等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
二、电子货币的发展及其对银行业带来的冲击与机遇
(一)电子货币发展的历史沿革
1.发达国家电子货币的发展
在大多数发达国家,信贷消费已经逐渐取代传统的现金消费成为主流。现金的概念也由原来的现钞扩展为存放于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中其他可兑换资产,衡量现金的标准主要是相对于房地产、远期证券等资产。在这样的社会经济环境下,货币的概念变得比较模糊。
发达国家的电子货币起源,可以追溯到20纪初期信用卡的出现,但那个时期的信用卡由于完全依赖于手工作业,还只能称为电子货币的“雏形”。真正意义上的电子货币,应该是在20世纪中期。到了60年代中期,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人们把可以记录信息的磁条贴在这种FTC卡背面,从而诞生了能够使用电子设备自动读取信息并进行联线交易处理的磁卡。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需求的推动下,各种磁卡处理设备、高速可靠的网络环境、日益安全的逻辑加密算法推陈出新,使得卡基支付工具——电子货币的鼻祖和重要表现形式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在70年代后期,在法国布尔(BULL)公司成功地制造出世界上首张双晶片(微处理器和存储器)的智能卡以后,人们以电子方式取代纸币的梦想出现了一丝曙光。
到了20世纪末,各种卡基支付工具和相关的支持系统己经遍布全球。随着数字化浪潮的涌起,国际性的货币系统发生了重大变革,电子货币的发展异常迅速。
2.我国电子货币的发展
与发达国家电子货币的发展相比,我国的电子货币仍然处在一个起步阶段。网上的金融服务开展较少,电子货币系统的建设由于各方面原因的限制发展缓慢。再加上在我国商品经济建立和发展的初期,信用概念并没有市场基础。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银行体系开始逐步走向市场化,银行迫于激励额的市场竞争才开始思考发展电子货币。但是由于电子货币的发行和流通能为发行企业和机构带来显而易见的商业利益,因此越来越多的机构和银行参与到电子货币的发行,其中尤其是商业企业参与最多。
现阶段我国的电子货币市场同样种类繁多,发行机构也繁多。但前在我国电子货币市场上发展迅速并占据了一定市场支配地位的电子货币就是卡基电子货币。按照卡基电子货币的发行机构是否是金融金钩可以将这一电子货币分为金融机构卡基电子货币和非金融机构卡基电子货币。
金融机构卡基电子货币相对于非金融机构电子货币而言更加的专业,其发行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和其他信用卡公司。这类电子货币主要是以金融机构发行的银行卡为载体,主要有普通的借记卡、具有透支功能的信用卡和准贷记卡等几种。目前银行卡业务的使用和推广仍然是我国电子货币发展的重点。
非金融机构卡基电子货币的发行机构通常是电信、公交等事业企业和学校等,储值卡是这类电子货币的主要形式。所谓储值卡就是这类非金融机构所发行的具有支付功能,可以充当支付工具的小额支付卡。这类电子货币通常不记名,也不可以挂失,由于采用非接触的方式进行脱机交易,因此与金融机构的电子货币相比具有成本低、交易迅速的特点,尤其适合与交易额小但交易频繁的小额支付领域。这类电子货币的一个最显著特征就是要求客户实现将现金存入发行机构,然后发行机构才会给予客户一个等值的,在每次消费时扣除一定金额的电子货币。
(二)对银行业的挑战和机遇
1.电子货币对传统银行业务的冲击
(1)网络银行兴起,电子支付对传统支付业务的冲击
伴随电子货币的出现和推广,电子支付作为新兴的支付方式出现,银行业的传统业务和电子商务结合产生了新型业务—网上支付。网上支付在银行业务尤其是网上银行业务中占了很大的比重。按照目前网络银行的发展情况,可以将网络银行分成两类:第一,完全基于互联网发展的网络银行,这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网络银行;第二,应用公共互联网络把传统银行的零售柜台在网络上实现延伸,从而达到7*24小时的服务运营模式。近几年来国内电子商务开始发展,尤其是阿里巴巴和淘宝网在电子商务B2B、C2C业务上的进展,也带动了网上银行的发展。同时,新的支付方式的流行,使得银行传统的支付业务受到冲击。从美国的情况看,从1999年到2006年,美联储支票处理业务降低了20%。越来越少的人使用支票,甚至麦当劳这样的零售店也开始接受卡支付。
从下图来看,华夏银行大连分行电子银行部统计的该行从2004至2007年电子银行交易类中间业务收入是呈明显上升趋势的,而电子交易类中间业务收入又基本靠支付结算类的手续收入,在目前中间业务占银行收入比重逐年加大的形势下,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是一种必然的趋势,那么,电子支付对传统支付业务的冲击也定会是逐年加大。
图1:2004至2007年华夏银行大连分行电子银行交易类中间业务收入增长趋势图
注释:数据来源于华夏银行大连分行电子银行部
图2:2008年华夏银行大连分行电子银行中间业务收入表
(2)银行的特殊性发生变化,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差别缩小。
随着小额结算方法的多样化和结算服务使用者人数的增长,具有技术和资金实习的大型机构和个人都大力发展电子货币业务。这些公司越过了作为金融中介的银行,直接向自己的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目前广泛存在于电信、交通等行业的磁卡或IC卡就已经开始成为一种新形势下的“结算账户”。结算业务几乎为银行业独占的情况会逐渐改变:以国内拉卡啦公司为例,该公司拥有第三方独立运行的、通用型的电子账单支付系统和全国性的便利店刷卡支付网络。通过这个支付网络,个人使用者可以:信用卡还款;手机充值;网上账户充值;公共事业缴费等等。传统企业可以使用资金回缴服务;互联网商户、电视及电话购物企业、机票预订等商旅服务企业以及银行可以利用拉卡啦公司的便利店刷卡支付、信用卡还款服务扩大商机。那么银行在结算业务领域, 将有可能被其他行业夺去更多的机会。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甚至非金融机构已经具备提供资金中介服务和结算服务的实力, 并且正以各种形式向这些传统上由银行独占的业务领域渗透, 瓜分市场份额, 导致银行传统业务萎缩, 市场占有率减少。
(3)传统银行业经营战略急需改变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2/3/3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