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整体来看,经过连续3年的发展,这732家出口中小企业均呈现出不同的增长态势,按照GEP评估法及指数合成法,针对这些企业进行成长性分析,其中具备成长性44的企业305家,占全部出口中小企业的41.67%,这305家企业2005年出口额为32.65亿美元,占全部.出口型中小企业的40.8%,平均增长率103.66%,比全部中小企业69.06%的增长粼高出34.6个百分点。
(三)中小企业出口地区分布的情况
从地区分布看,沿海地区的出口中小企业主要分布在以山东、辽宁为主的环渤海,以上海、浙江、江苏为中心的长三角和以广东和福建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这些地区充分利用了自身的窗口地位,发挥地域优势,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走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之路,从而推动地区经济的持续不断发展。732家样本企业来自26个省、市及自治区,其中,浙江省有245家,占全部企业数的33.47%,其次是广东省,共有114家企业,占鸯业总数的15.57%,另外,江苏、山东和上海也分别有83家、60和51家企业入围,这五个地区的企业总数达到了553家,占全部成长型出口中小企业的75.55%。
(四)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产品构成情况
目前出口方面,纺织服装产品、鞋产品、玩具箱包等轻工产品、日用塑料制品和金属五金制品等几乎全部都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而有调查显示,我国主要出口产品中,企业数名列第1和第2位的是纺织服装和轻工类产品,分别为25.54%和巧.58%。这几年来,中小企业也积极参与机械及设备、电器及电子产品、化工产品等技术含量较高、附加价值较大的行业。在这三个行业中,中小企业数分别占总企业数的15.35%,14.53%和12.05%,而且有快速增加的趋势。推进中小企业发展国际贸易的必要性
三、推进中小企业发展国际贸易的必要性
(一)国际贸易使中小企业得以生存和持续发展
我国加入WTO后,使国内市场国际化,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有专家认为,我国前20年的开放是“TOP对TOP”的开放,到我国来的外国企业只能是经济巨头,这些巨头进入我国市场只能和中国银行、中国石油、中粮等国有大型企业合作,不会与中小企业有直接的生意上的竞争。而国外的小公司不熟悉我国国情,进入新市场的成本也太高,所以,只是在观望状态。而加入WTO后,意味着中国将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根据WTO的有关规定,我国在入世后,除保留少量世界贸易组织允许进口限制措施外,大部分非关税壁垒将被取消,而关税也将大量减免,它的保护程度也将逐步降低,国外的中小企业将会大量涌入我国,直接加入到我国市场的竞争中来,我国中小企业不得不与其正面交锋。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国内市场,走出国门,扩大市场范围,积极发展国际贸易才能使中小企业在这个全球化的浪潮下得以生存和发展。
同时,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的加快,中小企业只有积极进行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才能抓住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和优势。对于高成长性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保持竞争力,寻求进一步发展空间的战略措施,有利于企业的长足发展。而且,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在科技日新月益的今天,企业要保持和发展自身的优势,必须不断进行创新和研发。大量的研发费用的投入,要求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以分摊巨额的研发费用。
(二)国际贸易改善了中小企业的企业结构和管理模式
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参与国际贸易获得很多的收益,这些收益使中小企业不仅在国际市场,而且在国内市场上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在国际市场中,中小企业为了站稳脚跟,努力地改变自己的企业结构和管理模式,以适应不断变幻的国际市场。
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的企业结构正逐步由原来的“橄榄型”向“哑铃型”转变。所谓“橄榄型”的企业结构就是指企业产品研发能力差,服务能力不足,而生产加工能力很强的两头小的企业结构。我国的中小企业长期以加工贸易作为生产经营的主要模式,一般以低程度的生产和加工为主,并不重视技术研发和服务。但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今天,企业如果仍然以生产加工为主,就会使企业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利润降低,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近年来,在国际贸易中,创新所获得的收益上升,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利润往往要远远高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同时这些产品在贸易中都受到进出口国的扶持,在政策上能得到很多的优惠。这些都大大鼓励了中小企业积极地进行产品的创新和研发。在以往,我国企业对服务的了解和重视度都不高,并不把服务放在重要的地位,这问题在我国的工厂企业更为突出。企业只关注生产,不关注整个经营过程中的服务环节。而在现在产品同质性很高,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提供专业周到的服务往往可能是最后胜出的决定因素。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上,采购商对产品服务以及技术服务的要求非常高,服务的重要性不断地被加强。中小企业正是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意识到了创新和服务的附加值和重要性,把创新、研发和服务等作为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地向两头大的“哑铃型”转变。
我国的中小企业为了应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使自己的产品符合国际生产标准,不断调整自己的管理的模式,规范企业管理,以达到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的目的。虽然在国际贸易中,中小企业遭受到很多风险和挑战,但抵挡住这些风雨一路走来的中小企业,它们构建出了自身核心能力,有能力以规范、灵活、高效的运营机制去抓住市场上每一个机会。
(三)国际贸易提高了中小企业的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
很多中小企业不再局限于国内市场,通过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产品的市场容量大大提高,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规模效应明显,生产成本降低,利润空间有所提高,企业得到迅速的发展。温州东艺鞋业公司的发展历程就很具有代表性。温州东艺鞋业从当初一个小小的作坊式的企业,通过这些年的国际贸易,已发展成为年销售额超过3亿元的制鞋大企业,产品畅销俄罗斯、东欧各国、日本、韩国、东南亚数国,少量出口美国、约旦、西欧等国,并远销中非、南非等地,成为浙江制鞋行业中最大的企业之一,全国制鞋业的出口大户和创汇大户。东艺就是在国际化经营中受益并茁壮成长的企业。他的发展道路就是许许多多我们的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道路。
许多中小企业大量的产品都是销往发达国家如美国,西欧,日本等。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中对产品及其加工过程有着很严格的质量标准、绿色标准、技术标准、环保标准等一系列要求和限制。中小企业为了参与这些国家的贸易,获取更高的利润而努力适应这些标准和要求,积极申请相关认证,这使中小企业的产品质量等普遍提高,企业的素质也相应提高。企业由于面对的市场更大,竞争对手也就更多,在与国外同行业的生产厂商进行竞争中,为了扩大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企业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创新和研发,提高经济效率,使自己的生产成本降低,产品质量提高。这些相对于仅做内贸的企业来说,它们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四)国际贸易转变了中小企业的观念和思维方式
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的竞争中,跨国经营的合作中,甚至在遭遇到风险和一些贸易壁垒时,都会受到来自其它贸易国思维方式和观念的冲击,久而久之,中小企业的思维方式会发生改变,观念会逐步更新。比如一些发达国家的诚信观念,效率观念,效益观念,服务理念以及一些有别于我们传统的思维方式,这都是一些精神文明的结果,对于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尤其重要。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懂得了应该“诚信为本”,只有提高自己企业的信用,才能得到海外采购商的青睐,这使得以往中小企业信用度不高的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我国企业过去对服务不够重视,技术支持缺乏、服务差是大多数企业的通病。但在参与国际贸易之后,进口国对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企业为了获取更大的市场占有率和更高的利润,服务理念发生了变化,服务被企业放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还有,我国企业以往质量观念也不强,一件产品还要分成一等品,二等品,等外品等等几级,传统观念认为产品质量稍差一点没有关系,稍微打折也可以卖。但随着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次数增多,参与的企业的增加,许多企业由于质量问题或质量认证等原因被拒之门外,有的企业可能因为一次质量问题就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因此质量的重要性目前都逐渐被中小企业所认识。这些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不仅使得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大踏步地走向国际贸易、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的舞台,而且还促进了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四、制约中小企业发展国际贸易的障碍
(一)外部环境障碍
1.政策歧视问题
在以往多年来,政府在政策上不仅对中小企业没有足够的扶持和帮助,忽视了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且还存在着政策歧视现象。我国各级政府一直强调发展大企业,对大企业在税收、资金筹集、土地使用等方面都有诸多优惠。在“抓大放小”的过程中,各地区,各部门仅仅对组建大型企业,大型集团有兴趣,所有的资源,不论是政策,法规还是服务体系等都向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倾斜,使得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处于不公平的状态。但在金融危机中中小企业的卓越表现让我国政府和社会重新认识到了它们的重要性。同样,在研究美国,日本,欧洲的发展中也可以发现,中小企业在国家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政府在2002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在政策层面上为中小企业提供相关的扶持和帮助。
2.资金短缺,融资困难
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和进入快速增长期后,对资金的需要非常的迫切。但是由于融资困难,企业得不到它发展所需要的大量资金。这是因为中小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抵御风险的能力差,寿命短,信用度较低。银行出于降低信贷风险的考虑,中小企业的贷款条件要远远高于大企业,一般都要求企业提供连带担保和财产抵押,又由于抵押财产变现困难等风险因素,银行一般不接受财产抵押,而信誉度高的企业为了避免资产风险,大多不愿意提供贷款担保。中小企业的信用度较低,资本运作能力差,企业上市融资等方式更是遥不可及。同时,我国目前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政策还相对不足。这些种种限制和条件使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无法获得银行贷款。
3.政府的管理方式和制度不够合理。
虽然我国政府在2002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以此作为对中小企业进行扶持的依据,并为了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做了不少的努力,也提供了一些优惠政策,但由于管理方式和制度不合理,多数中小企业觉得政府的帮助力度不足。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是外贸经营许可制度限制过高。在我国现行的对外贸易体制下,进出口权的限制过高,一般要求注册资本必须要达到850万元,且要连续两年出口供货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才能获得进出口权。对于这个规定,大部分中小企业都达不到上述条件。大量的中小企业只能通过有进出口权的企业进行进出口业务,这一方面导致中小企业进行国际贸易的积极性降低,另一方面企业经营和销售成本提高,削弱了产品出口竞争力。同时,申请外贸经营权的程序过于烦琐,需要逐层逐级逐个部门报批,企业申请费用高,也费时费力,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成本。二是专项扶植过少。中小企业在出口渠道,信用保险,信息咨询,海外市场调研等方面,得到政府的扶植较少。同时实行的部分专项扶植,限制过多,导致很多中小企业没有办法享受到这种优惠政策。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2/4/4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