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4.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中小企业在人才引进和培训、信息的获取、销售渠道、管理措施等方面会遇到诸多困难,比大型企业要多得多,而且单靠企业自己的力量往往无法克服,因此迫切需要政府与社会服务系统给予支持和帮助。但是我国的人事管理体制、人才分配制度、政策信息传递方式等,都使中小企业处于不利地位。同时,服务于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刚刚启蒙,很不完善,更不规范。一些以盈利为目的的中介机构,其价格往往使资金紧缺的中小企业无法承受。还有相当数量的中介机构根本不讲信誉,对在市场中处于弱势的中小企业采取欺骗或糊弄的方式,使中小企业受到不少打击。还有一些事业机构如企业家协会,行业管理部门等,又主要面向大中型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帮助很小。总之,在目前的服务体系中,中小企业能获得帮助的渠道少,成本高,完全不能满足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要求。据北京市调查,获得过政府或行业组织提供的信息服务、中介服务、咨询服务、技术指导服务的企业比重很小,分别只占调查企业总数的39%,19.5%,37.1%,30.8%。
(二)企业内部障碍
1.出口贸易商品的结构不合理
我国中小企业出口的产品结构主要是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包括化工、轻工、纺织、服装、电子等行业,这些出口产品差别化水平低,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不高。正是由于出口贸易商品结构的不合理,使中小企业遭遇了许多发展问题和发展瓶颈。
出口商品结构的不合理给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快速发展带来了很多的障碍,而这些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过低,企业缺乏创新和研发能力是结构不合理的最大症结。企业缺乏创新和研发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由于相当一批中小企业根本就不是依靠技术起步的,缺乏对技术的了解和关注,对技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愿意投入资金和人员到创新和研发工作中去。二是在企业起步的时候,企业主就掌握着一定的技术,并且也认识到研发的重要性,但由于企业利润不高,融资又比较困难,可以投入的资金有限,研发人才缺乏,因此研发工作很难开展。三是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大,同时有些中小企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也不足够强。侵权者的成本低,愿冒违法的风险;而被侵权者,打官司代价很大,胜诉的收益还不足抵偿为整个官司所付出的成本,甚至有时判决还没有办法执行。因此,大大削弱了中小企业创新和研发的积极性和热情。据统计,在我国中小企业投入技术开发的经费还不到全国研究经费的4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的水平。研发经费的总量甚至不及某一个跨国公司的研发经费。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它们主要依靠“模仿性技术创新”发展起来。所谓模仿性技术创新是指在对其他产品的模仿的基础上,进行部分的变动和创新。这种方法虽然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但产权模糊,而且进入门槛同样非常低,企业不具有明显优势。而且模仿性技术创新由于技术含量并不很高,因此所生产的产品的附加值往往也很低。
2.出口秩序混乱,企业低价竞争
由于出口商品的差异性小,产品单一,造成行业内竞争激烈。而中小企业规模比较小,缺乏对国际市场的深入了解和整体把握,对国外市场适应能力差,价格是它们竞争最主要的武器。这种价格的竞争有时几乎到了恶性竞争的地步,企业出口时互相压价,不惜以降价的方式来获取定单。甚至有的企业在参加国外项目投标时,目标不是对准国外企业,而是国内的同行,自己不中标,别人也别想中标。有的企业开拓了新的国际市场,另一些企业看到丰厚的利润眼红,想挤入,情况下,专门挖国内同行的墙角,使价格降到了双方都无利可图的地步。也拼命在这种不仅让采购商和其它国家的竞争者有利可趁,也严重损害了我国中小企业的整体利益。
3.企业不注重品牌,只关注短期效应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一些企业的产品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和质量水平,但中小企业并不关注自主品牌的树立和培养,在成长初期大都选择OEM进行出口。然而,部分中小企业只关注短期效应,缺乏长远眼光,仅仅满足OEM的经营方式,从中赚取不高的加工利润。目前,我国的出口贸易中以加工贸易为主,大致占到55%的比重,而剩下的一般贸易中还有一半以上为贴牌生产,自己注册商标的企业不到20%,拥有自主品牌的出口商品不多,名牌出口商品就更微乎其微了。
4.经营管理水平低下,人力资源问题突出
我国很多的中小企业是在乡镇企业的基础上,凭着企业家的胆识,借着改革开放的有利时机创业起家的,不少企业还是家族企业,想干就干。这种管理方式虽然对企业初期的稳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但不适合国际化经营。这些中小企业普遍在组织,人事,财务会计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管理缺乏严格规范,管理模式比较落后。面对陌生的国际市场和经济环境,企业缺乏市场研究,经营方式粗放。整个营销战略和管理方面都仍处在较低级的经营阶段。不仅与大型企业相比,经营管理方面的劣势非常明显,而且与国外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相比也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经营管理水平的低下,导致了中小企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差。企业只有靠降价求生存,价格上的恶性竞争使一些企业用偷工减料的方法来降低成本,使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降低,反过来又影响产品的竞争力,企业又陷入到恶性循环中。
五、改革创新,推进中小企业国际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对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要给予切实的扶持和帮助
1.政府融资扶持必不可少
中小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对现有的工艺设备进行改造,实现更高层次的经营管理,因此急需社会的支持,尤其是资金的支持。但目前金融部门怕承担风险,对中小企业大都很漠视,政府及其他部门协调力度不够,致使中小企业感到举步维艰。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这方面的措施经验值得借鉴。德国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成立了储蓄银行、复兴银行、信贷银行等,政府以低息资金通过这些银行为中小企业发放长期贷款,贷款的利息通过这些银行为中小企业发放长期贷款,贷款的利息通常比市场利息低2%~2.5%;设立了“中小企业装备信贷局”来解决中小企业的。面对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国内化以及国内市场国际化的严峻形势,中小企业应从企业的内部信息化做起,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平台,抓住WTO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勇敢地走向国际市场。资金需求;有5家银行设有专门处理中小企业贷款的事项。英国通过政府向银行担保,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资金,而且把公司税从原来的30%下降到20%。由此,我们也可以尝试创办中小银行来处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或者采用欧美国家的初级股票市场的模式,开辟地方债市,为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打开一个方便之门。
3.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欧盟及其成员国通过立法来改善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我国也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扶植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为中小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经营环境和条件,并根据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而加以适当修改和补充。
4.完善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各项支持体系
欧盟、美国等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和促进是全方位的,包括融资便利,技术创新,信息咨询,研发培训等等。我国中央政府应借鉴发达国家扶植中小企业的方式方法,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专项预算;同时,改善外贸发展基金、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资金以及各项政策性资金的使用方式,如加大信息、市场拓展和开发新产品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有目的地鼓励中小企业建立企业的核心技术,树立企业的核心品牌,•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帮助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走得更好,更稳。而地方政府应该全面出击,铺开服务面,结合实际来制定本地区的外贸促进和信息服务措施
5.鼓励中介机构和组织对中小企业进行扶持和帮助
中小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需要得到多方面的服务和支持,中小企业服务市场潜力巨大,但市场上缺乏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的服务和支持。我国政府一方面应该设立相关机构来帮助中小企业,同时还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如合作,支持,协助等方法,帮助一些对中小企业发展有利的机构、组织或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并设定相关的标准来规范它们,建立起官方、半官方和非官方的中介机构和服务组织。这些机构如:地方商会、行业协会、电子商务企业、信用认证企业,外贸培训企业等等,从而间接地起到帮助中小企业的作用。
(二)加强中小企业自身建设,增强国际竞争力
1.加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力度
我们这里所说的技术创新是广义上的技术创新,既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的创新,也包括社会科学技术的创新。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前者包括生产设备更新,新产品开发,革新工艺,改进产品设计,提高产品质量等;后者则主要指经营管理方面的观念、制度、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创新。
2.增强中小企业自主品牌建设,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缺乏自主品牌意识,主要以OEM等形式为国外公司加工生产,虽然出口量很大,但利润极薄,而使自己处于产业链底端。企业要生存,要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需要向市场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培育适应国际市场的核心产品,利用核心产品创立企业品牌形象,最终提高企业整体形象,历来是国际跨国公司用来取得竞争优势和扩大市场份额的一种手段。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今天,企业必须将自己的产品与其它厂商生产的产品区别开来,树立自己的品牌,树立企业的核心优势。
3.规范中小企业管理制度,突破人力资源管理瓶颈
我国的中小企业由于管理的落后,大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成本,降低了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因此面对强手如林的市场竞争,中小企业必须改变“企业小就不必管理的观念”,为企业设定发展目标,规范企业管理。在企业文化管理、企业发展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客户关系管理上下工夫,通过对四个重要因素的设定和管理来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三)完善中小企业国际贸易技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1.利用中小企业经营灵活的优势,积极寻找市场空隙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3/4/4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