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2. 员工质量培训与全员参与问题分析
(1) 员工培训的现状
在家族企业或小型企业中,员工因为薪金等原因有很大的流动性,这造成企业在员工的培训上并没有什么热情。因为,企业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培养出来的人才,很可能跳槽到竞争对手的企业中。上海质量管理协会调查显示:企业缺少质量管理专业人才和对质量培训的投入,80%以上的企业缺乏与国际接轨的质量管理专业人才;84.1%的企业还没有对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质量管理技术培训;61.2%的企业对职工仅进行了一般的质量管理培训;尚有近20%的企业从未开展过质量培训。
(2) 缺少专业的质量管理人才
家族企业各个部门的人员都由本家族的人管理,他们大都没有受过较为系统的教育。导致企业在管理方法上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质量管理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许多家族企业中仅有一人兼着质量管理的工作。而且,所谓的质量记录也大都是工作人员为应付质量认证体系的要求而临时编制的数据,平时的质量管理工作也就是对出现废品的员工给予处罚。
(3) 缺乏全员参与
我国家族企业里面的员工往往认为质量管理是少数人的事情,而与组织的其他人员无关。而实际上,质量管理是包括组织、决策、控制、领导、激励等基本职能和预测、调研、计划、策划、咨询、协调、沟通、指导、执行、制度、监督、考评、培训、任用、选拔及竞争、公关、广告、营销等主要功能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的有机体系和过程,制订并执行规章制度只是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质量管理也不是组织中某几个人的事,而是组织中全体人员的事。管理者是管理的主体,被管理者是管理的客体,只有两者相互作用和影响,才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3. 质量与产量矛盾的问题分析
在任何企业里(含家族企业),产量都是用来度量生产效率的指标。生产效率包括两个部分:有效益的生产效率和无效益的生产效率,有效益的生产效率体现的是生产的质量,无效益的生产效率体现的是生产的浪费。
由于家族企业的管理水平欠佳,往往在生产时出现大量的不良品,一旦出货紧张就特采放行,特采已成为家常便饭。然而企业的员工并没有意识到质量与产量的关系,更未用科学的数据对质量和产量的问题加以分析。如果要准确诠释质量与产量的关系,我们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 生产的质量:好的质量管理首先要从设计开始,一个良好的设计规划是质量管理成功的一半。设计成功后,辅以良好的监督制度来稳固质量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好的质量管理可生产出更多的合格产品。质量和产量相辅相成,做好质量才有产量,一味的追求质量,那么没有产量也是枉然!提升产品设计的质量、工艺设计的质量、设备及其维护保养的质量、来料的质量、操作人员的技能等都可以提高有效益的生产效率,这种状况下,产量是质量的结果,即高质量导致高产量,低质量导致低产量。
(2) 生产的浪费:生产管理的另一情形就是因上述因素的质量不良造成生产输入的错误,如按不合格的设计组织生产、容忍使用不良材料等(对于计件制的生产管理,生产部门为了完成或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宁愿使用不良来料生产不合格品也不愿停线,对他们来说,停线意味着收入的减少;大多数情况下使用不良材料是哪些急功近利的管理者批准的,这样的事情多了,企业关门只是迟早的事),这种情况下生产的效率越高,浪费就越大,高产出意味着高浪费。
(3) 矛盾小结:产品实现过程的质量越高,其产出的良品产量就越多。产品实现过程的质量差会导致两个结果,一是生产效率低,生产不出来,没有产量;一是虽有产出,但产出的是不良品,这时生产的效率越高,产出的不良品就越多。 归根结底,质量与产量互为因果关系,即质量越高、越好,有效益的生产效率就越高,良品产量越高;质量越低、越差,有效益的生产效率就越低和/或无效益的生产效率就越高,这时良品产量低,不良品产量高。
4. 质量与企业习惯的关系问题分析
(1) 自欺欺人的习惯
许多家族企业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但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根本没有按照该体
系所要求的那样以顾客为中心,通过系统的方法和过程的方法,全员参加以实现产品的持续改进,而是习惯性的把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当做一种参与市场竞争时的砝码,没有认真履行其中的要求。这就是为什么家族企业内会有很多“公关高手”或是“沾沾自喜”的员工。
(2) 家族企业的习惯、文化、信仰与价值观
质量大师认为质量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信仰、一种价值观。日本企业在质量方面做得好,不只是因为他们有一些具体的方法或技术,更重要的在于他们建立起了一套追求质量的文化与习惯。如果诸如精美、细致、优质、可靠这些品质不能成为一种民族精神,如果我们不能打心眼里去欣赏、热爱和追求这些品质,质量就将永远成为我们的一个棘手问题。
放眼中国,大部分企业的员工素质和企业的文化、信仰、价值观尚未达到上述标准,家族企业更是相差甚远,所以质量很难有牢固的根基。
三. 民营家族企业质量管理问题解决对策
1. 发挥最高管理者的领导作用
(1) 清晰的质量定位
清晰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如同企业的指南针,“领导”应该先找出什么是“正确的事情”,提供正确的方向,避免“走弯路”、“走冤枉路”甚至“走回头路”,确保实现有效的质量管理。
通过质量定位而取得成功的案例很多:比如提到三星,我们很容易想到“时尚”;提到索尼,很容易想到“精致和创新”;而奔驰这个品牌在人们的心目中则常与“尊贵”联系在一起,这些都反映了一个品牌的品质形象定位。
(2) 贯彻执行质量方针
为贯彻执行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领导”应该组织实施适宜的有效质量制度和措施。明确了目标和方向,只有付诸实际行动才能实现,这个实际行动就是实施适宜的有效措施。
戴明在其“十四点”的第七点“发挥主管的指导作用”和第十点“取消面向一般员工的口号、标语和数字目标”中指出,管理的目标是帮助人、机器和设备做更好的工作,管理人员应制订指导实践的规范,开发文档标准、过程和步骤,具体指导员工如何达到质量目标。
(3)合理提供资源
“领导”应该为实现质量目标组织提供和管理必要的资源。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的资
源是实现质量目标的基本保障。所以最高管理者一方面要合理提供足够的资源,另一方面要提供有效管理资源。
(4) 带头营造整体的质量氛围
“领导”应该营造员工提高质量意识、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氛围,上下同欲,以确保充分、高效地实现有效的质量管理。
关于如何做到“上下同欲”,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在其著作《道德经》第六十六章中,有这样的表述“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老子认为领导者应当“守柔”且“善下”,即谦虚慈爱,才能做到“上下同欲”。另外,“领导”应确保质量管理体系职责和权限分配清晰对应,这对于营造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氛围也很重要,对员工授权限的同时,应授予相应职责,确保所授职责与所授权限相对等。
(5) 基于数据的决策
“领导”应该清醒认识到现代质量管理是一门科学,坚持学习、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质量观和质
量管理的科学方法、工具,以确保科学决策和正确指挥,才能使质量管理体系保持正常运行,取得实际成效。质量与其它门类科学一样,只有运用科学的质量观念、方法和工具,才是最具有效益的捷径。
2. 注重质量人才与全员参与
产品质量是组织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全部工作的综合反映。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人的工作质量都会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产品质量。因此,应把所有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充分的调动起来,不断提高人的素质,人人关心产品质量,人人做好本职工作,全体参与质量管理。经过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
全员参与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科学技术的要求,是人性化或人本化管理的体现。事实上,不管组织采取多么严厉的惩罚措施,员工如果消极对待产品质量问题,难免不造成质量事故,使组织遭受不应有的损失。日本产品质量之所以能够达到那么高的水平,与其员工全员参与是分不开的。
(1) 质量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在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的成功与否更多体现在有无适用的人才上。不能说组织的所有员工都是人才,但人才却是在员工中产生的。组织不仅需要科技开发人才,还需要管理人才、操作人才(如工人)等等。关键性的质量人才需要通过科学合理地招聘方式“请”来,例如一个专业的质量论坛(如栖龙坛)里就有几十万质量会员,里面云集了我国各行各业的质量专业人才,在目前中国严重缺乏质量人才的国情下,在专业的质量论坛里聘请行业质量人才是最高效的办法。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3/4/4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