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公司治理理论进行了研究,其中具代表性的是超产权理论、两权分离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它们构成了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理论基础。
超产权理论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兴起的一种治理理论,是基于对产权理论的有效性的怀疑而提出来的。英国经济学家马丁和帕克等认为,超产权理论的提出是以竞争理论为基础,该理论认为企业产权改革、利润激励只有在市场竞争的前提下才能发挥作用。其有两项基本内容,一是企业治理,二是竞争理论。
两权分离理论即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理论,它是随着股份公司的产生而产生的。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贝利、米恩斯和钱德勒等。
委托代理理论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深入研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发展起来的。主要研究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指委托人授予代理人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代理人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该理论认为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些主体的利益,这些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企业的经营决策者必须要考他们的利益或接受他们的约束。
(四)公司治理结构基本功能
从以下四方面概述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功能:
1.权力配置功能
公司治理结构的权力配置功能是指对剩余控制权进行配置的功能。
2.权力制衡功能
公司治理结构的设立为了制衡公司中各种权力关系,它的核心是明确划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人员各自的权力、责任和利益,形成四者之间的权力制衡关系,确保公司制度的有效运行。
3.激励和约束功能
激励功能是指通过公司治理结构的作用,使代理人或执行管理层除了按照要求去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外,还能给代理人产生强大的激励,促使其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实现公司企业的利益或目标。约束功能是通过公司治理结构中提供的监督与惩罚机制以及合约关系对代理人或管理层的行为产生的一种约束力。
4.协调功能
公司治理结构的协调功能是指通过公司治理结构来协调委托人和代理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使不同利益主体都能尽最大努力为公司工作。
(五)目前我国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
1.设置不合理、不完善
一些公司治理结构设置不合理、不完善,中国许多与欧洲类似的家族民营企业中,一人独大或是任人唯亲现象不少。
2.“内部人控制”问题
我们先来举一个“内部人控制”的极端案例――陈同海案。(据媒体报道,2009年7月15日,原中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总经理、中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同海以受贿1.9573亿元的天文数字,被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之前有媒体描述,陈同海每月仅公款吃喝玩乐就高达120万元。)
像这样的腐败案例并不是偶发的个案,只不过陈同海案的受贿金额数额巨大,因此受社会公众所关注。究其原因,一方面,现代公司制度的出现孕育了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内部人控制”问题;另一方面,中国在转轨经济中,在法律体系缺乏和执行力度微弱的情况下,“内部人控制”也是公司治理的大问题。如负责人过分的在职消费;过度投资和耗用资产等等。
3.经理层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
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公司的经营活动由职业经理班子来组织进行,如果缺乏相应的机制,经理们的活动是没有办法监督的,很难说清是为自己的利益服务还是为公司的利益效劳。
4.董事会构成不合理
董事会构成不合理,董事会成员产生机制不健全,董事会运作不规范。股东和公司,董事会的股东之间的利益关系容易失去平衡。
5.所有者缺位
我国一些国企在产权改革中存在贵买贱卖的行为,张维迎认为,出现的这种现象,恰恰说明了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的严重性。反过来看,如果不存在所有者缺位问题,那么就等于像个人的资产那样,具有对资产“生死存亡”的切身责任,当然不会产生这种现象了。
二、内部审计质量
(一)内部审计
1.内部审计发展
内部审计的产生有其久远的历史,其萌芽可以追朔到古代奴隶社会奴隶主庄园的管家和监工,他们的活动带有经济监督的成分。到19世纪末20年代初,随着企业的经营规模、跨度的不断扩大,内部管理层次及相对独立的经营单位的增多,企业最高管理决策层逐渐变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建立监督检查机制,以保证间接管理的有效性。由此,企业内部审计便随之产生并迅速发展起来。审计内容范围从财务领域逐步扩展到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使内部审计实际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注4)
安然事件后,IIA在2002年4月的《改善公司治理建议》的报告中指出:“审计是公司治理过程中的独立观察者,内部审计、董事会、管理层和外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而健全的公司治理正是建立在这四大基石相互协同之上的。可见,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IIA前任主席柯特也认为,完善的公司治理,应保持一个强有力的内部审计。
2.内部审计概念
2001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内部审计进行了重新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其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估和改善,从而帮助机构实现目标。”
从IIA对内部审计的定义可以看出,它以“增加价值”作为内部审计的目标。同时从定义中我们也看出新定义的内部审计是“参与式”的审计;另一方面,这定义也扩展了内部审计的范围,将内部审计、公司治理、风险管理整合起来。
(二)内部审计质量
1.审计质量概念
对审计质量的描述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审计质量是审计结果的质量,这种观点将审计质量定义为审计业务工作的优劣程度,即审计意见是否正确、全面、符合审计准则的要求,都是判断审计质量的依据。
另一种观点认为审计质量是审计行为的质量。即审计人员的质量和审计过程的质量,最终体现为审计报告的质量。
内部审计质量包括内部审计行为质量和内部审计结果质量。内部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的生命,是衡量内部审计优劣的评判坐标。
2.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存在的不足
(1)内部审计独立性受限
内部审计独立性受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目前,我国的内部审计部门主要是为经营者服务。二是据我国原有审计制度规定,当对有关主管部门进行审计时,如果发现有关重大事项,可向被审计单位的上级内部审计机构反映,这也是造成内部审计发育不良的重要原因,这种规定超越了内部审计固有的实际职能,最终造成了内部审计的两难境地。
(2)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
这点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企业领导对内部审计不重视,即使有些企业已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但审计工作仍没有成为企业的内在需要,这是因为企业对内部审计所具有的各种管理、服务不重视。二是企业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管理制度,审计工作不规范,内部检查缺乏,缺少事前的审计计划、事中的审计程序、报告期的审计复核,造成审计复核、审计质量控制无从入手。
比如在一个实行工资保密制度的企业,为了防止工资信息外泄,开始没有对工资实行内部审计。后来为了防止工资造假,公司领导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对工资进行了一次审计后却发生工资信息外泄的事,但是当时没有意料到会有这种事情发生,所以没有制定明确的问责制。因牵扯的人不止一两个,人事部和审计部都推卸责任。这是该企业审计制度的一种不健全,没有明确权责。
(3)审计人员的知识和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内审机构中人员专业构成普遍单一(内审机构中人员专业的合理安排是,工程技术1/3,经管专业1/3,其他专业如法律、统计、计算机等占1/3。而我国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内审人员中会计专业占70%以上),随着对内部审计质量要求的提高,需要内部审计涉及企业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审计人员因受专业限制不可能对企业业务的各个方面都很了解,这就导致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在自行开展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内部审计时就很难保证其审计的深度达到企业所需要,结果的公正性必然受到质疑。 随着企业的发展,如果不及时对内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综合能力,就很难保证内审人员的专业水平能符合企业发展所需,而审计人员的综合实力往往决定了审计结果的质量。
三、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审计质量
企业内部审计是基于企业内部经济监督和管理之需而产生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内部审计从产生起就与公司治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一方面,公司治理结构是实施内部审计的制度环境,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促使内部审计有效开展,保证内部审计功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结构趋于完善健全的保证,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及其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内部审计。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2/4/4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