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显著性检验(T值) 不显著 不显著 不显著 不显著
综合专业知识 159/55% 高 高 高 低
单一专业知识 132/45% 低 低 低 高
显著性检验(T值) 显著 不显著 不显著 不显著
表5-1至5-5数据来源:何卫东《深交所上市公司治理调查分析报告》(2004年4月)
1合理化股权结构
上市公司的业绩与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呈负相关关系这一结论,以前已被指出过。这里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公司业绩与第二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及第二大股东与第一大股东的相对持股比例之间的正相关性。这意味着:上市公司的业绩在一定程度上与公司的股权结构中是否存在“能与第一大股东相接近和抗衡的第二大股东”这一因素高度正相关,或者说,在公司股权结构中是否存在“能与第一大股东相接近和抗衡的第二大股东”这一因素可能是对公司业绩具有重大影响的关键变量之一。这种股权结构形式称作为上市公司的“二元式股权结构”,即在上市公司中第一大股东不再占据绝对控制地位,存在着第一、第二大股东两大接近均衡的力量对公司进行共同治理这样一种股权结构形式。这一现象在过去的研究中尚未引起人们特别的注意。它表明:对于有效地提高公司的绩效而言,在上市公司的股权构结上采用一种特定的结构形式——二元股权结构形式或许是较为重要的。
对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资产重组、担保贷款、更改募集资金用途、发行新股价格的确定方法等做出严格、科学、具体的规定。借鉴国外经验,建立中小股东权益保护机制,提高中小股东对公司治理的参与程度。
2建立中小股东权益保护机制
3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
在由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主办的“2008年养老金国际研讨会”上,姚刚在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目前各类机构投资者持股比重已占A股流通市值近50%,作为资本市场重要参与者,机构投资者在改善投资主体结构,稳定市场,活跃交易,推进公司治理乃至促进金融体系竞争与效率等方面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姚刚说,当前金融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金融国际化趋势更加明显,新的市场环境和机制变化对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和机构投资者的能力提高提出更高要求,需要进一步推动机构投资者发展壮大,不断提高机构投资者整体质量,进一步强化机构投资者的风险控制机制。
首先要继续强化市场基础建设,改善机构投资者发展的外部环境。循序渐进地推进公司债券、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对包括养老金在内的各类市场参与主体提供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
其次,要优化机构投资者的结构,在发展壮大机构投资者整体规模的同时,进一步优化机构投资者的结构,继续扩大社保资金、保险资金、企业年金投资资本市场的比例和规模,鼓励和引导以养老金为代表的长期机构投资者进入资本市场,提高社保基金参与资本市场的深度与广度。
第三,要加强对机构投资者的监管和风险防范,稳步推进产品和业务创新。加强对机构投资者投资行为的监管,逐步拓宽机构投资者业务范围,丰富证券投资基金品种。
第四,要稳步推进对外开放,不断增强机构投资者在开放条件下的竞争实力。
4提高独立董事独立性
在美国等西方成熟市场中,独立董事不仅仅在企业董事会里占有很大的比例,而且在企业的决策中也能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真正的发挥了独立董事的职能,促进了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同时最大程度的保障了所有股东特别是上市公司中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因此,积极推行独立董事制度,降低执行董事在董事会成员中的比例,提高非执行董事的独立性,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规定聘任独立董事,避免由相关利益人或大股东代理人担任,强化董事会代表全部股东行使职权的功能,改变董事会由控股股东操纵的状况,淡化董事会直接参与经营管理的职能。这就能在源头上把好信息披露的第一道关,从而促进信息披露的规范化。
参考文献
[1] 贺强,杜惠芬,李磊宁.中国资本市场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86-292,300,322-328
[2] 靖继鹏.信息经济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M), 2004.28,358
[3] 周战强.行为金融—理论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33-134,251-258
[4] 吴冬梅.公司治理结构运行与模式(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13-21,83-92
[5] 杨宏.西方信息披露理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特区经济,2005-10-25:346-347
[6] 唐震斌.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现状及改进措施(J).中国证券业研究,2005,(5)/17:62-68
[7] 岳立群,郭建光,栗博.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治理效应分析(J).金融参考,2005-07:21-24
[8] 高雷:《中国股票市场及上市公司治理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7月第1版
[9] 徐君.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上市公司财务,18-22
[10] 段志平.论证券市场监管中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M).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6):8-11
[11] 谢清喜:《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有效性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12] 罗培新等.证券违法违规惩戒实效与制度成本研究.上证联合研究计划第十三期课题报告
[13] 陈向民,谭永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若干问题研究—时间性、信息含量与市场反应.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2002.07.31 深证综研字第0060 号
[14] 何卫东.深交所上市公司治理调查分析报告.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2004.4.26 ,深证综研字第0086号
[15]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实证分析.深圳证券交易所,
[16] 毛志荣.信息披露违规处罚实际效果研究.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2002.04.09 ,深证综研字第0054号
[17] 吴林祥.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处罚研究,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研究报告2002年51 号
[18] 谈萧:《上市公司治理与监管专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19]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电子版(2005年,2006年,2007年,2009年)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