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一) 坚持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有机统一,注重企业文化系统的整体性。
企业文化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十分丰富、广阔的文化复合体,它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部分组成;其中,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心和灵魂,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保障,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以物质文化为例,它是企业文化最表层的东西,往往能给人以直观的印象,因而似乎最容易取得实效。近些年来,随着 CIS在我国一些企业的导人,越来越多的企业注意用统一的标识、符号、色彩等物质文化对企业进行“包装”,以使企业给人产生深刻的印象,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从企业文化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光进行“外包装”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精神文化的指导下,才能真正收到实效,使企业做到“形神兼备”。
坚持企业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有机统一,说到底就是注重企 业文化系统的整体性,实现文化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以取得更好的效果。这首先必须在整体上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规划,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避免凑热闹、走形式的短期行为。其次,要正确认识企业文 化与文体活动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纠正企业文化就是开展文体活动的错误倾向。企业文体活动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建设企业文化的有效手段, 但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远不止于此,企业还应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地培育企业文化;第三,要正确认识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与区别。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有不少重合之处,但它们的体系不同,目标侧重点不同,工作内容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同。企业文化是一种经济文化,企业文化的目标侧重点在于各个企业独具的个性,企业文化的内容远远超过思想政治工作的范围。它们虽然有联系,但不能相互取代,又不能相互归属,而应功能互补,相得益彰。
(二)在共性中突出个性,努力创造富有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无疑是有许多共性的东西,如竞争观念、效益观念、人本观念、服务观念等等。但是,企业文化的生命力更主要是体现在它们的个性 例如,“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企业,根据自己的经营实践,应当有不同的实现形式。日本的大荣百货以“让利顾客”实现以人为本,索尼以“先锋精和”实现以人为本,本田以“年轻人优先”实现以人为本,松下以“产业报国”实现以人为本,西武以“关怀人”实现以人为本,东芝以“勇猛经营”实现以人为本。同样是以人为本,但是企业的特殊性不同,企业强调的侧面也不同。实践证明,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往往都有鲜明的企业个性。构建有个性的企业文化,塑造独特的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点。
其一,从具体国情出发,突出民族性。综观世界 各国的企业文化,一般都带有十分鲜明的传统文化色彩如欧美国家强调个体的素质和能力,注重个人创新,他们的企业文化就具有“发展个性,鼓励竞争创 第一”的特性。日本注重集体智慧、协调与合作,倡导职工对企业、企业对社会的责任感,所以“和亲一致、 产业报国、顺应同化、奋发向上、献身组织”便构成了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社会制度、文化背景、管理体制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而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从具体的国情出发,要在几千年的文明中汲取养分,培育有自己特色的企业价值观和伦理精神。
其二,合理吸收消化世界先进文化的精华,使之为企业服务。当前由于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迅速发展,各国企业文化互相渗透、相互影响,成为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新特征。建设富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有选择地吸收和借鉴国外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形成开放型文化。
其三,从行业和企业的特点出发,注重特殊性不同行业和企业,其现实起点、经营风格、历史地理环境、服务对象、产品结构、人员构成等都相差很大,因此必须从本行业、本企业的特点和实际出发,结合本行业、本企业职工的思想实际,在确定企业文化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上有所侧重,避免雷同。
其四,从社会发展变化的客观情况出发,讲求创新性。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确定之后,并非就此止步,一成不变,还要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当然,这种调整并不是对原有企业文化的全盘否定,而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对有关内容、形式和方法进行改进,并赋予新的内容,作出新的解释,使之与客观世界始终保持有机融合,确保其旺盛生命力。
(三) 实施企业文化战略.加大企业文化建设力度。
企业文化建设之所以存在着不少问题并陷入一些误区,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相当多的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存在着短期行为,并投有把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能够有力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战略。企业文化建设实际上是一种无形资产投资。这种无形资产投资的特点是:投入决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多次、长期的投入,才能逐渐培育出优秀的企业文化;投入的回收也不可能在短期内一次完成,而是有滞后、不断回收的特点。上述特点决定了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从长远的角度出发,树立企业文化的战略意识。
其一,建立企业文化战略的计划体系和组织物质条件。①建立企业文化战略实施计划体系,即将企业文化战略方案的长期目标分解为各种短期计划、行动方案和操作程序,使各级管理人员和职工明确各自的责任体系和任务网络,以保证各项工作与企业文化战略的指导思想相互一致,并突出战略重点。 ②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文化战略的实施,要求建立一个高效率的组织机构,要通过相互协调、相互信任和合理授权,以保证企业文化战略的顺利实施, 避免企业文化建设的虚置化现象。③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硬件设施和财务支持。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加大物质投入,这既是塑造企业形象的内在要求,也是企业文化战略实施的基础条件。
其二,持之以恒,讲求实效。企业文化战略确定以后,必须一贯予以坚持实施,防止因为企业领导班子变动而出现停顿甚至废除的现象。只有长期不断地完善,长期不断地追求,才能显示出企业文化建设的综合效应。企业文化建设坚持长期投入的原则,就是要持之以恒,讲求实效,狠抓落实,力戒空谈,防止虎头蛇尾。据说我国曾经有一个企业文化考察团去日本,令它们感到费解的是,在日本这个号称企业文化的故乡,许多企业界人士却并不知道 “企业文化”这个词,更不能就“企业文化”介绍和说明其内容和作法,可这些企业又都有明确的经营理念,并且各有个性,互不雷同。出现这种现象,固然是由于日本的企业文化是由美国学者总结归纳的,他们自己在理论上还不甚了了,但更主要的是,日本在建设企业文化上不尚空谈,注重实际。日本曾从中国的管理经验中带去两样东西——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见箱前者在日本演变成为一种对员工进行精神激励的制度,后者则被挂在日本大大小小企业醒目的位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一例子说明,企业文化建设要真正收到效果,就不能停留在口头和文字上,而必须投入更多的劳动 ,花费更多的心血。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3/4/4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