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二、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原因分析
造成企业员工的不安全行为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心理、生理、管理、环境等。
(一)心理因素
事故统计资料表明,由人的心理因素而引退的事故约占70%-75%,或者更多(注7)。
1.能力缺乏
能力,是指一个人完成一定任务的本领,或者说,能力是人们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心理特征,能力标志着人的认识活动在反映外界事物时所达到的水平。影响能力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感觉、知觉、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想象力和操作能力。(注8)
操作是人通过运动器官执行大脑的指令对机器进行操纵控制的过程,操作能力水平的高低对安全监察人员及工人搞好本职工作极为重要,它将直接影响人身和设备的安全。
各种能力的总和就构成人的智力,它包括人的认识能力和活动能力。其中观察能力是智力结构的眼睛,记忆能力是智力结构的储存器,思维能力是智力结构的中枢,想象能力是智力结构的翅膀,操作能力是智力结构转化为物质力量的转换器。
在生产过程中,一个操作人若因能力的缺乏,不能胜任本岗位的工作。技术不熟练,遇险惊慌:操作技术不熟练,生产工艺不熟,而对突如其来的异常情况,正常的思维活动受到抑制或出现紊乱,束手无策,惊慌失措,甚至茫然无措。可以想象一个生产一线的操作工,缺乏本岗位的操作能力,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后果。
下面案例深刻说明某电锌厂因工厂培训工作不到位,操作工人无知酿火灾。该厂因生产需要在浸出车间安装一台悬挂式电动葫芦轨道,负责施工的单位是某安装公司。施工人员需要对电动葫芦轨道进行焊接。在焊接部位正下方楼面堆放了6吨袋装高锰酸钾。施工人员不清楚高锰酸钾的燃烧特性,及时向当班班长李某打听这堆材料是否会燃烧。李某回答:“不会!你就放心焊接吧。”随后班长向分厂值班调度请示,值班调度回答也和班长李某一致。施工人员得到生产单位的许可后开始对钢轨进行焊接,施工人员焊接还不到十分钟,发现炙热的焊渣将高锰酸钾包装袋(人造革材质)引燃并引起高锰酸钾燃烧,安装公司施工人员组织用自来水灭火,但未能将火扑灭,相反越烧越旺。采用石灰粉覆盖但也未能奏效,不到半小时6吨高锰酸钾全部化为灰烬。
此次事故造成直接损失:6吨高锰酸钾、一条电力电缆及部分门窗设施,折合经济损失3.8万元。
事故中被烧的高锰酸钾包装不合格,按相关要求对易燃材料应当采用不燃材料作外包装,而且包装袋上未标注易燃物品。这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以致公司的值班调度、班长、施工人员均对此事的认识不足,并对其可燃性进行了错误的判断和估计。
其次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防护面过小,未考虑到焊渣飞溅。高温炙热的焊渣极易引燃高锰酸钾。这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之一。
再次扑救火灾的过程中,使用了错误的扑救方法,造成灭火措施不当,只是想到利用水浇灭和用石灰粉覆盖。用水灭火搅动了高锰酸钾,增加了高锰酸钾的受热面,释放了大量氧气加速燃烧;而使用石灰粉覆盖虽隔绝了可燃物与外部空气接触,但是高锰酸钾加热释放的氧气却继续维持燃烧,且燃烧速率加大。
这起事故也间接的反应出企业对职工安全培训和质量管理均不到位。职工缺乏应有的安全知识培训,没有掌握高锰酸钾的燃烧特性以及应如何有效扑灭火灾。采购的高锰酸钾外包装不合格,没有把握好质量关。
2.情绪与情感
情绪是由肌体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体验,属于人和动物共有的;而情感则是人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体验,属于人类特有。情绪带有冲动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而情感则很少有冲动性,其外部表现也能加以控制。情绪带有情境性,它由一定的情境引起,并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而情感则既有情境性,又有稳定性和长期性。(注9)
不良情绪发展到一定程度能够主宰人的身体及活动情况,使人的意识范围变得狭窄,判断力降低,失去理智和自制力,带着这种情绪操纵机器极易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根据安全心理学分析,作业人员的不安全心理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骄傲自大、争强好胜:自己能力不强,但自信心过强,总认为自己有工龄,有时也感觉力不从心,但在众人面前争强好胜,图虚荣、不计后果,蛮干冒险作业。
(2)情绪波动,思想不集中:受社会、家庭环境等客观条件影响,产生烦躁,神志不安,思想分散,顾此失彼,手忙脚乱,或者高度喜悦、兴奋、手舞足蹈、得意忘形,导致不安全行为。
(3)盲目自信,思想麻痹:特别是青年工人和一部分有经验的老工人,他们在安全规程面前“不信邪”,在领导面前“不在乎”,把群众提醒当成“耳旁风”,把安监人员的监视视为“找麻烦”。盲目自信,自以为绝对安全,我行我素。
(4)盲目从众,逆反心理;看见别人违章作业,他也盲目照着学,对执行安全规章制度有逆反心理。如登高作业把安全帽系在腰间;看见领导来了赶快脱下手套,领导一走又载手套操作旋转机床。
(5)侥幸心理:侥幸心理是许多违章人员在行动前的一种重要心态。有这种心态的人,不是不懂安全操作规程,缺乏安全知识,也不是技术水平低,而多数是“明知故犯”。在他们看来,“违章不一定出事,出事不一定伤人,伤人不一定伤我”。这实际上是把出事的偶然性绝对化了。在实际作业现场,以侥幸心理对待安全操作的人,时有所见。例如,干某件活应该采取安全防范措施而不采取;需要某种持证作业人员协作的而不去请,自己违章代劳;该回去拿工具的不去拿,就近随意取物代之等。
(6)惰性心理:惰性心理也可称为“节能心理”,它是指在作业中尽量减少能量支出,能省力便省力,能将就凑合就将就凑合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懒惰行为的心理根据。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看到有些违章操作是由于干活图省事、嫌麻烦而造成的。例如有的操作工人为节省时间,用手握住零件在钻床上打孔,而不愿动手事先用虎钳或其他夹具先固定好后再干;有些人宁愿冒点险也不愿多伸一次手、多走一步路、多张一次口;有些人明知机器运转不正常,但也不愿停车检查修理,而是让它带“病”工作。凡此种种,都和惰性心理有关。
(7)无所谓心理:无所谓心理常表现为遵章或违章心不在焉,满不在乎。这里也有几种情况:一是本人根本没意识到危险的存在,认为什么章程不章程,章程都是领导用来卡人的。这种问题出在对安全、对章程缺乏正确认识。二是对安全问题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在行为中根本不把安全条例等放在眼里。三是认为违章是必要的,不违章活就干不成。无所谓心理对安全的影响极大,因为他心里根本没有安全这根弦,因此在行为上常表现为频繁违章。有这种心理的人常是事故的多发者。
(8)好奇心理:好奇心人皆有之。它是人对外界新异刺激的一种反应。有的人违章,就是好奇心所致。例如刚进厂的新工人来到厂里,看到什么都新鲜,于是乱动乱摸,造成一些机器设备处于不安全状态,其结果或者直接危及本人,或者殃及他人。有的人好奇心很重,周围发生什么事都会引起他的注意,结果影响正常操作,造成违章甚至事故。
(9)工作枯燥,厌倦心理:从事危险、单调重复工作的人员,容易产生心理疲劳、厌倦心理。如某电工进行变压器避雷试验,当天已完成7台,在进行第8台时,心理疲劳,感到乏味,结果违章触电。
(10)错觉,下意识心理:这是个别人的特殊心态。一旦出现,后果极为严重。一位配电工,自己在高压区域用绳子拉了一个禁区。在禁区外工作一会后,突然闯进禁区,把实际存在的危险区域错误地感觉为安全区域,结果触电身亡。
3.性格上的缺陷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注10)
性格是人们在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和社会行为方式中区别于他人所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总和。道德品质和意志特点是构成性格的基础。
尽管人的性格千差万别,但就其主要的表现形式,可以归纳为冷静型、活泼型、急躁型、轻浮型和迟钝型5种。在安全生产中,有不少人就是由于鲁莽、高傲、懒惰、过分自信等不良性格,促成了不安全行为而导致发生伤亡事故的。
2000年12月9日15时左右,某花炮厂运回一车生产使用纸板,二车间工人白某某性格比较鲁莽和孤僻,在同10多名工人到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2/5/5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