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民营企业基本上以中小企业为主,且分布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的劳动力明显高于国有企业。2002年全社会就业总数为7.374亿人,其中国有单位就业人员7163万人,占全社会的9.7%,民营经济(含农业劳动力)就业占到全社会90.3%;如果不包括农业劳动力(3.66亿),民营经济吸纳的就业量为3.09亿(其中乡镇企业就业人员为1.33亿),占全社会就业总量的42%;民营经济在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达到84%,再就业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中约有70%在个体私营企业工作,民营经济吸纳劳动力的功能,大大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为社会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
4.民营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主体多元化了,哪里民营经济发展快,哪里经济发展就快,社会问题也容易解决。当今的经济大省也是民营经济大省,如浙江、广东、江苏、上海等地的经济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非农就业机会,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加快了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同时建成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对于吸纳新增就业人口,实现2020年国民经济再翻两番,进一步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历程及现状
(一) 民营经济发展的历程
从1979年到1982年,农村实行了联产责任制,大量的劳动力被解放出来,从事个体经营,传统的“一大二公”的所有制结构被打破。中共十二大和全国五届五次全会,承认了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从1982年到1988年,私营经济开始出现,1988年修宪,明确了个体和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必要补充,从此,私营企业才有了合法的地位。1989年到1992年,个体和私营经济出现大幅下滑,这一时期处在曲折徘徊阶段。从1992年到1997年,民营经济才与中国经济真正融为一体。在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提出了著名的“三个有利于”的科学论断和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后,私营企业快速发展。1997年的十五大明确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的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认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此,民营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后每年的增幅都在10%以上,2003年私营企业扩大到300多万户。党的十六大创造性地提出了“鼓励、支持、引导”的发展方针,可以相信,中国民营经济又会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据国家工商局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03年底,私营企业总户数已超过300万家,从业人数4088万人,注册资金达3.5万亿;共有个体工商户2353万户,从业人员达4636万人,民营经济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1、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三产业
民营企业主要分布在第二产业中的竞争性领域和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在文化、体育、娱乐、休闲以及中介、法律咨询、物流配送等新兴服务业中发展迅速,在咨询顾问、律师、会计等领域已经成为主力军,近来,又开始向计算机应用、技术服务等高新技术领域发展。如上海,2001年,从事技术咨询、计算机应用和科研综合服务的科技型企业超过10000家,经市政府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中,民企占三分之一。
2、民营企业地区分布不均匀,多集中在东部及沿海地区。
从私营企业的分布看,2002年东部地区企业户数占全国的68.9%,中部占17.3%,西部占13.8%;从个体工商户分布来看,东部占48.2%,中部占31.6%,西部占20.2%。如下图。2002年,私营企业户数过10万户的广东、浙江、江苏、山东、上海、北京都集中在东部,规模大、影响大的企业大多也集中在东部,全国500个大的私企中,浙江就有170家。
3、民营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实力逐渐增强,自身素质逐步提高。
根据2002年度全国工商联上规模民营会员企业分析报告的有关数据,入围企业营业收入总额1.2亿元以上的有1582家,其中第一位的已达355亿。资产总额5亿元以上的企业378家,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超过100家,如联想、浙江万向、浙江正泰等企业,由国家工商总局认定的全国196件驰名商标中,私营企业拥有32件。民营企业家在“非典”等突发性事件上表现出很强的社会责任感。据不完全统计,各级工商联会员企业在生产经营普遍受到影响的情况下,为支持社会抗“非典”共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5.65亿元,表现出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与民族凝聚力。民营企业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光彩事业,实施光彩项目9765个;民营企业纳税意识增强,2002年纳税增长率达24.65%,高于利润增长率。
4、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方兴未艾。
目前,已有5000多家民营科技企业与国内50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撑。民营科技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子、通信设备、仪表、生物医药和材料技术等技术密集型领域,提高了我国企业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三、我国民营企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民营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民营企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自身及外部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 民营企业规模偏小,实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弱
虽然有些民营企业已经发展成大企业,但大多数还是一些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规模小,实力弱。企业的资本主要靠业主自身的积累和民间借贷,而非银行贷款,资本有限,大部分的企业只能维持正常的运转,一旦遇到风险很难抵抗。由于受自身力量的局限和市场准入的限制,发展受到限制,规模难以扩大。民营企业多集中在第三产业和传统制造业,激烈的过度的市场竞争使赢利水平逐年下降,影响了实力的增强。民营企业创业初始,多数是家族企业或个人合伙企业,起步较低,资金有限,主要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低、投入少、规模小、见效快的行业,另一方面,高收益的行业基本没有向民营开放,由国家垄断,这样就造成了民营企业的规模很难壮大,实力无法增强,同时也威胁到一些民营企业的生存。
(二)管理薄弱,机制落后
目前,大多数民营企业内部管理混乱,企业内部的家族式管理和唯亲是用的用人机制,造成决策质量低下、失误增加,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速度,一些企业制度不健全,形同虚设,管理还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上,缺乏科学化决策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财务混乱,营销手段落后,奖惩制度难以执行,员工的主体意识差,员工的聪明才智得不到充分发挥。管理机制难以完善,多数企业管理者素质不高,缺少远瞻性,创新意识差,企业难壮大,管理经验及资源跟不上企业发展速度和扩张规模的需要,一些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尽合理,现代企业制度没有形成。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企业主的素质低,企业缺乏管理人才。民营企业的创始者中许多人原来是“洗脚上田”的农民,辞职下海的工人、干部,他们没有经过系统和针对性的培训,管理水平达不到现代企业的要求,另外,一些专业人才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不愿到民营企业去发挥才能,造成了企业人才匮乏,管理水平很难提高。
(三)缺乏信誉
目前社会上出现的假冒伪劣商品、商标侵权、合同欺诈等现象,这些现象多出自于中小企业,有些是地方保护的不良行为,有的行业,国家三令五申予以关闭整顿,但却屡禁不止,部分企业内部管理混乱,做假帐,偷漏税,恶意逃废银行债务,拖欠工人工资,忽视生产及人身安全。有些民营企业之间相互拖欠,由此引发的纠纷不断上升。说明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眼前利益,见利忘义,丧失诚信,坑害消费者,扰乱社会经济秩序,也断了自己的发展之路。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在经济转型期,由于法律制度不健全,经济秩序尚未走上正轨,管理监督制度不完善,监管不力;部分企业主缺乏职业道德,为追逐眼前利益,不惜违反法律、法规,贪图小利;有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经济指标,对违法、违规企业视而不见,疏于管理。
(四)政策环境不平等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3/5/5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