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价格:
从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20几年来,中国的政治环境稳定;中国的经济环境也日益呈现开放、良好的趋势。从1979-1997年的19年间,中国的GDP平均年增长接近10%,近两年中国的经济增长仍在7%左右,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正如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经济师史蒂芬·罗奇发布报告指出:“到目前为止,中国是惟一能不受以美国为中心的日益严重的全球周期性衰退影响的国家。在全球经济举步维艰之际,中国犹如沙漠中的一片绿洲。今年中国的经济保持近百分之八的增长率,成为全球迄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而且这种增长是结构性的,受强有力的内部(改革)和外部(全球化)力量推动而成。”正因为“受到强有力的内部(改革)和外部(全球化)力量”推动,为我国企业的发展及其实施跨国公司战略提供了较为稳固的、良好的背景环境,我国企业实施跨国公司战略是必然的。
一、 国际跨国经营的概念及特征分析
1、跨国公司的概念 :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是一种特殊的企业组织形式,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世界商品经济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有关跨国公司定义与界定,按照不同的标准,界定的标准也不尽相同。本文将引用联合国1977年起草、1986年最后定稿的《跨国公司行为守则草案》中的定义:“本守则中使用的跨国公司一词系指由两个或者更多国家的实体所组成的公营、私营或混合所有制企业,不论此等实体的法律形式和活动领域如何;该企业在一个决策体系下运营,通过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决策中心得以具体吻合的政策和共同的战略;该企业中各个实体通过所有权或其他方式结合在一起,从而其中一个或更多的实体得以对其他实体的活动实行有效的影响,特别是与别的实体分享知识、资源和责任。”
2、当今国际跨国经营的总体特征:
跨国公司的发展从90年到至今出现了美、日、法、英、德、发展中国家等群雄并起、快速发展、相互竞争的新格局,跨国公司已成为全球现象。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中占有主导地位,作为当今国际生产与贸易的主体与组织者,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国际跨国经营以国际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为主要经营手段。
跨国公司的投机性不强,主要采取直接投资。具体表现为两种典型形式,一是在国外创办分公司及子公司,这种形式也被称为“新建”;二是在东道国取得对一家现存厂商企业的控制权,这种方式也被称之为“并购”。 在国际直接投资跨国经营中,跨国并购是最突出的,也是当今最为常见的方式之一。研究表明,有42%-55% 的企业增长来自于并购。在非常情况下,产权的流动和转移可能是在超经济的强制下进行的,如政府主导下的并购或政府赎买等。 跨国并购是一国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打”入另一国市场便捷而又风险较低的方式。当今大型国际跨国公司同样通过国际直接投资为主要经营手段。
(2)国际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大,并呈现出多元化,已经向第三产业转移。
据统计,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从1960年的680亿美元, 1992年达到19480亿美元,1996年达到32000亿美元。80年代中期以来,其增长速度大大加快,其中,1986-1990年平均年增长率为19.8%,1991-1995年达9.4%,1996-1999年为16.2%。 对外直接投资不仅规模不断扩大,而且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形成了新的格局,资本流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比率迅速增加,尤其是亚洲、拉丁美洲地区,例如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绝大多数的大型跨国公司都曾在中国进行直接投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成为外国直接投资重要的流出国(地区);跨国经营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增长大大快于国际贸易的发展;而且国际直接投资大规模投向服务业,据联合国统计,从7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额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从50%上升到60%,表明直接投资逐渐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及第三产业转移。
(3)对外直接投资“本土化”的日益提高
跨国公司一改以往的做法,改变了经营战略,开始注重东道国的利益,从东道国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环境着想,实施“双赢”推进“本土化”策略。在东道国就地生产,就地销售,这种“本土化”做法是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相伴而生的。例如中日合资汽车企业所使用的零部件在中国采购的比率为47%,中美合资企业为57%,而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在上海生产的“桑塔纳”轿车零部件在中国的采购率高达80%。这种“本土化”战略对东道国和投资国都是有利的。“本土化”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民族工业发展的需要,同时是投资国降低了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跨国公司的“本土化”战略还有利于缓解母国与东道国文化差异可能带来的冲突;有利于跨国企业在东道国的知名度和信誉,从而更大规模的发展跨国经营活动。
(4)国际跨国公司之间有时组合成战略联盟,寻求可持续发展。
驱使跨国经营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的主要力量是:生产力焦点的转移、战略优势互补、战略协同效应、分担和分散经营风险、拓展多元化经营、低壁垒进入等等。 战略联盟组织都有各自的“核心优势”,并贡献出来,从而创造一个“一切都是比较优秀甚至是最优秀”的组合。强强联手建立在共担责任、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基础上,但是并不意味着战略联盟内部消除了竞争,企业之间仍然保持着相互的竞争,尤其是在国际化和全球化的经营中,他们仍然是竞争对手,这体现了跨国战略联盟既合作又竞争的特点。例如微软与IBM之间建立战略联盟,共同开发和研制全新版本电脑软件产品,并分享创新利润;摩托罗拉与东芝公司之间建立战略联盟,共同生产微处理器,东芝公司获得摩托罗拉的核心技术,摩托罗拉则迅速进入日本的移动电话市场。
(5)国际跨国公司重视开发与研究(R&D)活动。
随着经济全球化这一必然趋势,跨国公司也随之调整全球竞争的经营战略和策略,为了适应这一调整,再加上跨国公司与技术创新是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的,从而促进了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的力度,而全球经济一体化又增强了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也促进了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国际化。跨国公司在当今国际技术转让中充当着最重要的角色,因为跨国公司垄断了世界绝大部分科技开发资源与科技成果,技术创新是跨国公司海外扩张与经营的根基,也就是说技术创新是跨国公司发展的基石。 所以跨国公司投资于国外的科研经费在其研发费用总额中的比例不断上升,例如,1977年,美国跨国公司国外技术研发的支出仅为20.75亿美元, 1990年跃至101.87亿美元,1993年达107.87亿美元。 据相关资料统计,在西方发达国家,5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集中和控制着90%的生产技术。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1/7/7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