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获取|
论文天下网
  • 论文天下网 |
  • 原创毕业论文 |
  • 论文范文 |
  • 论文下载 |
  • 计算机论文 |
  • 论文降重 |
  • 论文排版 |
  • 外文翻译 |
  • 免费论文 |
  • 开题报告 |
  • 心得体会 |

当前位置:论文天下网 -> 免费论文 -> 其他专业论文 -> 化学教学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核心目标的确立与有效突破(三)


 (用简单的计算方法可以让程度相对较好的学生在推理能力上得到训练,知识认知升华。) 
3.2.3设计出更多地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的有效教学片段,彰显新课程核心理念及核心目标的有效突破
 化学课堂教学中有很多的难点必须通过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才能对知识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如“中和”和“中性”、“酸碱中和反应指示剂指示终点不在pH=7可以吗?”、“什么叫等效平衡”等等。
 [示例4] 在《化学反应原理》的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教学中。学生很难理解滴定中的pH突跃。如何高效解决该问题呢?我设计如下方案
提早布置作业计算用0.1mol/L NaOH中和20.00mL 0.1mol/LHCl时加入不同体积的NaOH溶液的pH值(书本p70);
VNaOH(mL) 0.00 5.00 10.00 15.00 18.00 19.00 19.50 19.98
pH        
VNaOH(mL) 20.00 20.02 20.08 20.10 21.00 25.00 30.00 35.00
pH        
 ②课堂上按计算结果描点;
 ③设计系列问题启发:
思考1:在滴加到19.98~20.02mL的过程中pH变化了多少?
思考2:求NaOH滴到19.98mL时盐酸被中和的百分数?
思考3:由此判断滴定终点是否需要pH=7?
思考4:滴定终点在多大的pH范围内,实验误差其实是很小的?
 在计算→作图描点→问题思考讨论→体会突跃的原因,从中和滴定过程的pH变化与所加NaOH体积的变化规律中感受到只要选择在突跃范围内的指示剂都不会产生大的误差,为《实验化学》中强碱滴弱酸的指示剂选择打好认知基础。整个过程中把想的时间还给学生,这比老师费力的讲解效果好得多。
3.2.4 编制有针对性的测试性问题(或题组),检测核心目标能否有效突破
 新课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在每节课核心目标知识完成后予以针对性的检测,通过重复智能训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能力,同时改组学生的智能结构,甚至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编制有效性检测性问题(或题组)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相关核心知识点的检测性;(无关知识点和问题干扰尽可能小);
 如:电化学复习教学中基础但最核心目标是熟练的判断原电池或电解池的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类型,所以可以设计如下核心且基础的检测例题:
 [示例5] Ⅰ 判断下列各原电池的负极,并说明理由

⑤Fe + NiO2 +2H2OFe(OH)2 + Ni(OH)2
⑥镀有C金属的D金属,镀层破坏后,D不易腐蚀
Ⅱ 判断下列各电解池的阴极,并说明理由

⑤Fe + NiO2 +2H2OFe(OH)2 + Ni(OH)2
(2)同类问题的发展性;(不局限在课堂讲授的同一物质或性质,避免学生思维的惰性)
 如:前面示例1中将“SO2通入BaCl2改为通入CaCl2、Ba(OH)2”;
 示例3中可设计“含有FeCl3杂质的MgCl2的溶液中须除去FeCl3,可选用什么作沉淀剂?或“将较浓的FeCl3稀释会出现什么现象等问题进行同类延伸。
(3)问题解决中同类思维方法的创新性;(同类思维方法的不同层面的应用)
 (如化学中守恒法的应用,应能适应不同变化的需求)
 如:学生既然能理解氧化还原的得失电子守恒,溶液中的离子电荷守恒,物料守恒,那么盐类水解中的质子得失守恒就不应局限在从电离和水解的平衡方程式入手。具体如下:在学生会写物料守恒和电荷守恒后,请学生利用守恒法写出NaAc中的质子(H+)得失的守恒式。
 思考过程为:能发生质子得失的大量存在的微粒有:Ac-和H2O,其中Ac-只能得,而H2O即能得也能失,所以必然存在如下关系
得质子(H+) 失质子(H+)
    c(HAc)+ c(H3O+)  ===  c(OH-)          说明:c(H3O+)即为c(H+)
(4)问题题组的提问编制应逐步向深层次问题发展,避免学生知识和思维的肤浅,但应注意不同阶段的度(正如前面讲氧化还原的教学一样,度的把握很重要)。
4 结束语
 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所阐述的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核心目标的确立并不排斥化学新课程目标体系中的三维目标,本文只不过尤其强调了目标的层次性,应着力解决课堂“知识与技能”领域中核心目标的确立,从我前面的案例中就可以知道其它两个维度的目标是通过“知识和技能”核心目标的实现过程而自然实现的。
 我们编写的示例是依据我所任教的学生层次而设计的,展示这些示例的主要目的是为阐述化学课堂教学中核心目标的确立和有效突破的操作范式提供证据,以便清楚阐述范式中关键性操作因子突破,以期达到轻负高质的目的,为新课程课堂教学提供有益经验和模式。

参考文献
[1]杨启亮.困惑与抉择——20世纪的新教学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10.
[2]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 .2.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优化教学设计的几点策略.化学教学.2009年第1-2期P15-17.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3/3/3

相关论文
上一篇:新课程《实验化学》让师生不断闪.. 下一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的开放..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课程 背景 化学 课堂教学 心目 标的 确立 有效 突破 2012-04-14 11:01:59【返回顶部】

相关栏目

政治工作
营销论文
医药医学类
生物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
历史论文
社会学专业
语文论文
焊工钳工技师论文
数学论文
建筑论文
食品论文
工商管理
毕业论文格式
英语教学论文
旅游管理
汉语言文学论文
数学教育
数学与应用数学
现代教育技术
小学教育专业
心理学专业
学前教育
其他硕士毕业论文
教育硕士毕业论文
工程硕士毕业论文
医学硕士毕业论文
经济学硕士毕业论文
MBA论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论文说明 | 网站地图 | 免费获取 | 钻石会员 | 原创毕业论文

 

论文天下网提供论文检测,论文降重,论文范文,论文排版,网站永久域名WWW.GEPUW.NET

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上传,如发现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指出,本站及时确认并删除  E-mail: 893628136@qq.com

Copyright@ 2009-2017 GEPUW.NET 论文天下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