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建筑的结构设计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因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有以下的一些优点: 第一:合理的利用了钢筋和混凝土两种材料的受力性能特点,可以形成强度较高、刚度较大的结构构件。这些构件在有些情况下可以用来代替钢构件,因而能够节约刚材,降低造价。 第二:耐久性和耐火性较好,维护费用低。 第三:可模性好,结构造型灵活,可以根据使用需要浇注成各种形状的结构。 第四: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好,又具备必要的延性,适于用作抗震结构;同时它的防震性和防辐射性也好,亦适于用作防护结构。 第五:混凝土中占比例较大的砂、石材料便于就地取材。 因为钢筋混凝土具有这些特点,所以在建筑结构、地下结构、桥梁、隧道、铁路等土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混凝土以成为当今世界上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但是,钢筋混凝土也存在一些缺点,如自重过大,抗裂性能较差,隔热隔声性能不好,浇注混凝土时需要模板和支撑,户外施工受到季节条件限制,补强修复比较困难。这些缺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钢筋混凝土的应用范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钢筋混凝土的这些缺点正在逐步的得到克服和改善。所以考虑到本建筑的层高不是很高,所以通过提高混凝土的强度来改善混凝土的这些缺点。 框架结构体系一般用于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由梁和柱通过节点构成承载结构,框架形式可灵活布置建筑空间,使用较方便。 但是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水平作用使得框架底部梁柱构件的弯矩和剪力显著增加,从而导致梁柱截面尺寸和配筋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将给建筑平面布置和空间处理带来困难,影响建筑空间的正常使用,在材料用量和造价方面也趋于不合理。因此在使用上层数受到限制,正是因为本设计采用的是小高层,建筑的高宽比H/B小于5,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建筑高度小于55m,所以选用框架结构体系。 3.1 框架结构设计 3.1.1 工程概况 该商业写字楼为七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建筑面积约6408m2,建筑平面为一字形,受场地限制,宽度为15.6m,长度为58.1m。建筑方案确定,房间开间为4.8m,进深为6.6m,走廊宽度2.4m。层高均为为3.6m,室内外高差0.45m。框架梁柱及板均为现浇,框架平面柱网布置如图1所示: 图1 框架平面柱网布置 3.1.2 设计资料 ⑴ 气温:冬季室外计算温度过-10o,冻土深度40cm,夏季室外计算温度+33oC。 ⑵ 年降雨量700cm。 ⑶ 拟建地段势平坦,地层分布较为规律,地基承载力按120~140KN/m2计,持力层为轻亚粘土。 ⑷ 夏季主导风向为南风,风速2.8m/s,冬季主导风向为西北风,风速为3.5m/s。 ⑸雪载:最大积雪厚度为20cm,0.25KN/m。 ⑹ 地下水位:常年地下水位深约7m左右,水质对混凝土无浸蚀。 ⑺设计烈度按6度,结构按7度设计。 ⑻ 屋面及楼面做法 屋面做法: 二毡三油防水层; 冷底子油热玛蹄脂二道; 200厚水泥卵石保温层; 20mm厚水泥砂浆找平层; 40厚钢筋混凝土整浇层; 预应力混凝土多孔板; 粉底(或吊顶) 楼面做法: 水磨石地面; 50mm厚钢筋混凝土整浇层; 预应力混凝土多孔板; 粉底(或吊顶) ⑼ 材料: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纵筋Ⅱ级,箍筋Ⅰ级。 3.2 框架结构设计计算 3.2.1 梁柱截面、梁跨度及柱子高度的确定 3.2.1.1 初估截面尺寸: 柱子:1~5层柱截面尺寸相同,均采用截面: b×h=450mm×450mm 6、7层柱截面尺寸相同,均采用截面: b×h=400mm×400mm 梁:梁编号见图2。 框架梁截面的确定: L1:b×h=250mm×600mm L2:b×h=250mm×400mm L3:b×h=250mm×600mm L4:b×h=250mm×450mm 图中括号内为底层梁编号,括号外为其他层梁编号。若只有一个编号,表示底层与其他层梁相同。 图2 梁的编号 3.2.1.2 梁的计算跨度: 框架梁的计算跨度以柱形心线为准,由于建筑轴线与墙轴线重合,故建筑轴线与结构计算跨度不同,如图3所示: 图3 梁的计算跨度 3.2.1.3 柱高度 底层柱高度h=3.6m+0.45m+0.5m=4.55m,其中3.6m为底层高,0.45m为室内外高差,0.5m为基础顶面至室外地坪的高度。其他层柱高等于层 高,即为3.6m。由此得框架计算简图及柱编号如图4所示: 图4 框架计算简图及柱编号 3.3 荷载计算 3.3.1 屋面均布恒载: 按屋面做法逐项计算均布荷载: 二毡三油防水层 0.35kN/㎡ 冷底子油热马蹄脂二道 0.05KN/㎡ 200mm厚水泥卵石保温层 0.2×6.5=1.3kN/㎡ 20厚水泥砂浆找平层 0.02×20=0.4kN/㎡ 40厚钢筋混凝土整浇层 0.04×25=1.0kN/㎡ 预应力混凝土多孔板 0.12×25=3.0kN/㎡ 共计 5.5kN/㎡ 屋面恒载标准值: (8×4.8+0.24) ×(6.6×2+2.4++0.24)×5.5=3366kN 3.3.2 楼面均布恒载 按楼面做法逐项计算: 水磨石地面 0.65kN/㎡50厚钢筋混凝土整浇层 0.05×25=1.25kN/㎡ 预应力混凝土多孔板 1.9kN/㎡ 吊顶或粉底 0.5kN/㎡ 共计 4.3kN/㎡楼面恒载标准值: (8×2.4+0.24)×(6.6×2+2.4+0.24)×4.3=2632kN 3.3.3 屋面均布活载 计算重力荷载代表值时,要考虑雪荷载和施工荷载。 雪荷载标准值为: 0.2×(8×4.8+0.24)×(6.6×2+2.4+0.24)=122kN 3.3.4 楼面均布活载: 楼面均布活载对于办公楼一般房间为1.5kN/㎡,会议室、走廊、楼梯、门厅等为2kN/㎡。为了方便计算,统一取为2kN/㎡。 楼面均布活载标准值为: 2.0×(8×4.8+0.24)×(6.6×2+2.4+0.24)=1224kN 3.3.5 梁柱自重(包括梁侧、梁底、柱抹灰重量) 梁侧、梁底抹灰,柱四周抹灰,近似按加大梁宽及柱宽计算来考虑,计算见表1。 3.3.6 墙体自重: 墙体均为240厚,两面抹灰,近似按加厚墙体考虑抹灰重量。 单位面积上墙体重量为: (0.24+0.04)×19=5.22kN/㎡ 墙体自重计算见表2。 表1 梁柱自重 梁(柱) 编号 截面 b×h(㎡) 长度l (m) 根数 每根重量 (KN) L1 0.25×0.6 6.44 18×7=126 (0.25+0.04)×0.6×6.44×25=28.01 L2 0.25×0.4 2.16 9×7=63 (0.25+0.04)×0.4×2.16×25=6.26 L3 0.25×0.6 4.30 8×4=32 (0.25+0.04)×0.6×4.30×25=18.71 L4 0.25×0.45 4.30 8×4×6=192 (0.25+0.04)×0.45×4.30×25=14.03 Z1 0.45×0.45 4.55 9×4=36 (0.45+0.04)×(0.45+0.04)×4.55 ×25=27.31 Z2 0.45×0.45 3.6 9×4×4=144 (0.45+0.04)×(0.45+0.04)×3.6 ×25=21.61 Z3 0.40×0.40 3.6 9×4×2=72 (0.40+0.04)×(0.40+0.04)×3.6 ×25=17.42 表2 墙体自重 墙体 每片面积(m2) 片数 重量(kN) 底层纵墙 4.35×3.95 28 2560 底层横墙 6.04×3.95 13 1650 其他层纵墙 4.35×3.15 32 2333 其他层横墙 6.04×3 11 1060 3.4 荷载分层总汇 顶层重力荷载代表值包括: 屋面恒载+50%活载+纵横梁自重+半层柱自重+半层墙体自重 其它层重力荷载代表值: 楼面恒载+50%楼面均布活载+纵横梁自重+楼面上下各半层的柱及纵横墙体自重。 将前述分项荷载相加,得集中于各层楼面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如下: 第七层: G7=3366+122×50%+1009.5+314+1697=6447.5KN 第六层: G6=2632+1224×50%+1009.5+627+3393=8273.5KN 第五层: G5=2632+1224×50%+1009.5+786+3393=8432.5KN 第四层: G4=2632+1224×50%+1009.5+945+3393=8592KN 第三层: G3=8592KN 第二层: G2=8592KN 第一层: G1=2632+1224×50%+1159.2+1069+4210=9682KN 建筑物总重力荷载代表值:为: 6447.5+8273.5+8432.5+8592×3+9682=58612kN 质点重力荷载值见图5。 图5 质点重力荷载值 3.5 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框架侧移计算 3.5.1 横梁线刚度: 采用混凝土C25, =2.8×107kN/㎡ 在框架结构中,有现浇楼面或预制板楼面。但是有现浇板的楼面,可以作为梁的有效翼缘,增大梁的有效刚度,减少框架侧移。为考虑这一有利作用,在计算梁的截面惯性矩时,对现浇楼面的边框架取=1.5(为梁的截面惯性矩);对中框架取=2.0。若为装配楼板,带现浇层的楼面,则边框架梁取=1.2,对中框架取=1.5。 横梁线刚度计算结果见表3。 表3 横梁线刚度 梁号
截面
(㎡) 跨度
(m) 惯性矩
(m4) 边框架梁 中框架梁 = (m4) (kN·m) = (m4) (kN·m) 0.25×0.6 6.44 4.5×10-3 6.75×10-3 3.14×104 9×10-3 4.19×104 0.25×0.4 2.56 1.3×10-3 1.95×10-3 2.71×104 2.6×10-3 3.61×104 0.25×0.6 4.35 4.5×10-3 6.75×10-3 4.66×104 9×10-3 6.21×104 0.25×0.45 4.35 1.9×10-3 2.85×10-3 1.97×104 3.8×10-3 2.62×104 3.5.2横向框架柱的侧移刚度D值 柱线刚度列于表4,横向框架柱侧移刚度D值计算列于表5。 表4 柱线刚度 柱号 截面 (㎡) 柱高度h (m) 惯性矩 线刚度 (m4) (kN·m) 0.45×0.45 4.55 3.42×10-3 2.25×104 0.45×0.45 3.6 3.42×10-3 2.85×104 0.40×0.40 3.6 2.13×10-3 1.78×104 表5 横向框架柱侧移刚度D值计算
项目 柱类型 层 根数
底 层 边框架边柱 0.56 7303 4 边框架中柱 0.67 8738 4 中框架边柱 0.61 7956 14 中框架中柱 0.73 9521 14 308842 续表5
二 三 四 五 层 边框架边柱 0.355 9368 4 边框架中柱 0.506 13353 4 中框架边柱 0.424 15253 14 中框架中柱 0.578 15253 14 461072
六 七 层 边框架边柱 0.468 7713 4 边框架中柱 0.622 10251 4 中框架边柱 0.540 8900 14 中框架中柱 0.687 11323 14 354978 3.5.3 横向框架自振周期 按顶点位移法计算框架的自振周期 顶点位移法是求结构基本频率的一种近似方法。将结构按质量分布情况简化为无限质点的悬臂直杆,导出以直杆顶点位移表示的基频公式。这样,只要求出结构的顶点水平位移,就可以按下式求得结构的基本周期: 式中: ——基本周期调整系数。考虑填充墙使框架自振周期减少的影响,取0.6。 ——框架的顶点位移。在未求出框架的周期前,无法求出框架的 地震力及位移,是将框架的重力荷载视为水平作用力,求得的假象框架顶点位移。然后由求出,再用求出框架结构的底部剪力。进而求出框架各层剪力和结构真正的位移。横向框架顶点位移计算见表6。 表6 横向框架顶点位移 层次 (kN) (kN) (kN/m) 层间相对位移 7 6447.5 6448 354978 0.0182 0.5642 6 8273.5 14721 354978 0.0415 0.5460 5 8432.5 23154 461072 0.0502 0.5045 4 8592 31746 461072 0.0689 0.4543 3 8592 40338 461072 0.0895 0.3854 2 8592 48930 461072 0.1061 0.2959 1 9682 58612 308842 0.1898 0.1898 =1.7×0.6=0.766(s) 3.5.4横向地震作用计算 在Ⅱ类场地,7度设防区,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情况下: 结构的特征周期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7度,多遇地震)为: =0.03s =0.08 由于=0.766>1.4=1.4×0.3=0.42(s),应考虑顶点附加地震作用。 按底部剪力法求得的基底剪力,若按
分配给各层,则水平地震作用呈倒三角形分布。对一般层,这种分布基本符合实际。但对结构上部,水平作用小于按时程分析法和振型分解法求得的结果,特别对于周期比较长的结构相差更大。地震的宏观震害也表明,结构上部往往震害很严重。因此,即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考虑顶部地震力的加大。考虑了结构周期和场地的影响。且修正后的剪力分布与实际更加吻合。 =0.08 +0.01=0.08×0.766+0.01=0.071 结构横向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0.9××0.85 =()0.9×0.08×0.085×58612=1561kN 顶点附加水平地震作用: ==0.071×1561=111kN 各层横向地震剪力计算见表7,表中
表7 各层横向地震作用及楼层地震剪力 层次 (m) (m) (kN) (kN) (kN) (kN) 7 3.6 26.15 6448 168615 0.196 395.23 395.23 6 3.6 22.55 8274 186579 0.216 313.24 708.47 5 3.6 18.95 8433 159805 0.185 268.28 976.75 4 3.6 15.35 8592 131887 0.153 221.88 1198.63 3 3.6 11.75 8592 100956 0.117 169.67 1368.3 2 3.6 8.15 8592 70025 0.081 117.46 1485.76 1 4.55 4.55 9682 44053 0.051 73.96 1559.72 注:表中第7层中加入了,其中 =111kN。 横向框架各层水平地震作用和地震剪力见图6。 3.5.5 横向框架抗震变形验算 多遇地震作用下,层间弹性位移验算见表8。 (a) (b) (a)水平地震作用 (b)地震剪力 图6 横向框架各层水平地震作及地震剪力 表8 横向变形验算 层次 层间剪力 (kN) 层间刚度 (kN) 层间位移 (m) 层高
(m) 层间相对弹性转角
7 395.23 354978 111 3.6 1/3243 6 708.47 354978 200 3.6 1/1800 5 976.75 461072 212 3.6 1/1698 4 1198.63 461072 260 3.6 1/1385 3 1368.3 461072 300 3.6 1/1200 2 1485.76 461072 322 3.6 1/1118 1 1559.72 461072 505 5.15 1/901 注:层间弹性相对转角均满足要求<[]=1/450,(若考虑填充墙抗力作用为1/550)。 3.6 水平地震作用下横向框架的内力分析 本设计取轴线②上的横向框架为KJ—1代表进行计算,柱端弯矩KJ—1计算,详见表9。地震作用下框架梁端弯矩,梁端剪力及柱轴力计算见表10,结果见图7、图8。 图7 地震作用下框架梁柱弯矩图(单位:kN·m) 图8 地震作用下框架梁端剪力及柱轴力(KN) 层
次 层高
hi(m) 层间 剪力 Vi(kN) 层间 刚度 Di(kN) B轴柱(中柱) Dim (kN) Vim (kN) y (m) M上 (kN·m) M下 (kN·m) 7 3.6 385.23 354978 11323 13 4.38 0.45 35.74 25.74 6 3.6 708.47 354978 11323 23 4.38 0.50 41.4 41.4 5 3.6 976.75 461072 15253 32 2.74 0.50 62.97 57.6 4 3.6 1198.63 461072 15253 40 2.74 0.50 75.24 72 3 3.6 1368.3 461072 15253 45 2.74 0.50 83.11 81 2 3.6 1485.76 461072 15253 49 2.74 0.50 89.66 88.2 1 4.55 1559.72 308842 9521 48 3.47 0.55 120.81 120.12 表9 轴线②横向框架KJ-2柱端弯矩计算
注:表中y=y0+y1+y2,3; Vim= ViDim/Di; M下= Vim yihi; M上= Vim( 1-yi )hi 层
hi(m) 层间 剪力 Vi(kN) 层间 刚度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2/6/6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2/6/6